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賣菜
南方周末 2004-12-16 15:13:45
■書海泛舟記
□范福潮
我們村子在川里,有渠,有機井,常年種著十幾畝菜地,時鮮蔬菜吃不完。原上缺水,水井十多丈深,又澆不上渠水,不能種菜,村里常派大車到我們村買菜,回去分給社員,夏收時,人忙車忙,隊里不來買菜,村人便吃不上菜,我們就到原上賣菜。凌晨三點起床,把架子車打足氣,帶上水壺,到菜園子裝菜,茄子、豇豆、辣椒、黃瓜、小蔥、韭菜、芫荽、西紅柿……裝滿車,村人還在夢中,我倆一人拉一車菜就上路了。同伴是位二十多歲的社員,按村里本姓的排行,我稱他六哥,他是個機靈人,耍秤桿這活兒,人太木訥不成。
一路北行,朝霞微露,已入乾縣地界。進村后,車停在當街,吆喝一聲“賣菜哩——辣椒、韭菜、豇豆、黃瓜哩……”婦女們聞聲,立時挎著籃子圍上來,挑挑揀揀,有掏錢買的,有用麥子、玉米、麩子、黑豆換的,六哥看好成色,約完菜,讓我按行市換算出斤兩,再約糧食。早飯前,已過了兩個村子。六哥指著前邊一個村子說:“到我二姨家了,咱們吃飯去。”吃罷飯,六哥每樣菜抓了一些給他二姨,把水壺灌滿開水,我們又上路。
村口有座小院,背依澇池,獨立在道邊。門漆剝落,院墻塌了半截,一棵皂角樹探出樹葉,左邊門框尚存半副白門聯“凄風苦雨百年愁”,格外醒目。大門敞著,影壁墻后款款走出一位少婦,穿一雙白鞋,模樣俊秀,神態怡然,衣著氣質,不像此地人。她手里拿著一摞書問我們:“書能換菜嗎?”六哥說:“不能,只換糧食。”我看她失望的表情,忙說:“我看看是啥書。”她把書遞給我,翻了翻,是七冊1966年以前的中學課本,有兩冊《語文》、兩冊《地理》,全用牛皮紙包了書皮,沒卷邊折頁,很干凈;三冊合訂在一起的初中《中國歷史》,1952、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庚序、王芝九編著,馬宗堯、劉小廠繪圖,繁體字豎排,合計舊幣6200元,書頁上有紅藍鋼筆劃線和眉批夾注,封面封底磨邊缺角,品相不及前幾冊,但書頁完整,歷朝疆域地圖、帝系表、分冊大事年表一應俱全。我連說“能換、能換”。她問我:“怎么換?”六哥瞪我一眼,我不理他:“各樣菜隨你挑,不論價,一本換一斤。”她揀了四條黃瓜和一些辣椒、西紅柿,她拿著黃瓜,我用秤盤盛著辣椒、西紅柿,送進院里。院子不同于當地民居,沒有前院,當院三間北房,兩間廈子,格局和材質都很簡陋,樹下停著一口新漆的棺材。返身走時,她說了聲“謝謝”,我頓感驚奇,此地人從不說這兩個字。
出了村子,六哥說:“這家主人姓周,是從外省下放來的,雖說是回原籍,本村已沒了近親,隊里給了塊宅基地,風水不好,五年沒了兩位老人,老伴兒又得了癌癥,剛才換菜的女子是他的獨生女兒,招了個上門女婿,是咸陽知青。他家太窮,以前我來賣菜,她也拿舊書報換,我沒答應。”我說,菜錢我出。六哥說:“哪能讓你出錢,就當是送你的知青朋友了。”
隔幾日再過此村,我在村口一聲吆喝,周家女婿提著籃子出來,手里拿著三本書給我看。一本沒頭沒尾、繁體字豎排、人民出版社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一本何干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版《中國現代革命史講義(初稿)》,一本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精裝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我問他:“這書是誰的?”他說:“我岳父的。”我把書還給他:“大哥,給老人家留著吧。想吃什么菜,你隨便拿。”他各樣菜挑了點兒說:“我岳母日子不多了,她是大城市人,不習慣此地的飲食,除了給她吃點兒新鮮菜,也無法盡孝了。看你是個愛書的人,你拿去看吧。日后路過我家,進門歇歇腳。”(二三)
范福潮 2013-08-20 14:06: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