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來了!誰會成為人生大贏家? 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各界人士的猜測,博彩公司給出的賠率,全球文學愛好者的持續關注,諾貝爾文學獎永遠是十月間最搶眼的話題。陪跑還是折桂,本周四即將揭曉——



村上春樹

────────────

日本現代小說家,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引起“村上現象”。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后時期作家”,并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跑步對我來說,不獨是有益的體育鍛煉,還是有效的隱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說一面積累參賽經驗,一面將目標的橫桿一點點地提高,通過超越這高度來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處于極為平凡的——毋寧說是凡庸的——水準。然而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米蘭·昆德拉

────────────


捷克裔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當今國際上在文學地位和作品銷量上最有號召力的大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在世作家”和“當今世界被人讀得最多的三位小說家之一”。西方評論家稱他“把哲理小說提高到了夢態抒情和感情濃烈的新水平”。1996年,瑞士《周報》邀請世界各國的總共18位文學評論家寫出健在的十大作家的名字,調查結果顯示,馬爾克斯以13票當選為“在世的最偉大作家”,昆德拉得9票,僅次于馬爾克斯。


米蘭·昆德拉常常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順手拈來,揉進自己的小說中,同時講述兩種甚至幾種故事。在其作品中,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構雜揉在一起,既可隨意拆開,也可隨意拼裝。拆開來是各自獨立的故事,組裝起來就是一部詩意的“復調式”小說。


但是怎么啦?她忘了自己的決心嗎?如果試圖救她于不死的人不再活著,她為什么不把自己溺死呢?為什么最后自由了她又不想去死了呢?生命出其不意重新獲得,倒像是一記撞擊,擊碎了她的決心;她不再有力量保持她要尋死的毅力;她發抖了;突然失去了一切意志、一切魄力,機械地朝著她拋棄汽車的地方游去。


——《慶祝無意義》




菲利普·羅斯

────────────


美國當今文壇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33年出生于美國新譯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0年美國全國圖書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認為他是“美國仍然健在的四位一流小說家”之一,他們是:羅斯、托馬斯•品欽、唐•德里洛、科馬克•麥卡錫。1999年,他被美國《作家文摘》評為“20世紀最優秀的100位作家之一”。


這不僅僅是生活,他想,這是生活的結束。不堪容忍的并非他和福妮雅引起的眾怒,令人不堪容忍的是他已走到了生命的末端,生命的盡頭,時不再來,倘若曾有過時機讓他了解爭端,放棄反駁,從他哺育四個活潑孩子的意識中超脫出來,忍耐好斗的婚姻,影響固執的同事,盡力引導雅典娜平庸的學生理解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學。是屈服的時候了,是該讓這單純的渴望作為他的向導的時候了。超脫他們的指責。超脫他們的控告。超脫他們的審判。趁你沒死之前,他告誡自己,學會超脫他們令人發怒的,討厭的,愚蠢的譴責的權限,我行我素的生活。


——《人性的污穢》




阿多尼斯

────────────


當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詩人、思想家,在世界詩壇也享有盛譽。其有關詩歌革新與現代化的見解影響深遠,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很大爭論。迄今共發表《風中的樹葉》、《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這是我的名字》等22部詩集,并著有文化、文學論著近20種及部分譯著。其旨在重寫阿拉伯思想史、文學史的巨著《穩定與變化》分4卷出版后,在整個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動,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著作。


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當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

我瞥見幽深的黎明

我看到古老的昨天

看到我不能領悟的一切

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動

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阿摩司·奧茲

────────────


當今以色列文壇的最杰出作家,也是最富有國際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終身教授。迄今已發表了12部長篇小說,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雜文、隨筆集和兒童文學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曾獲多種文學獎,包括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化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西語世界最有影響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等。


