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得馬上離開“常春藤”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把收到常春藤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定為人生目標。因為對于許多學生(特別是像我這樣的移民后代來說),我們的“美國夢”就是能夠就讀于常春藤名校。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年僅17歲的我平均每周有兩天挑燈夜讀,靠著咖啡、磕阿得拉(精神興奮性藥物,包括苯丙胺)、撲熱息痛(一種止痛藥)苦苦支撐。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日子里,支撐我的唯一動力,就是盼望有朝一日能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常春藤院校的平均錄取率僅為8%,我至今仍記得自己初入哥倫比亞大學時感受到的震撼。新生入學儀式上,我們就“進入常春藤院校學習的意義”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要知道,這里走出去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我們都是精英,”其中一個女孩透過木柵格窗,指著街上的行人說。“我們和這些普通人不同,我們即將改變世界。”


那是2012年秋天的事了。如今我即將步入大四,卻恨不得馬上畢業離開這個鬼地方。常春藤院校本是莊嚴神圣的,可那時的我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擠破頭考進的竟是這樣一所學校:權財當道、異常殘酷、壓力極大。記得我來哥大的第一晚,就有一位女孩跳樓,我還親眼目睹了人行道上的血跡。人都會有沮喪之時,而在這里,抑郁確是人之常態。


在常春藤院校,許多事情都并非人們想象的樣子。如果你是剛剛被常春藤院校錄取的幸運兒,以下我所述的就是你即將面對的。而如果你沒那么“幸運”被錄取,你或許應該為之慶幸。


作者高中時參觀哥倫比亞大學留影


哥大的學生很糟糕


世人皆言,唯有風趣幽默且勤奮上進的學生才能進入常春藤院校求學;而我悲劇地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不錯,這里的確有些優秀人才,但也有些一無所長的學生;他們多是世界500強CEO、電影明星、中東貴族的后代。最近多家媒體曝光了常春藤學校的錄取制度,稱其“不知羞恥”、“一味取悅特權階層”。我甚至聽到某些學生恬不知恥地說:“要是我爸爸不給學校贊助,我肯定來不了這。”所以在這里,我要告訴所有在公立學校勤奮苦讀而最終名落孫山的孩子們——就是這些人無恥搶占了你們的名額。


一些同學的淺薄無知著實令我震驚。我不禁暗自好奇:你們他媽到底怎么進常春藤的?不過細想想,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人生活中雖無趣至極,但寫出的論文卻妙趣橫生。當然,這些人可能有四國居住、二十多國旅行的經歷,但這些不過是用錢買來的經歷罷了。


入學哥大的第三天晚上,我找到了幾個能在一起抽煙的同學一起,想著他們可能會比較酷。我卷了一根他們都沒抽過的東西,和大家分享了起來;沒想到剛一開始抽,就有人提議:“很好,讓我們大家一邊抽一邊按順序談談自己是否信仰上帝及其原因吧!”

……然后,他們居然真的開始談論這個話題,甚至展開了激烈辯論,我只好搖搖頭。你們這些人做事就不能他媽自然點嗎?


哈佛大學。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偽善的校園文化


說出來怕嚇到你,但常春藤的學生其實和你一樣對人生充滿困惑。很多時候,要認清自己就要適時懂得退一步。但在常春藤,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只能不斷前進。在這里,你根本無法花上四年時間回過頭去“找自己”。因為但凡有一秒停滯不前,你就已經落后了。


對于常春藤院校的畢業生,沒找到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是極其可恥的。因此,多少學生放棄了熱情、興趣、愛好這些無法列舉在簡歷上的東西,穿著職業套裝、帶著偽善的微笑出去求職,可內心卻無比空虛——常春藤院校最熱門的專業是金融經濟學,原因正在于此。即便是在以學生自主選課著稱的布朗大學,學生們依舊擠破頭選修沉悶枯燥的經濟學,就是為了畢業后能獲得可觀收入。

是的,我曾眼見著一些音樂才華橫溢的學生放棄了音樂,選擇了金融學;也曾眼見著夢想成為飛行員的學生放棄了飛行夢,而選擇金融學。在常春藤院校,夢想永遠要讓位于聲望和穩定。


同學是競爭對手,而非朋友


在常春藤,沒人希望看到別人成功;這種殘酷的環境滋生了惡性的競爭意識,而非協作意識。大一那年,我的一位室友曾這樣向我抱怨她的朋友:“我真心不希望他得到好分數,因為他學習都沒有我努力。”我問她:“可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嗎?”她盯著我回答道:“那又怎樣?”


