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我什么資格評價這部電視劇,因為我總共只看了前40集,并沒看完。但即使是這40回我也看得很不容易,是陸陸續續從天網下的。沒能用其他方式看的原因想來您也知道:因為它被禁了。
在這部電視劇里,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甚至袁世凱的形象以及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的描述都與我們從官方的教科書和學術書籍或刊物中得來的印象相差極大。但如果要說歷史的真實,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部電視劇。
片中的李鴻章無疑是被著力塑造的人物,不同于以往的賣國賊形象的是,這里的李鴻章是一個講求實干,精于世故,老成謀國,苦苦支撐國事的偏于正面的形象:他為北洋水師的軍費與朝中以翁同龢為代表的不解時艱、唯尚空談的清流派爭斗;耍了手腕,但顧全大局去爭取本來敵視他的南洋大臣張之洞;視滿朝的非議詆毀如過耳云煙;馬關和談時盡其所能與日本人周旋(看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后治療所需的醫藥費都當作籌碼,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那一段拍得最為震撼,當然,也最讓每個國人痛苦);戊戌變法時聰明地自保赴歐考察而不參與帝后之爭;義和團運動時一言看破慈禧意圖而聯合張之洞不奉上命,力求東南自保以為國家保存實力;但在簽訂辛丑條約這種找罵不討好的差事找上頭時又走向前臺與列強周旋(劇中在正式簽字時李鴻章攔住了一起主持議和的慶親王,而只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說:王爺還年輕,這種要背千古罵名的事還是由我這老朽担當了吧。)。
在我看來,劇中的李鴻章是一個智者,他處在那種歷史條件之下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苦心維持時局;他也是一個有著高明手段的政治家,在外交、內政、經濟、軍事、管理等各方面都顯示出自己的天才;而且,他還是一個實干家,他洞悉官場的一切潛規則,并不把事情簡單化地劃分為正確的或錯誤的,而是看到自己要達到的效果后使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去做:所以他雖然不喜歡還是去結交李蓮英,在朝廷的諭旨與自己的判斷沖突是相信自己的判斷但又不正面對抗諭令,最后的事實卻總是證明他是對的。
在這部劇中,不僅是李鴻章,慈禧太后和袁世凱也并不是我們以前想象中的那樣昏聵,無能。須知他們能從布衣爬到極高的地位必然會有相當的才能,慈禧對義和團的看法是:“你以為我看不出他們那種刀槍不入是騙人的?可那一條條漢子是真的,用好了他們就能對我有利”;而袁世凱在管理按辛丑條約規定不準中國軍隊設防的天津時居然想起引進警察制度,讓原以為可以在天津橫行無忌的列強必須收斂自己的行徑。當那一隊留著長辮,卻配備著標準的近代警察裝備的士兵跑步入場時,那兩個洋人的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那幫簽條約的怎么會這么笨,這么重要的一條都沒想到。”
“不是他們太笨,而是袁世凱太狡猾了”
看過張岱的《西湖夢尋》(抑或是《陶庵夢憶》?不好意思記不清了)的朋友應該記得里邊有一段提到賈似道指揮救火的場景,張岱的評價就是:賈雖是奸相,但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這一段可以與我上文提到的袁世凱的事對照著看一下。
總結:走向共和最大的貢獻是更新了國人久已被禁錮的歷史觀和思維方式,構造的人物擺脫了過去臉譜化,程式化,正邪一看即知的窠臼,使歷史人物比較豐滿的呈現于觀眾面前,還歷史以真實,是難得的佳作。某位朋友在標簽中將這部電視劇稱為“中國電視劇之最”,我認為直至現在為止,它配得上這個贊美。
有點不足的是甲午海戰那一部分,明顯的偷工減料,而且減得很嚴重,也許是經費不足,也許是編導覺得具體戰爭過程對這部電視劇而言并不重要,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得了。
本來想認真評價一下這部電視劇,卻發現僅一個李鴻章就寫得夠長,看來只好分開來評了,不過對一部長達59集的煌煌巨制而言,只用一篇文章寫也是不公平的,想到這,我也就心安了。
豆瓣 般若婆羅密 2010-07-15 08:32:36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1 楼 2011/9/24 上午 05:52:49 | 暫無