就連在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里,大家也總在討論主人公生活隨意,為愛而死,或者是為某種崇高的理想而死,或者是心力交瘁而死。這些皮膚曬得黝黑的拓荒者也是一樣,在加利利的某座山嶺,隨意生活。我們這地方,無人為耗盡體能、單戀或理想主義而死,人們不是隨意地生活--不光我的父母,所有的人。


——《愛與黑暗的故事》




恩古吉·瓦·提安哥

────────────


1938年生于肯尼亞,1962年恩古吉在“非洲英語作家研討會”上遇見了著名非洲作家索因卡和阿契貝,這次重要的會面使他決心走上“終身非洲作家”的道路。1977年,他因抗議當局對英語的強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拘禁超過一年。獲釋后與家人過著流亡的生活,直到肯尼亞獨裁者阿拉普·莫伊下臺才終于得以安全回國。由于政治和健康的原因,最近十幾年,恩古吉和阿契貝一樣旅居美國,在美國的大學工作。


恩古吉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感召力。肯尼亞獨立以前,在白人殖民統治下,勞苦大眾過著被壓迫被剝削的生活,恩古吉的作品猶如戰斗的號角,喚起民眾,號召他們站起來,團結一致,為祖國的獨立和自由而斗爭。非洲各國獨立以后,恩古吉又用犀利的筆鋒、生動的語言褒貶時弊,無情揭露各國存在著的諸如貧富差距、新舊文化矛盾沖突、官場腐敗、以權謀私等黑暗現象。


穆茍感到提心吊膽。他仰面躺在床上,看著房頂。只見一串串煙灰從茅草屋頂掛下來,直指他的心窩。一滴晶瑩的水珠正好懸在他的上方。水珠不斷膨脹,沾上了煙灰,越來越渾濁,越拉越長,眼看就要落下來。穆茍想閉上眼睛,可眼皮不肯合上;他試圖把頭挪開,可腦袋好像被牢牢釘在床上。水珠越來越大,離他的眼睛越來越近。穆茍想伸手去擋,可雙手、雙腳以及全身都不聽使喚。穆茍在絕望中使出全身力氣,最后奮力一掙,終于從夢魘中蘇醒過來。現在,他躺在毯子下面,驚魂未定,害怕像夢中一樣,有一滴冰冷的水珠會突然刺破自己的眼睛。


——《一粒麥種:肯尼亞歷史上一段最黑暗歲月的縮影》




阿西婭·杰巴爾

────────────


生于1936年,阿爾及利亞小說家、翻譯家和電影導演。阿西婭·杰巴爾被認為是北非地區最杰出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2006年她被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是北非三國獲此殊榮的第一人。1996年因所取得的成就榮獲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


她的作品常常以婦女為寫作背景,涉及到她們的獨立人格、性愛以及家庭與男人的關系。她廣泛關注女性所面對的所有障礙,具有強烈的女權主義傾向。她的很多作品都充滿對阿拉伯婦女權利的吁求,為她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我不是那種把事情簡單化,只為讀者提供假期在南部海濱消遣的書的作家”,她說,“我不代表非洲人,也不代表阿拉伯人,代表他們太沉重,是要承担巨大責任的。作家的基本任務,不是代表人民,或一個民族,而是在作家為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獨自持續前進。”