面對他人的不友好,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適;但事實上,不友好的人心里也非常缺乏安全感。每年都有一大批優秀學生同時進入常春藤,他們要么是在高中畢業典禮上致辭的優秀畢業生,要么是全州聞名的爵士音樂家、出口成章的詩人、奧林匹克科學競賽的獲獎者、亦或非營利性組織的創辦者。這些人在高中時都被奉為神一樣的人物,而當他們發現自己不再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個時,自然會不知所措。


當他們進入常春藤院校(比如哥大),才發現周圍到處是同自己一樣優秀,甚至比自己更加優秀的同學。這些人早已習慣做大人物的滿足感;但現實是總有人成為小人物,而小人物就會被吃掉。


這里事事都要競爭。你要通過申請才能加入俱樂部、做義工、同校園演講人共進晚餐。大部分從未遭到過拒絕的人,都在這里屢屢受挫。這會令他們難以接受。


常春藤與金融業的淵源便由此而來。在這種環境下,學生逐漸意識到: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承受一次次拒絕,此時華爾街便乘虛而入了。雖然并非所有常春藤院校都與華爾街關系密切,但銀行及金融公司拉拢意志薄弱但聰明機智學生的例子確實屢見不鮮。他們會對這些學生說:“在我們這里,你會擁有金錢、穩定、及地位,一切都是你的,因為你是優等生,而且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反正除了尊嚴什么都有。



壓力真得特別大


在做任何事時,常春藤院校的學生都會擺出一副駕輕就熟的架勢,但其實他們的精神總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同學們之間互相較勁,比誰能修更多課程,做更多實習,加入更多社團……久而久之,這里就形成了一種量化的競爭文化,你的睡覺時長、每晚任務量都是評比指標。但其實呢,這些并不重要,但大家卻為了爭個頭籌甘愿賠上心理健康。


每天清晨,你都能在圖書館看到刷夜完畢、正在洗漱的學生。每逢周末晚上,圖書館里都會擠滿熬夜睡著的學生。我曾看到有同學因壓力過大而郁郁寡歡,也曾看到有同學因論文無法按時上交而下跪掩耳大叫。曾經光鮮亮麗的女孩因缺覺、節食、咖啡因攝入過量而面容憔悴。每當跟同學打招呼問他們怎么樣,我幾乎從未得到過“很好啊”這樣的回答;相反,他們大多心會不在焉地招招手,滿臉倦容對我說:“我還在堅持。”


在常春藤,缺覺的問題非常普遍,而且絕非僅限于哥大。根據2012年對大學生的調查,普林斯頓大學58%的學生每周至多有三天可以睡飽覺。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丑惡的事情發生在這里。哥倫比亞大學曾掩蓋性侵事件(哥大遭性侵女生抬床墊領畢業證事件曾鬧得沸沸揚揚);最近的新聞也披露,如果你家境貧窮,在常春藤院校會遭到歧視;還有學生在臨近畢業時,會用塑料袋勒死自己……真是糟透了。很多時候,你會覺得學校不在乎你,同學也不在乎你,根本就沒有人會在乎你。


至于我,我試著不受環境影響、堅持自我,同時不去影響別人。我有各種校外活動,比如為VICE寫稿。我的住處離學校只有20分鐘路程,因此很容易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因此,我會有意地盡量多跟社會上的朋友混在一起。但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也在哥大遇到了一些很棒的人,我們有著深遠的友情。但他們只是例外。


當然,常春藤的學生也不都是我描述的樣子。我也結識了一些克服艱險、窮困、歧視而進入常春藤的同學;以及一些雖然出身顯赫,但卻仍然風趣善良、有理想有抱負的同學。不過這些人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學生還是同其他美國學生一樣淺陋無知。在我看來,他們真沒那么特別,都是平凡如塵的普通人而已。


常春藤學校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毀了你。不幸的是,我見過太多人毀在學校手里。大二下學期時,我內心極度苦悶絕望,便休了學去洛杉磯的Rap Genius公司工作。我以為我就這樣輟學了。有人問我為什么最終又回來了,是因為說到底,常春藤的學歷還是很有用的。且不論這公平與否,人們會自然認為常春藤的學生非常聰明。我承認,這一點也讓我獲益不少。


如果你足夠堅強去適應這里近乎令人窒息的壓力,那么你將安然無恙,乃至如魚得水。你將成為一個工作狂,并成為世界頂尖教授的學生。在這里,才華橫溢又風趣善良的人為數不多,但他們絕對非同凡響。這就像是反作用力:你要是能夠克服它,就會愈加強大起來。


我顯然不屬于這一群。有時我在想,自己越發抑郁的情緒是否就是因為在常春藤院校上學而起。我甚至會設想,要是我去了藝術院校,或者到一個普通大學讀書,是否會活得更快樂一些呢?


考入常春藤院校可以改善你的生活,但你也要為之付出代價。你要不斷努力來讓自己快樂,要艱難地尋找“真實”的人,也要飽受缺覺之苦。如果做好準備了,那么去常春藤念書將會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它可能會毀了你。

因此我想提醒所有即將踏入常春藤的人:一定要為接下來的一切做好準備,真不是鬧著玩的。


綜合 2022-01-09 19:00:18

[新一篇] 難怪這個人這么的了不起,原因是

[舊一篇] 【思享】葛劍雄:高考“一考”定不了終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