台灣這裡的版本總共有68集,主要分成三個系列,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走向共和。相信許多朋友都會不自覺將觀看重點放在純歷史的辯證身上,其實,我覺得這部份意義不見得是最重大的,畢竟,一個朝代、一個人物,究竟什麼叫做「正確」歷史,其實當中是非常有水份的,例如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必然存在「優點」以及「缺點」,至於什麼教科書的什麼說法,簡單而言,就只是這本書想要傳達作者甚至是政府在某種因素下的立場以及觀念,所以,什麼叫做正確的歷史,一直困擾著我,所以現在姑且不論歷史細節正確與否,在此也不多說劇中是否「史實」,我想著重在這部影片的精神:「走向共和」來說一下。
這影集最可怕莫過於赤裸地揭露了專制腐敗的清王朝「改革開放」失敗必然性。
所以「爭議」這麼大,是有其「背景」的。
改革開放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變法救大清江山,三個部分:李鴻章洋務運動(經濟、軍事改革),康梁的政治變法(政治改良),慈禧新政
第二、變制保皇,君主立憲
洋務運動,主要在經濟改革(引入外資、允許合資、民企產生、經濟特區、開放港口)。讓我想到「改革開放」。
戊戌變法,就是政治變法,就是政治改良,拋給人民六顆血淋淋的腦袋,變法最後止於「菜市口」,告訴全世界政治改良不可行。讓我想起曾經看過有座門上面的一句話:「受命於天,安邦治民」,充滿故事。
從沒電燈、沒電話、沒火車,短短幾數十年間,到矗立在近代中國埔江旁一座又一座的大樓與花園洋房,依然拯救不了專制又腐敗的滿清王朝,其實只是證明一件事情,純粹經濟改革,卻不進行政治改良,只能使擁有無上權力的階級貪汙以及腐敗。(居然有人相信在沒有其他人的制約情形下,還會綻放「為人民服務」的光芒)
清王朝的政治改良,由於只是為了維護他屁股底下的那把權力之椅,形成帶有專制色彩局部改良,才導致孫文所倡導的共和革命有了歷史的正確性、政治的科學性,與此同時,劇中也呈現了在共和初長成的階段裡,勢必迎來許許多多與之抗衡,企圖追求個人私利、全人民倒退的專制力量,於是在共和革命和專制復辟之間產生了扭捏又可笑的角力過程(洪憲帝制、張勳復辟、十餘年的軍閥亂政),這個過程,就是「走向」共和。
不論是接受60年的或者是100年的統治,如果我們選擇了放棄思考,那我們將不可能體會專制且腐敗的政府是多麼害怕反復辟的。彼得、路易、尼古拉都搞過改革,但都不成功,主要在於這類型的變化目的都只是為了維護專制制度的壽命,劇中慈禧說:「愛新覺羅的江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江山,這是我的也是你們的,你們千萬別把它搞丟了。」如果說改革開放只是為了愛新覺羅這幾根生殖器串連起來的要命皇族圈圈,那是絕對不可能將改革做到底的,因為經濟改革必須由政治改革來配套,政權不下放,任何改革都將不會到位,而民主當然也不是萬能,可是民主背後的意義是法治社會,即使是在走向這個理想社會過程中可能會顛簸甚至漫長,但總是強過讓我們大家只能沒選擇地去信任一個無限權力的「少數派報告」,那我還是願意等,至少在等的過程中我知道我是有尊嚴的,畢竟呀,有哪位政治人物一生下來就是充滿奉獻精神的?沒有!所以只能用法律去限制他們、強迫他們,讓他們不得不為人民著想。否則現實就會像劇中裡面自稱是忠實小狗的岑春煊說的那樣:「新政以來,原先賣小官的,變成了賣大官的,小貪汙的成了大貪汙的……上下指責新政都是假的,過去不敢幹的腐敗,現在是大幹特幹了。」當然了,專政不是說完全沒有他的優點,只是進步的速度趕不上腐化的速度,於是他被取代了,所以清朝的改革開放是正確的,但由於目的搞錯了,於是我們驚覺:滿清王朝愛滿清更甚於愛中國,於是我們就不再愛他。
在我們看到新加坡美好專政形象時,同時不要忘了世界上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和諧社會」,難道是社會主義的錯嗎?當然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甚至是共產主義其實我都是最喜愛的,只是在社會主義、共產制度面前,我無法相信有任何專政的人物能夠實現並且奉獻他的民族,尤其當告訴你這句話的人是一個中國人的時候。
兩岸人民都愛共和,說難聽一點,如果真有共和存在,就算變成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甚至是朝鮮人又有何不可?現在就統一又有何不可?如果真有共和存在,兩岸不再有奇形怪狀的複雜問題。
我覺得追求普世價值沒有什麼國情適不適合的問題,法治正義、自由平等的觀念一百年前追求,現在依然會追求,這個才是普世價值、時代精神,大勢之所趨,任何人都拒絕不了。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