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閱讀札記之一 1、抽象也是生活 我們見面談的都是些抽象的東西,小說,詩歌,想法,做東西。我不介意在這一段時日里,把具象質感的生活暫時抽出去。如果意義折磨我,那就先過這一關。至于生活的樂趣,在那對圓月的一瞥之中,我所獲得的,與他人消磨長日而得,是相同的。閑散是對的,勞碌也是對的,但這不是道路,道路是專注。 2、力量 反復談小說。猶如我見過各種截然不同的景致,文字之美也各有氣象。技巧和風格,都是重要的皮相,內容和題材也如是。但所有被贊頌的美,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它的力量,未曾猶豫就能直接進入一個人。這進入的力度越強,速度越快,作品就越好。萬花何曾迷亂過眼?美就是直接的指向心里一個點。 3、目光 選擇一個新詞 / 它從未被用過。/ 選擇一個新愛人 / 她從未被如此憐惜。 / 這個世界一切都在重復 / 那最新的,就只剩下目光。 4、烏納穆諾 烏納穆諾說:一個深受不幸折磨的人,雖然有了這些苦難,他還寧愿是他自己,而不愿意成為沒有災難的其他人。因為,不幸的人,當他們在不幸時,他們仍然能保有他們的正常狀態,這就是說,當他們努力堅持他們的存在,他們寧可選擇不幸也不愿意不存在。向一個人建議他應當成為其他的某些人,就好像是向他建議說他應該停止成為他自己。 只有在別人身上,我們才得以更新自身生命,進而得以永存。 5、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夢想只是幻覺。 我們以為我們正在創造歷史,其實所有的經歷,無非只是拓展了個人的一些視野而已。經歷,并非成就。 6、蘭德 安•蘭德(Ayn Rand)認為很多人雖然渴望愛情,卻并不懂得堅實可靠的感情是需要付出去“掙來”的,不“掙”而獲的愛情既是非分的,也不太可能持久。“掙”這個詞的英文是“Earn”,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動詞,它代表著不間斷的努力和主動。 “我知道,我們必須與疼痛奮戰,把它擊倒,不要讓它潛入我們的靈魂,在生命中劃上永恒的瘡疤。”標準的蘭德語言。 7、關于父親 我曾經在朋友Drew的婚禮上見到他的父親舍溫•努蘭(Sherwin Nuland),耶魯著名醫學教授、著名臨床醫生、出色的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很多重要獎項,國內出版過他的《迷失在美國》,臺灣出版的就更多。 選努蘭先生的兩段話,第一段送給我有了孩子的朋友們:“他們想尋求自己的幸福已經太晚了,通過孩子,他們的生命最終會找到最偉大的意義,從而獲得回報。他們能夠忍耐,因為他們在為了一個夢想活著。”別砸我,即便你們是幸福的。 第二段送給大家:“我父親的力量以及孕育了這種力量的虛弱陪伴了我的一生。我盡力不成為他,而去成為和他截然不同的人。在這種斗爭中,我步履蹣跚,屢屢跌倒。他揮之不去的力量壓制著我,成為我很多弱點的根源。我努力尋求抗拒的方法來抵御他的弱點帶來的威脅——我想要自己變得強大,這樣就不會被他對我性格的巨大影響壓倒。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卻變得越來越像他了。”也別砸我,即便你們的父親一點兒也不虛弱。 8、1968 邀請了好友洪兵教授來翻譯經典人文書《1968——震撼世界之年》。 在1968年流行這樣一句話,“別相信任何三十歲以上的家伙。”作者說:“令我們難以相信的是,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希望已是一去不返了;自我反省和利己主義已取代了人人平等的信仰。……但本世紀最后幾年取得勝利的這種制度,是寧愿使我們成為無用之人,也不會放棄其特權的。” 在1968年,每個人都對于代溝有自己的見解,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格雷森•柯克4月12日在弗吉尼亞大學的演講中所使用的“代溝”這個詞組很快就變得陳腐。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在年輕時是出名的激烈叛逆者,但在1968年他是戴高樂的右翼政府的一員;他否認在各個代際之間存在鴻溝,并堅持認為這個問題是年輕人成長期間的正常反抗。