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首先要向各位表示感謝,這么熱的天還到這里來。二是向劉瑜表示感謝,專門來參加這次活動。我之所以請她來,一是我們很熟悉,雖然年齡差別比較大,她和她的先生,我們非常熟悉,我們的觀點非常接近。 這次書中談的很多人,都是她的校友,像胡適、張奚若,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她是哥大的博士。她還是哈佛的博士后,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比如在民主和專制一篇中的代表人物,比較主張新式專制的錢端升,也是哈佛畢業的。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丁文江,是科學家,在英國學的地質,對政治和思想特別感興趣。都跟她有關,她是最佳人選,再次向劉瑜表示感謝。 這本書是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我研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也有很多年頭,最早是80年代研究洋務運動,其中談到洋務知識分子,接觸過容閎,沒有專門研究過,只知道容閎是中國現代留學之父。后來又研究了梁啟超。從80年代末開始研究胡適、丁文江、傅斯年、張申府、聞一多、陳翰笙。陳翰笙是我們的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所長,100多歲才去世。 我研究這些現代知識分子中各種各樣的觀點,以自由知識分子居多。有的又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期的創始人之一,比如像張申府,是當年北京大學的老師。 為什么后來我又研究容閎,我突然覺得我都低估了容閎。因為容閎很早就到美國留學,從耶魯留學回來,他就覺得應該關注于中國。他的新觀念要找到什么樣的人可以“落實”、“落地”,實現理想。太平天國打著基督教的旗幟,他覺得有可能太平天國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就想方設法冒著險到天京,他跟干王比較熟悉。但后來太平天國表示根本無法接受,他就離開了。他覺得洋務運動的曾國藩能實現他的理想,他又積極地參加洋務運動,包括他推動的官派留學。經過幾十年的參加洋務運動,后來他又覺得洋務運動有很多問題,他自己的很多觀點和設想都沒有實現,比如他提出辦現代化銀行,從前中國沒有銀行,但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貪污腐敗很嚴重。這個時候他覺得中國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維新派開始走向舞臺。他當時很有地位,就開始支持維新派。他的家就在現在的利生體育館旁邊。他積極參加維新很重要的人物。 后來維新失敗,他又跑到了上海。他還是覺得中國人要走維新這條路。他又被通緝鎮壓,又認識了孫中山,他就覺得中國得進行革命。他給孫中山介紹了美國的軍事家,幫助他籌款。最后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不久去世。他身上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品格,哪種力量能夠實現我的理想,我就加入它里面推動,但我決不依附于它。如果另外一個政治力量更能實現我的理想,我就去參加那個政治理想。而不是我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員,為了既得利益,就必須緊緊地跟它在一起。他覺得哪個政治力量可以實現我心中的理想,我就要去。他有一種超越性,他是中國知識分子誕生的標志性人物。當然,他是一個很偶然的個例。 作為群體,現代知識分子的產生是從梁啟超開始的。我對梁啟超的研究比較多,認為他是近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這本書里面集中于他的國家觀的變化。中國近代最重要的思想變化是國家觀念的變化,中國傳統的是身份制的國家觀,國家相當于一個大家,皇帝相當于父親,儒學講的皇帝必須是慈父,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你的子民,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只有接受了契約制國家觀才有公民意識。在國家觀變化中,梁啟超、嚴復貢獻最大,本書以他為中心,但研究的是一個群體。他把權利的觀點引入中國,提出了儒家的仁政和現代的民主、法制、立憲是什么關系。梁啟超認為仁政還是說要當好皇帝,但權力還是在皇帝這兒。西方現代的民主政治強調的是不一樣的。他覺得仁政在古代很好,現代已經過時了,儒家過時論是從梁啟超開始的。 他們提出來了權利觀念,提出來中國幾千年從秦以后都是專制的歷史,梁啟超說中國人都很有奴性,要改造國民性。大家認為五四反傳統,實際上五四的重要話題都是從戊戌開始的,他們認為中國沒有公民,不是公民就是奴隸。嚴復說得也很苛刻,他說中國人連雅典的奴隸都不是,是斯巴達式的奴隸。我覺得他比魯迅說得都激烈。 到了1900年初,大量的文章在批判三綱五常。有篇文章說,孔子說人要當君子,什么是君子?君是皇帝,子是兒子,君子君子就是讓人人當皇帝的兒子。不是說他們說的都對,只想說這些都是1900年代初時的批判。那個時候對三綱五常的批判比五四還要激烈。 大家知道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的綱領性的話題,大家都認為這是五四標志性的。實際上我們看1912年初,中華民國剛剛成立,宋教仁是革命黨,對中華民國成立起到巨大作用。他馬上意識到是幾千年的專制,從臣民變成公民,中國老百姓的素質還需要提高。他說只能用人道主義來解皇權專制之毒,科學來解迷信之毒。他提出了人道主義和科學,與五四提出來的民主和科學很像。所以我說五四的民主和科學就是它的翻版。 國家觀念變化的另外一個后果,現在很多人比較惋惜的是清末的立憲沒有得到實現。如果清末立憲能夠走下去,有可能不會出現動蕩。