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西漢末年紛爭四起之際,漢光武帝劉秀,順天意應民聲,平息群雄。他在位33年,以柔術治國,統一了分崩離析的中華民族,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
劉秀為人寬宏大度,非常謙遜,尊重別人,平易近人;從不自以為是,妄自尊大,輕賤他人。因為他這種為人處事的態度,以致他的臣民非常愛戴他,即使對他有成見的人,在同他接觸后,也因他的謙虛而投奔他的陣營。
馬援是劉秀麾下的一員名將,可是馬援原來卻是西州大將軍隗囂的人。隗囂當時占據著河西走廊一帶,與東方的劉秀、西南方的公孫述形成鼎足之勢,到底歸服哪方,隗囂猶豫未決。當時隗囂聽說公孫述準備在蜀地稱王,于是派他的將軍馬援前去見劉秀和公孫述,以決定自己的去向。
馬援自幼就聰明過人,人們都認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馬援與公孫述原先是同鄉,小時候就非常要好。這次去見公孫述時,公孫述卻大擺姿態,處處以帝王身份自居,前呼后擁。在布置好了場面和衛士后,才接見馬援。
而馬援去洛陽見劉秀時,劉秀并沒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帶,他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劉秀笑著對馬援說:〝貴客敢往來于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今天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馬援見劉秀說話如此謙虛,說道:〝當今之世,不但皇帝選擇賢臣,而且臣下也會選擇賢君。〞并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警衛’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間諜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只不過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讓馬援目睹了劉秀的寬宏氣量。
馬援回去后,對隗囂談起公孫述,認為公孫述只是井底之蛙,處處妄自尊大。而對于劉秀,馬援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材,贊嘆道:〝我和光武帝見了數十次面,我們談得非常投機。光武帝才智過人,勇略無敵;而且推誠相見,無所隱伏,心胸闊達,待人謙遜,就象當年漢高祖一樣。〞
隗囂聽后,打消了心中的疑慮,便將兒子隗恂送到東都洛陽,表示效忠光武帝。馬援也隨后帶領家屬前往洛陽,成了光武帝身邊的一員名將。
建國后,劉秀首先妥善安置了開國功臣。對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劉秀一方面給他們以高爵厚祿,同時,劉秀不忘在各種公開場合回憶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艱難歷程,以示不忘他們的功勞。讀書人丁恭覺得不妥,對劉秀說:您封了這么多侯爵,而且給他們那么的封地,合適嗎?不怕變成國家隱患嗎?劉秀對丁恭的話一笑了之:亡國必是因為皇帝無道,世上哪有因為功臣多得獎賞而亡國的事情?劉秀的自信可見一斑。
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官吏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并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就是不開。劉秀沒法,只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了劉秀一頓,說他游獵山林,夜以繼日,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不但沒有治罪于他,反而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城門的官吏貶為登封縣尉。
當時太原郡廣武縣有個叫周黨的,在當地很有些名望,因為不愿做官,身穿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劉秀。按那時的禮節,周黨應該向劉秀通報姓名,結果周黨也沒有通報,只稱自己志趣不在做官。劉秀并沒有為難他。博士范升上書,認為周黨在皇帝面前驕悍無禮,是要以此來獲得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把范升的上書拿給公卿們傳閱,并下詔書說:〝自古明王圣主都有不愿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太原那個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這也是各自的志愿,賜給他40匹綢子吧。〞
劉秀對待布衣之交不離不棄,也不強人所難。他早年在長安求學,結識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嚴子陵。劉秀做了皇帝后,屢次征召嚴子陵,想讓他為朝廷出力。沒有辦法,嚴子陵只好到了京師。劉秀熱情招待,二人暢談至晚,同榻而眠。不過見嚴子陵終無出仕之意,光武帝便任其歸隱,遇友如故。
劉秀知過則改,善納良言。大司空宋弘奉召參加劉秀的宴會,見宮室內新添屏風上畫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會中劉秀不時注目仕女圖,宋弘見狀說:〝沒有見過追求美好品德像喜歡美色的人。〞劉秀聽后立即派人撤去屏風,笑著對宋弘說:〝聽說了正確的道理就馬上改正自己的過失,行不行呀?〞
劉秀對于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甚至是厭惡的態度。他更愿意多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詔書中,劉秀經常稱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他圣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后世,劉秀一律不許。
曾有文臣武將屢次諫說劉秀舉行封禪大典,劉秀十分謙虛的下詔書道:〝我即位三十年,百姓哀怨,不見功德,哪有封禪的資格。當初齊桓公想封禪,遭到管仲的批評。今后誰再敢妄言封禪,嚴懲不貸!〞大臣們遂無人再言封禪。劉秀的明君風范,使劉氏漢家天下走向繁榮,實現了〝光武中興〞。
古代的明君賢士為后人在品德操守方面樹立了楷模,也為后世子孫奠定了文化的傳承。其實一個人能成就多大的功業,能擁有多少世間的物質財富并不重要,而一個人的德行卻是最被世人看重的,所謂千秋功過與人評說,這評說的標準最主要的就是要看一個人的德行。所以修德才是從帝王將相到凡夫俗子最應該做的事,而修德又可以貫通于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按照佛家的說法,人在世間積德,會給自己的當世和后世帶來莫大的福報。誰不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那么,就修德吧。
來源:網路
(責編:天天)
綜合 2022-01-09 19:00: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