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自序 費正清
一九七○年代是替中國目前大規模改革確立方位的現代化運動的肇始期,自那時候起,中國就一直逐步趨于多樣化而有機動力。反映儒家主政者固有大一統政治理想的「華夏文化,一統中國」,也許仍是十二億五千萬中國人的愛國口號。但是,一九三○年代以來的受侵略、叛亂、內戰、改革等等中國經驗,已將人們自古對于「中央獨裁,地方默從」的認可瓦解了。教育與經濟現代化在廣大中國民眾之中創造了新契機和新的生涯與生活方式,新穎的觀念和政治制度應指日可待。
伴隨著中國人的生活轉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所作的中國研究激增。過去二十年中大量問世的有見地的專書,已開始扭轉人們對中國歷史與制度抱持的舊觀念。舊式漢學家把中國看作一個由「中國人」占據居住的單一整體的治學觀點,因而遭到淘汰。考古學家發掘數以千計的古代遺跡,歷史學者研究了大量新的檔案文獻,社會學家做了各種地域調查,都正開始打破華夏一統的大塑像。
本書十分重視上述的這些工作成果。然而,新證物與解釋方式之間不斷的拉鋸戰,往往使新撰歷史在原本就有許多仍待解答疑問之余,帶上模糊的輪廓。歷史見識的本旨在于認清那些課題仍在爭議之中,辨明現正存在的重大問題,而不是試圖于此時此地把問題都解決。圖書館里不乏撰寫者大發其對中國無所不知之論,卻對自己無知之程度茫然的作品,可見吾人知識領域的擴充,也擴大了吾人愚昧的周邊。
本書的綱領如下:略述中國史的幾種治史路線之后,先從中國史前史這個最新的一章著眼。自一九二○年起,考古學就突破了中國神話傳說的古老硬殼,證明了其中許多屬實。科學化的挖掘研究找到了北京人,尋出了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成長蹤跡,使青銅時代富豪的墳墓尸體出土,確定了原先傳說中,商朝夏朝的存在。我們講這大體上獨立自足而且竟然持續未中斷的文化,就從一個結實的局面開始。
之后,我們探索君主獨裁、士族菁英,以及其治理下的國家社會的發展脈絡。有關漢、唐、宋、明、清這些主要朝代的新研究資料,可使我們體認中國的高超成就:在別處從未有過這么少人統治這么多人達這么長時期的例子出現。然而,獨裁與菁英統治的成功也造成一個問題。這種君權的混合體,包括君主在禮制上的領導地位、主政菁英在道德上的自我約制、官僚運用于百姓間的巧妙自我調節機制、備以援用的嚴酷刑法,雖然造就了自給自足長存不廢的中國文明,卻未組織成在有心追求進步的政府領導之下的單一民族國家。
過去兩千年的中國歷史,一經檢枧,就呈現一個令現今有愛國主義的中國人不適的大矛盾。與歐洲相比,十一 、二世紀的中國是先驅,在多數文明層面上遠遠超前。可是,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中國卻遠遠落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一六二○年前后曾說,印刷術、火藥、磁鐵使整個世界改頭換面。但是他并未提到這三樣東西最初都是在中國出現的事實。如今,一般都公認,公元十二世紀的中國整體上要比歐洲先進。那么,中國為何且如何落到后面去?中國在世界上的主要民族國家中,為什么變成了進步的遲到者?如果中國的生活條件和設施在十八世紀時還和歐洲大致不相上下,怎會在工業化的腳步上比歐洲慢那么多?單單一個原因解答不了這樣大的疑問。我們將在第二卷中從多個角度探討這啟人疑竇的問題。
第三卷討論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領導下的逐漸強大,第四卷則論中共自一九四九年以來驚人的面目多變。中國近代思想革命自一八九○年代推展開來后,顯而易見并沒有那個外國的藍本能恰合中國的情況所需;許多范例被取來一用,但沒有一個足以稱職,中國人必需用自己的辦法尋出康莊大道。中國既有其獨一無二的歷史,就得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未來。
這個結論盡管令許多人感到不安,卻與另一項世界性的共識相重迭,那即是:人類自己正瀕于滅絕(這是人類自己再三指明的)。二十世紀已經眼見比以往時代總合還多的人為的苦難、死亡,以及對環境的侵害。也許中國人終于走向外面的世界,正趕上參與世界毀滅。但有少數比較不悲觀的觀察者認為,到頭來,只有中國人三千年來所表現的生存耐力能夠救大家。
從換新的角度,以新信息為依據,來看中國的悠久歷史,看中國多渠道的改革、動亂、革命,以及在近一百年中極大成功與慘敗的記錄,我們或許看得出將塑造中國未來并且影響吾人未來的長期趨勢與現有條件。
費正清
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二日
費正清 2013-08-22 10:37:3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