給太陽的詩

從碧玉的牢籠

我把日子解放

它像激流的泉

滑過我的指尖

從海的墳墓

我把夜晚解放

它像雨的外套

把我籠罩

從莧的床鋪

我解放天空

驕傲的閃電中

它飛向王座

在世界的舞臺上

我投擲太陽

它投下的影子如此深厚

以至于失去了法律的保護



喬伊斯·卡羅爾·奧茲

────────────


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家、客座教授,講授文學創作。她勤于筆耕,不斷有作品問世,迄今為止已發表長篇小說四十余部,另著有多部短篇小說、詩歌、戲劇、隨筆、文學評論等文集,同時也致力于時事議論文與偵探小說等通俗文類寫作。1970年以長篇小說代表作《他們》(Them)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大瀑布》(The Falls2004)榮獲2005年度法國費米納文學獎。《我們是馬爾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1996)于2001年成為“奧普拉讀書俱樂部”(Oprahs Book Club)的推薦書目,這使得奧茨首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奧茨素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行徑和罪惡現象而聞名,她的作品涉及“強奸、亂倫、謀殺、騷擾、食人、折磨和獸性等各種各樣能夠想象的身體的、心理的及性方面的侵害。”其作品在整體上構成了一幅當代美國社會的全景圖,不僅生動地反映了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實生活,特別是中下層階級和勞動階層的生活狀態,而且觸及到美國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她深受福克納的意識流和哥特式風格的影響,作品大量運用心理分析、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尤其擅長營造神秘恐怖氣氛,使用心理現實主義手法,注重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因此被譽為“女福克納”。


我已經活了一輩子,我把自己內心的一切都亮了出來,卻是空空如也,一無所得。我現在什么都不懂,一點也不比我過去懂得多。那些男人什么也沒教會我,我連恨都不恨他們。我過自己的日子,但是我的生活沒有方式可言,沒有形式可談。所有那些夜里孤獨自眠的人都會因怨恨而輾轉反側,他們直不起身子,不成樣子。所有那些把自己獻給男人,而不知道那些男人是誰的女人,都滿腔怨恨,行色匆匆,驚恐萬狀,猶如腸道染病一般。這些你知道嗎?你著書立說,這些事你知道嗎?


——《他們》




彼得·漢德克

────────────


奧地利先鋒劇作家。1942生于納粹德國占領下的奧地利格里芬,1960年入格拉茨大學學法律,并參加了青年作家團體“格拉茨人社”,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當時亦在其中。著有劇作《大黃蜂》(1966)《別后短信》(1972)《黑夜,我離開無聲之家》(1999)。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語戲劇中被排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他創立了顛覆性的“說話劇”,消除了布萊希特極力保持的演員與觀眾、戲劇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即“陌生化”或“間離”,獲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獎。大家熟知的電影《柏林蒼穹下》也由他編劇。


由于我們罵你們,所以你們將不會再傾聽我們。你們細聽我們。我們之間的距離將不再是無限大。由于你們挨罵,所以你們的靜止與呆滯狀態將終于顯得很合時宜。但是我們并不會罵你們,我們現在會使用你們所使用的罵人話。我們會在罵人話里自相矛盾。我們將不會專門針對任何人。我們只是制造一個音響形象。你們不需要感到震驚和屈辱。因為你們事先得到了警告,所以你們可以很超脫地面對罵詈。因為用“你”這個詞就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罵詈含義,所以我們將可以相互稱呼“你”。你們是我們罵詈的主題。你們將細聽我們,你們這些傻貨。


——《罵觀眾》




哈維爾·馬里亞斯

────────────


生于馬德里,是當代世界文壇最具影響的西班牙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34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發行量超過千萬冊,可惜中國讀者對他所知甚少。早在1996,德國最具權威的書評家列赫蘭尼斯基就稱他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只有馬爾克斯能與他相提并論。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小說作品,無一不折射著作家嫻熟的敘述手法和獨特的文學構想。


一切所講述的,將成為不真實和概括而已,雖然是可信的。試試不依賴事情曾經是怎樣、或是如何發生,而是如何維持在隱瞞、未知和不被講述出來。一旦事情別敘述、或是被宣布、或是被顯現,雖然看起來非常真實,如在電視上或是在報紙上……它變成了選集和象征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事件,成為了承認。事實從未凸顯出來,就如同公式所言因為唯一的真實是不被知道的或是不被傳達,是不被翻譯成為言語或是影像,把事情隱瞞住,而不是探究事實。


——《如此蒼白的心》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0:58

[新一篇] 莫言:漫長的文學夢 諾獎·2012

[舊一篇] 《德語課》作者,純凈老派的倫茨走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