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真:自由與向往 七十年前的國民教育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488028preview4.jpg

民國的“自由”

 

1937年,中華民國各種民辦報紙有1518種,公私營電臺78家,公私營通訊社520家,著名報紙如《申報》、《大公報》等均為私營。知識份子們可以天天寫詩作文,大罵著保留他們思想和創作自由的國民黨和蔣介石,共產派革命家可以公然地成立自己的文化社團,以圍攻國民黨和國民政府。

 

竺可楨的三個條件

 

1935年底,浙江大學學生發起“驅郭運動”,不再承認郭任遠為校長,要求教育部換人繼任。

1936年蔣介石希望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竺可楨提出三個條件:“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蔣介石無不同意,竺走馬上任。

竺可楨任職13年,浙大后有“東方劍橋”之譽。


link.jpg

 

民國教育剪影

 

閻錫山統治山西那年月,已在全省實行了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他要求從省會到村莊,全部建起國民小學。自1942年開始,山西全境適齡兒童入學率達80%以上。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何況當時中國正值抗日戰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韓復矩任山東省主席后,從不拖欠教育經費,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山東在校學生由1929年的50多萬,到1933年增加到100多萬。對教育工作,韓復矩總是放手讓何思源去做,從不橫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一個親信。

曹錕在做直隸督軍時,開辦了河北大學。他對教授們十分尊敬,夏天,見教授們講課流汗,他就命校工送毛巾到課堂上給教授們擦汗,后來干脆在教室里裝了鐵柜,里面放上冰塊用來降溫。在發工資時,曹錕要求行政人員把大洋用紅色包好,用托盤托著,恭恭敬敬地送給教授。

劉文輝出任西康省主席時下過命令,政府的房子若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

 

民國時期知識份子的地位

 

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治下的南京、重慶國民政府,不僅禮遇知識份子,使其成為高收入階層,而且對于那些冒犯自己的知識份子也盡量包容。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凱開啟了北洋軍閥統治時代。但軍閥們不管如何霸道,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校自治都不過多干涉,而且承認憲法,敬畏法律程式,甚至對于公共輿論也十分忌憚。比如段祺瑞,當總理時就主張新聞自由,后來雖然受到輿論強烈批評并最終下野,也依舊沒有控制媒體。

1914年,民國最牛的大師之一章太炎,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統治,遂前往總統府去叫罵,并砸了總統府的家具。袁世凱只是將其軟禁在龍泉寺,并每月提供五百大洋作為生活費用,同時親自手書下人八條保護準則,其中包括:“飲食起居用款多少不計”,“毀物罵人,聽其自便,毀后再購,罵則聽之”,諸如此類的條款。

皖系軍閥孫傳芳前去拜訪國學大師馬一浮,馬不肯與其見面。懾于孫傳芳的權勢,家人勸他不必搞得太僵,就問是否“可以告訴他你不在家?”馬一浮卻予以拒絕:“告訴他,人在家,就是不見!”孫傳芳只好悻悻地走了,馬一浮也沒遇到什么麻煩。

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繼續秉持了北洋政府對待知識份子的態度。當時大學教授的薪水為400~600元,副教授為260~400元,講師為200~260元,助教為100~180元。而當時北京四合院一個月的租金不過20元,北京一個四口之家,每個月60元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上海100元就可以。

1928年,劉文典担任安徽大學校長。蔣介石多次表示要來視察,但均遭到劉文典的拒絕。劉文典表示,大學不是衙門,不需要向權貴獻媚。后來,學生鬧學潮,蔣介石讓他當面匯報,并交出鬧事學生的名單,劉文典再次拒絕,并指著蔣介石說:“你就是軍閥!”蔣介石聽了十分生氣,當場打了他兩個耳光。而劉文典也不甘示弱,當眾飛起一腳踢在了蔣介石的肚子上。蔣于是將他當場抓了起來,說要槍斃。不過在蔡元培、陳立夫等人說情后,劉被關了七天就釋放了。

人稱傅大炮的北大教授傅斯年,在1938年担任國民參政員時,曾兩次上書彈劾行政院長孔祥熙,并最終在國民參政大會上把孔趕下了臺,即便蔣介石說情也沒有用。其后,傅斯年的一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又將孔的繼任者宋子文也趕下了臺。一個國民參政員一下子趕走兩任行政院長,歷史上也是并不多見的。

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總參謀白崇禧聘請著名教授、翻譯家喬大壯當參議,并講明不過問政務,只做些不相干的應酬文字。有一次,白崇禧將喬大壯的文稿改動了幾個字。喬大壯立即面見白崇禧,嚴厲指責:“閣下是總參謀長,我是中央大學文學教授,各人自有一行。如果你能改我的文字,我也改你的作戰計劃,行不行?”白崇禧無言以對,只得把改過的文字又改了回來。(原文作者﹕朱長超)

 

抗戰時期,教育支出僅次于軍費

 

抗戰八年中,國民教育育事業竟于戰火紛飛中得到大發展。僅以高等教育為例,大學數量由戰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師生數量增加了48%,學生數量幾乎翻了一倍。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西南聯大大學生不僅免學雜費,提供免費午餐,困難戶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畢業后可以不還。1937年底,國民政府在各地成立22所國立中學及3所國立華僑中學,培養了10萬“戰區流亡學生”。中共的許多人才,就從這些國立中學培養出來的,比如朱镕基、鄧稼先……                                                                        


網載 2015-08-23 08:56:53

[新一篇] 盤點世界級美麗橋梁,帶你跨越絕美境地(組圖)

[舊一篇] 中國人為什么就那么急?(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