湯一介一生著述概要│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湯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黃梅人。幼承家學,其父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195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生致力于中國傳統哲學研究,成就卓著。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儒藏》編撰中心主任。


一、專著


《郭象與魏晉玄學》


《早期道教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


《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在非有非無之間》


《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


《非實非虛集》


《昔不至今》


《郭象》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


《佛教與中國文化》


《生死》


《和而不同》


《我的哲學之路》


《新軸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建構》


《矚望新軸心時代》


二、主編


《國故新知——中國文化的再詮釋》


《論傳統與反傳統》


《影響世界的著名文獻·哲學卷》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論著輯要叢書》


《道家文化研究叢書》


《國學舉要》


20世紀西方哲學東新史》


《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月)


《一代名師:人文闡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7月)


《中國儒學史》(與李中華共同主編)


《儒藏》(担任總編撰)


三、論文


略論郭象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02期)


略論王弼與魏晉玄學(《學術月刊》196301期)


略論早期道教關于生死、神形問題的理論(《哲學研究》198101期)


論郭象哲學的理論思維意義及其內在矛盾(《哲學研究》198304期)


中國哲學史與中國思想史(《哲學研究》198310期)


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03期)


論《道德經》建立哲學體系的方法(《哲學研究》198601期)


略論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景(《理論月刊》198701期)


論儒家的境界觀(《北京社會科學》198704期)


再論中國傳統哲學的真善美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003期)


論禪宗思想中的內在性和超越性問題(《北京社會科學》199004期)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天津社會科學》199102期)


論老莊哲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問題(《中國哲學史》199201期)


在有墻與無墻之間——文化之間需要有墻嗎?(《中國文化研究》199301期)


儒學的現代意義(《中國哲學史》199404期)


在全球意識觀照下發展中國文化尋求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4期)


古今東西之爭與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江淮論壇》199406期)


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中國文化研究》199502期)


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4期)


內圣外王之道(《在非有非無之間》,臺灣正中書局,19959月)


禪宗的覺與迷(《中國文化研究》199703期)


“和而不同”原則的價值資源(《理論學習與探索》199703期;《學術月刊》199710期)


儒學的和諧觀念(《中華文化論壇》199704期)


儒、道、佛的生死觀念(《天津社會科學》199705期)


湯一介學術自述(1997121日)


辯名析理:郭象注《莊子》的方法(《中國社會科學》199801期)


論郭象注《莊子》的方法(《中國文化研究》199801期)


魏晉玄學家郭象與裴頠之異同(《中華文化論壇》199801期)


“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中國哲學史》199801期)


能否創建中國的“解釋學”?(《學人》第13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化對21世紀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文藝研究》199903期)


關于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04期)


再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001期)


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00002期)


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中華文化定位(《中國文化研究》200004期)


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中國哲學史》200004期)


關于僧肇注《道德經》問題——四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學術月刊》200007期)


尋求全球倫理的構想(《中國藝術報》2000929日)


國學大師——湯用彤(《光明日報》2001116日)


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101期)


略論百年來中國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爭(《中國文化研究》200102期)


超越生死的觀念和途徑(《中國教育報》2001329日)


新軸心時代哲學走向的特點(《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4期)


“道始于情”的哲學詮釋——五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學術月刊》200107期)


“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的雙向互動(《中華讀書報》2001919日)


論中國先秦解釋經典的三種模式(《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01期)


儒學的特質和基本精神(《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1期)


文化的互動及其雙向選擇——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學傳入中國為例(《開放時代》200204期)


湯用彤與胡適(《中國哲學史》200204期)


湯用彤先生與東南大學(《光明日報》2002614日)


解釋學與中國(《光明日報》2002926日)


儒學與生態(《人民日報》2003214日)


從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看平衡論的意義(200311月)


西方學術背景下的魏晉玄學研究(《中國哲學史》200401期)


論新軸心時代的文化建設(《探索與爭鳴》200401期)


“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期;《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824日)


“河洛文化”小議(《光明日報》2004119日)


論“天人合一”(《中國哲學史》200502期)


儒家思想與生態問題——從“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說起(《中國文化研究》200402期)


在中歐文化交流中創建中國哲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期)


創建人學體系的有益嘗試(《光明日報》2005822日)


儒家的“天人合一”觀與當今的“生態問題”(《2005年國際儒學高峰論壇專集》,2005年)


中國經學與傳統學術(《中國文化研究》200601期)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處的思想源泉(《中國教育報》200695日)


文化自覺與問題意識(《文匯報》20061028日)


儒家“和諧”思想的現代詮釋(《人民論壇》200622期)


關于儒學復興的思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期)


四、書評


評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社科信息文薈》199416期)


讀馮契同志《〈智慧說三篇〉導論》(《學術月刊》199506期)


會通中西熔鑄古今——讀《張申府文集》(《社會科學論壇》200510期)


張申府與20世紀中國哲學(2005年)


五、序跋


《熊十力論著集》編者弁言(蕭萐父、湯一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01期)


中國新文化的創建——序《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讀書》198807期)


熔鑄古今,會通中西——序麻天祥同志所作《國學大師湯用彤評傳》(《中國哲學史》199302期)


《安祥禪》序言(《佛教文化》199501期)


天人相即·天人相通的現代視野——《生態理性哲學導論》序(《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01期)


六、雜文


在全球意識下發展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論壇》199401期)


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紀念湯用彤先生誕生100周年(《中國文化》199401-02期)


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讀書》199403期)


我與北大(《人民論壇》199805期)


從沙灘到未名湖(《光明日報》1998513日)


我最喜愛的書(《中華讀書報》2001214日)


《國學舉要》與傳統文化普及(《中華讀書報》20021113日)


我的讀書觀:讀書本該會意(《中國教育報》2002620日)


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創新(《中國藝術報》20021227日)


關于編纂《儒藏》的意義和幾點意見(《中華讀書報》2003910日)


走出“中西古今”之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16日,《中國青年報》2004118日)


湯用彤學術交往三則(《中國文化》200401期)


張岱年先生和《周易》(《周易研究》200403期)


“和而不同”與“文明共存”(《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89日)


觀今宜見古無古不成今——我們為什么要編《儒藏》(《中國藝術報》2005923日)


中國的儒道文化可以讓文明不再沖突(《中國民族報》2006418日)


中國現代哲學的三個“接著講”(《解放日報》2006515日)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文明(《光明日報》20061226日)


儒學與當今全球性三大難題(《北京日報》2007917日)


七、訪談


文化歷程的反思與展望(湯一介、閔惠泉,《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603期)


中華民族需“反本開新”——湯一介教授訪談錄(王辛,《中國評論》20045月號)


湯一介:用寬容明智理性的學術視角研究宗教(李素平,《中國宗教》200504期)


湯一介: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陳香,《光明日報》2006319日)


湯一介:師者諄諄,儒骨仁心(李晶王碩王棟,北大青年網,2006122日)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0:19

[新一篇] 文革往事:湯一介與“梁效”│鳳凰讀書

[舊一篇] 湯一介學術自述:自由是一種最寶貴的創造力│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