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長于江南水鄉小鎮,少年時期與音樂結緣,后從前輩古琴大師張子謙、劉景韶習古琴,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或溫潤柔情,或熾烈深沉,具有深細的人情味。他修養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靈的演奏,被認為是“內心情感的極致”。
《秋籟居憶舊》是成先生的口述回憶錄,敘述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經歷與耳目所接的當代中國社會,以及新中國藝術院校的師生們在藝術與政治中的選擇。本書內容豐富生動,既是一位古琴家的個人回憶,也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音樂家經歷的縮影。書末附錄《人生就是一瞬間的過程——關于“口述”的對話》長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傳承古琴藝術的經過。
《秋籟居憶舊》 成公亮 口述 嚴曉星 執筆
書中說到——
古琴,曾經是我17歲開始的主修專業。1957年至1960年,我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高中部學習古琴演奏專業。附中畢業了,我又愛上音樂創作,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畢業之后我分配去貴州工作,寫過一些歌頌“文革”的歌舞音樂。不多久又離開貴州,去山東、北京參與“革命樣板戲”的音樂創作。一直到1983年,我的工作終于調到南京藝術學院,算是回到家鄉了。
很慶幸,我會在南京當一名教師直至退休。在外省游歷數十年后,終于回到家鄉宜興一旁的城市,讓我可以把重要精力放在古琴音樂的整理、創作上面……
1985年,我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濟南得到了一床唐代開元年間的古琴,名為“秋籟”。后來我在南京藝術學院的住所,一個毫不顯眼的單元樓中的一套住房就被“風雅”地命名為“秋籟居”。
坐在秋籟居的“秋籟”琴前,我的內心會被這1200多年的聲音所感染,以一種寧靜謙卑的被凈化了的心態撫弄這一床音色古雅細膩、余音綿長的樂器。
《秋籟居琴譜》是成公亮先生的古琴曲集,收錄了《歸去來辭》、《憶故人》、《瀟湘水云》、《桃源春曉》、《袍修羅蘭》(八首)等29首琴曲,完整呈現了成公亮先生在繼承傳統曲目、打譜、改編和創作方面的琴學成績。
這些琴曲包括三部分,首先是1989年,因山東電視臺十六集電視劇《孔子》的音樂需要,成公亮先生為明代古譜《文王操》進行打譜,并成為電視劇《孔子》貫穿全劇的主要曲調。自《文王操》打譜以來,成公亮先生把《忘憂》、《遁世操》、《鳳翔千仞》、《孤竹君》、《明君》、《桃源春曉》等古譜打了出來,使這些古譜重新發出了聲音。
第二部分是1996年開始,成公亮先生創作了古琴套曲《袍修羅蘭》(共八首分曲)。至2013年成公亮先生根據尼泊爾瓊英卓瑪的詠唱改編的古琴獨奏曲《微笑(之九)》。至此,他所有打譜、創作和改編的古琴曲,加上他整理過的傳統古曲《憶故人》、《瀟湘水云》等九曲,已經有29首之多,分別在南京、臺灣、香港灌制了唱片。
“琴譜”采取減字譜與簡譜對照的形式,大十六開雙色印刷,舒朗大方,簡明實用。尤為難得的是,全部琴曲皆由成公亮先生手抄而成,兼以墨綠布面精裝,印制精良,亦具收藏價值。
《秋籟居琴譜》 成公亮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