“相信所謂的這個沖突將是愚蠢的,”他說到,“根本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文明是一種機器文明,它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除了如何做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Earl Warren)在1968年時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迫切的需要之一”,就是解決被他稱為“膽大敢為的年輕人”和“老練世故”的成年人之間的緊張關系。 作者引用了一句詩歌:歷史和幸福/很相似:/它們曾經發生過——/或者即將發生/或者它們根本沒有發生過。 那一年,《挪威的森林》主人公在東京體驗了運動,Bob Dylan和Beatles成為全球偶像,除了在中國。那一年變成了小說的背景。 9、處于中心的女人 “個人的生命遠遠不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重要:它的降臨只是為了測驗我們的幸福與痛苦。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東西可能被證明是最難以消除的,而那些最壯觀、最成功的東西世人反而可能會視而不見。” 莎樂美,她是她那個時代里的一個中心。即使如此,歷史這個玩意對女人從來都不公平。 這個不同尋常的女人一直和那些大師們站在同樣的精神高度上——除了身體的親密關系,顯然還有著“思想的挑戰與應戰的關系,理解與被理解的關系,思想的給予與回應的關系。”。 尼采驚訝于遇到一個與他思維方式如此相似的人,并為她的詩歌所感動流淚。 詩人里爾克最深地表達了現代人的靈魂痛苦,一度他也失去了方向。與莎樂美的交往使他在失落中發現了新的源泉。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劃時代地探索人的幽暗的無意識力量,莎樂美參與了這一偉大的探索,并獻出了余生。 對于愛情,她深知除了身體需要,更重要的是靈魂的融合。莎樂美把充實的愛比喻為“高峰時期”:在這個時期,兩個相愛的人靈魂相撞,從愛中獲得更強的創造力。莎樂美在愛她的男人們那里喚醒了他們潛在的創作力。這個奇異的女人懂得如何去理解那些偉大又脆弱的男人,同時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令人驚嘆的是,當每一段感情結束之時,受傷的總是男人們而非莎樂美。有人如此評價她:“當她的愛在自己的自然天性中如潮水般退去時,她的情人們卻仍然沉溺于對她的深愛之中,固執地欲將這一關系繼續下去;最后,當他們不得不面對事實時,他們便陷入極度的絕望和痛苦。他們中有些走向了自我毀滅,有些人卻幸運地轉換成了藝術創造的動力,創造出有價值的作品。” 里爾克是第一個幫她克服了心理障礙而真正體會到性愛樂趣的男人。莎樂美寫道:“如果說我是你那幾年里的女人,那是因為你是我生活中第一個真正的男人。肉體與人性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毫無疑問那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我們無法理解的是,當里爾克成為莎樂美心靈的負担時,她當即決定結束這段感情。 放棄實現一種可能性,不去過高地估量一種可能性。這就是莎樂美。 莎樂美認為:人們對事物好與壞的評判都只不過是文化的產物,人沒有天生的道德感,道德感來自于人的自身。人的意志便是代替上帝的神。對于愛情,莎樂美有自己的解釋:“所有的愛都會制造出悲劇,只不過有了愛的人會被愛撐死,沒有愛的人會死于饑渴,兩者同樣都是慢慢地痛苦萬分地死去”。 莎樂美常常遭到非議和攻擊,假如她是一個男人,其所為就會被視為藝術家氣質,會被看作一個充滿人性的時代典范。但這個非凡的女人在回憶錄中對此只字不提,把筆墨都傾注在她關愛的男人、思索的精神問題上。她選擇了與那個時代相對抗,并蔑視一切打擊,讓無數女性在驚惶中看到,傳統認為不可能的,事實上并非如此。 “讓所有的事物都降臨到你的頭上來吧:美好和恐懼。”在她所到之處,她注定了會是一個中心。但她又拒絕成為一個寵兒一樣的女人,她所追求的,是普通女人根本未曾想過的東西。 10、創新者 要花很多力氣,才能打碎我們所受教育帶來的愚蠢慣性。要痛苦否定掉更多的東西,才能變成創新者。最嚴重的時候,人有時可能找不到自我,因為那個自我早已泯然于眾生里,未能凸顯出來。新的自我重建,必須先經過無數沮喪的關口,而重建的法則只有一個:找出存在于萬物和我自身里那最獨特的一點來。
朝南陽臺 2015-08-23 08:46: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