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訪談錄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余英時先生身處海外,對中華文明、中國社會懷抱真誠的關切,訪談錄中袒露出他對學術與人生的追求。他對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華文化研究的肯綮,于變動中發現思想的聯系,既洞察入微,又通達宏觀。也反映了余英時先生的學術養成脈絡,包括他對錢鍾書、錢穆、陳垣、陳獨秀等人的評價都涵括在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察中。

精彩深入的訪談需要與受訪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對,讓受訪人的思想輪廓顯現、精神之光閃耀。香港浸會大學陳致教授先后三次訪問余英時先生,洞徹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對談有致,精彩紛呈。《余英時訪談錄》以余先生的《我走過的路》為序、劉夢溪先生為余先生做的訪談《為了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重建》為附錄,豐富讀者對余英時先生的認識。《余英時訪談錄》是由陳致應《明報月刊》《國學新視野》和中華書局徐俊先生之約對余英時先生的采訪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陸整體出版。

我走過的路
直入塔中,上尋相輪
克魯格獎
政治、黨爭與宋明理學
清代考據學:內在理路與外部歷史條件
最后一位風雅之士:錢鍾書先生
以通馭專,由博返約:錢賓四先生
國學與現代學術
學問與性情,考據與義理
“直入塔中”與“史無定法”
“哲學的突破”與巫的傳統
“內向超越”
胡適的學位與自由之精神
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
人文邊緣化與社會担當
西方漢學與中國學
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與東西方學術分類
國學、“國學者”與《國學季刊》
哲學與思想:東西方知識系統
哲學與抽象的問題
文化熱與政治運動
知識人:專業與業余
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
哈佛讀書經驗
早歲啟蒙與文史基礎
先立其大,則小者不能奪
洪煨蓮(業)與楊聯陞
俞平伯與錢鍾書
學術與愛國主義
取法乎上
西方漢學與疑古問題
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劉夢溪訪談)
關于錢穆與新儒家
學術不允許有特權
學術紀律不能違反
“天人合一”的局限
怎樣看“文化中國”的“三個意義世界”
學術立足和知識分子的文化承担
“經世致用”的負面影響
中國學術的道德傳統和知性傳統
中國傳統社會的“公領域”和“私領域”
中國歷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清朝
東西方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異同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學
文化的問題在社會
社會的問題在民間
后記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44102/

《余英時訪談錄》內容簡介:精彩深入的訪談需要與受訪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對,讓受訪人的思想輪廓顯現、精神之光閃耀。香港浸會大學陳致教授先后三次訪問余英時先生,洞徹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對談有致,精彩紛呈。
余英時先生身處海外,對中華文明、中國社會懷抱真誠的關切,訪談錄中袒露對學術與人生的追求。他對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華文化研究的肯綮,于變動中發現思想的聯系,既洞察入微,又通達宏觀。訪談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時先生的學術養成脈絡,包括他對錢鍾書、錢穆、陳垣、陳獨秀等人的評價都涵括在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察中。
《余英時訪談錄》是由陳致應《明報月刊》《國學新視野》和中華書局徐俊先生之約對余英時先生的采訪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陸整體出版。本書以余先生的《我走過的路》為序、劉夢溪先生為余先生做的訪談《為了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重建》為附錄,豐富讀者對余英時先生的認識。
《余英時訪談錄》編輯推薦:
1.“人文學科領域的諾貝爾獎”——“約翰·克魯格終身成就獎”首位華人得主、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首部長篇訪談實錄。
2.全面梳理余英時的學術視野,了解他的學術養成脈絡,看他論學不專騖于一門,折衷中西學術傳統于一爐,如何修成一代大家。
3.“品讀大師眼中的大師”,余英時對錢鍾書、陳垣、錢穆等大師的觀察和評價,“知人論世”之境,為學術史研究的典范。
4.采訪實錄首次在大陸整體出版,尤其是第三次采訪“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是特別應中華書局約請而成。
專業書評
用“內在理路”重論清代思想學術史,借胡適闡發學術典范與自由精神,從價值系統拈出中國文化之“內在超越”,以中國近世宗教倫理回應韋伯問題,從古代中國“士”的歷史警醒知識人對“道統”的担當,通過陳寅恪晚年詩文揭示偉大學者最痛苦的靈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建立一個政治、思想與文化史研究的新典范。余英時先生始終在觀察中國歷史上的轉折時期的思想變遷,思索傳統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近二十年來,人們都在期待中文世界出現“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可在當今學界,有誰能像余英時先生這樣具有如此的學問、見識與才情?在他常帶感情的筆端寫出的,既是學術,也是思想,更是他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大關懷。近年來,我有幸能常聽余英時先生談話,談他的人生、學術與思考,總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世界胸襟而又充滿中國情懷的人,難怪他說,“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國”。這部《訪談錄》是一個有深刻思想的哲人談論他的學術,也是一個有深厚學術的學者敘說他的思考,讀這部書,仿佛讓我回到普林斯頓綠蔭中余宅客廳,又一次與先生面對面,聽他從容講述從潛山、香港、哈佛到普林斯頓的思想歷程。
——葛兆光
人們都知道余英時先生是位史學大師,但是往往忽略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這本訪談錄中,余先生“要把金針度與人”,透過對自己學術歷程的回顧,展示一條走進人文殿堂之路。
——王泛森(臺灣中研院副院長、中研院院士)

網載 2013-07-22 13:01:38

[新一篇] 南宋皇城城 陳鳴樓

[舊一篇] 白霞:探尋迷霧深處的歷史真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