當然,立憲失敗有很多原因。我曾經在其他文章里談過,其中重要的一點,從思想史角度說,我談到以梁啟超為中心的國家觀念的轉變。那個時候,起碼是士紳和商人的國家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清政府提出立憲,頒布了憲法的預備草案。現在很多人說清朝政府頒布了預備草案是很值得肯定的。是值得肯定,但當時反對革命、主張立憲的立憲派卻不肯定,當時的士紳不接受。為什么?他們認變,各國憲法的制定是各個階層在一起討論、爭論的,哪有皇家自己制定一個?所以那個憲法制定的皇家的權力特別大。他們認為從制憲權上就否定了。革命派當然是這種觀點。就是反對推翻清王朝的立憲派,他們就反對。他們提出了制憲權在哪兒?是不是皇帝自己宣布就可以了?這不對,憲法得通過類似于國會的階層之間互相辯論,通過辯論博弈得到一種體現。 清朝的具體政策還是像當年一樣,覺得發一個圣旨,商人就得把你的東西交出來。立憲派接受了現代國家觀,什么叫圣旨?剝奪了商人和公民的個人財產,得通過一套程序,這完全是現代政治觀念,中國傳統哪有這個?皇家發下來的就是圣旨,大臣就得跪接。清朝政府還是覺得要靠圣旨,比如鐵路收回國有,發一個圣旨,你就得交歸國家,按照國家指定的價格回收。商人就不同意。 張申府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北大的老師,當圖書館編目組的主管,他管圖書館的時候,編目員就是毛澤東。 他是接受了共產主義,又是《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又到法國去。他是周恩來、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到黃埔軍校,是蔣介石的翻譯,他給蔣介石推薦了周恩來。他特別佩服列寧,又佩服羅素。他對列寧的建黨學說,無產階級鐵的紀律,他在文章中做了非常多的介紹,必須有無產階級鐵的紀律性,所有人都應該按照這個鐵的紀律無條件的服從組織,但他自己卻做不到。到了1925年,黨的四大的時候,他提出了意見,國共合作,共產黨在多大程度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他認為應該更多的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當時沒接受他的意見。他就很輕易的tui黨了。他自己并沒有說按照自己介紹的列寧的布爾什維克的建黨學說來做,他說無產階級政黨鐵的紀律是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在談黨建的時候,對張申府作用談得不夠、幾乎沒談。 他對新思想特別敏感,他喜歡羅素,又是《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對孔子特別有好感,他提出口號,“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他又崇拜列寧,又崇拜英國哲學家羅素。他想打通“仁”與“科學法”,把羅素、列寧、孔子打通,這是很難的,幾乎做不到。80年代才有了“維特根斯坦熱”,實際上張申府在20年代就翻譯了。中文版的《邏輯哲學論》是出了英文版之后的第一個外文版。但那個年代根本不能引起中國思想界的重視。說明了張申府對新思潮的敏感。他退出黨以后,提出了以中國為本位。他又提出了新啟蒙,提出中國的文化、中國本位。我在研究中發現共產黨人在40年代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提出民族的、大眾的,尤其是民族的,很大程度上跟張申府的《新青年》有很大關系。他是民主憲政運動的重要發動者。他一直反對內戰,1948年的淮海戰役前,他又發表文章,被開除出民盟。到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他后來到北京圖書館,他認為哪有什么章羅聯盟。70年代末張才獲得平凡。 我還研究了陳翰笙,跟他認識,是我們樓上世界史所的老領導。他是20年代經過李大釗介紹直接加入共產國際。他是留學美國的,后來又到德國留學。搞經濟學、社會學。后來共產黨一批重要的經濟學家都是他培養起來的。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第一句話就是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他在這個基礎上論述新民主主義。在此之前的30年代,由陳翰笙開始,一批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做了學術上的建構,說中國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為當時學術界很多人所接受。這就是陳翰笙的作用。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不必做長長的學術論證論證了,直接在“中國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論述共產黨人的主張、綱領。他還是二戰時期共產國際“佐爾格小組”的重要成員,他身上有很多秘密。這個人又很睿智,那么老的資格,又留學美國、德國,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需要外交人才,周恩來就想讓他去担任外交部副部長,被他謝絕了。他在政治風浪中一直沒有受到大清洗。他在文革中,辦了一個學習班,教大家學英語,其中一個人就是劉少奇最小的女兒。在那個時候,能把劉少奇的女兒招到自己的班里來學英語,是很有勇氣的,他又很睿智,沒有受到多大的沖擊,到100多歲的時候才去世。 這本書是我長期研究知識分子、思想史的綜合,正好看到一些人物的材料,對他們感興趣。包括瞿秋白的身后事,參與瞿秋白平反的陳鐵健老師,我們是一個研究室的,他看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完)
理想國 2015-08-23 08:55: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