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前面介紹過,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在北方爆發。在此之前,孫中山已與皖、奉兩系結成了孫、段、張“反直三角聯盟”,也稱“三角同盟”,因此廣東方面本應盡早派兵北上,配合奉系張作霖部署軍事行動。但是,由于陳炯明事件的發生,孫中山被迫中途返粵,耽擱了時日,因此直到1922年5月4日,孫中山才再發北伐令,在韶關建立新的北伐大本營,改從江西出兵北伐。
這一次,北伐軍以李烈鈞為總司令,兵分三路攻入江西,以期與北方奉軍協同一致。不料,就在孫中山下令北伐的第二天,奉軍就輸掉了戰爭,張作霖率部撤出山海關,直系因此得以騰出手來阻擊孫中山的北伐。盡管如此,北伐軍仍然取得了節節勝利,于6月13日攻克贛州,隨后進占吉安,直逼南昌。不料這一期間,北京政府以五百萬銀元收買了陳炯明,陳炯明乘廣東空虛之機發動了兵變。
5月18日,陳炯明策動其親信部將葉舉等率部從廣西返回廣州,通電要求孫中山恢復陳炯明各項職務,并電請孫中山、徐世昌同時下野,還在廣州滋事破壞,制造亂局。6月1日,孫中山率少數衛隊從韶關趕回廣州處理此事,陳炯明覺得時機已到,便于6月14日囚禁廖仲愷。6月16日凌晨,葉舉等人發動兵變,包圍總統府,炮擊觀音山孫中山住所越秀樓,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化妝出逃,于17日登上永豐艦避難(這艘軍艦于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被改名為“中山艦”,1938年,該艦在武漢會戰中被日寇擊沉,直到1997年才被打撈出水,當時內地電視臺曾大肆報道此事。中山艦在其服役的25年中,先后經歷了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武漢保衛戰四大歷史事件,可謂是孫中山先生歷經磨難、矢志救國的歷史見證)。此后,孫中山在永豐艦上指揮其余幾艘戰艦游戈于附近航道,與陳炯明叛軍相持50余日,等待入贛北伐軍回援,共同殲敵。
孫中山廣州蒙難,駐于永豐艦期間,有兩件事是值得提及的,這兩件事在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和相關書籍中都是很少介紹的,其原因是大陸方面認為不值得說,或不想說。
第一件事是說,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時,孫中山聲淚俱下,不肯離開,要以身殉職,昭示天下。后在夫人宋慶齡的苦苦相勸之下孫中山才離開,其警衛營長葉挺﹑薛岳率眾拼死抵抗,這才保得孫中山周全。然而,身懷有孕的宋慶齡最后離開,因沿途驚嚇、顛簸弄得腹中胎兒流產,也從此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第二件事是臺灣歷史教科書一定要講的“蔣中正赴難永豐艦”。
蔣介石是最早識破陳炯明陰謀的人,早在孫中山于廣西積極準備北伐時,蔣介石就說過“陳炯明不可信任”,但當時孫中山信任陳炯明,蔣介石只能謹守緘默。后來,蔣介石曾多次提醒孫中山提防,但都沒能獲得重視。至1922年5月底,葉舉率部回到廣州后,蔣介石又屢屢致電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促請他們務必進攻葉舉指揮下的陳炯明部隊。待孫中山自前線返粵時,蔣介石為保護孫中山免遭陳炯明傷害,又多次提醒,但孫中山認為這是蔣介石和陳炯明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已,根本沒有理睬。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在永豐艦上給蔣介石發去急報,要他速來支援;蔣介石于6月18日收到電報,25日離滬赴粵,一路上披星戴月、馬不停蹄,29日抵黃埔,隨即直赴黃埔永豐艦晉見孫中山。
孫中山見蔣介石危難之際不遠千里,不畏炮火,勇撲虎穴,助其脫險,心中感動無比,只覺得是“患難見真情”,并對自己過去對蔣介石的誤解表示無比的慚愧。也正是從那時起,蔣介石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重要起來,孫中山曾說:“蔣君一人來此,足當兩萬援軍。”;隨后,孫中山將海上指揮全權交給蔣介石,蔣介石從此正式執掌國民黨軍權。蔣介石在患難之中,隨侍左右,安危共仗,生死相伴,令孫中山感動得涕淚縱橫;在永豐艦上,孫中山和蔣介石有過一張合影,照片上,孫中山坐在甲板椅子上,蔣介石伺立于后;這張照片在歷史上十分有名,在臺灣的歷史教科書或相關書籍、歷史博物館等隨處可見,它是蔣介石一生命運轉捩點的歷史證明,是日后蔣介石發跡的政治資本。
不過,客觀的說,蔣介石絕非浪得虛名,他統兵應險后,情勢便發生了逆轉。從蔣介石赴難登上永豐艦那天起,陳炯明就已經是心有余悸了,后來,在蔣介石的指揮下,孫中山的艦隊沖破敵軍炮火封鎖,粉碎了敵人企圖用水雷謀殺孫中山的計劃,有力的保護了孫中山夫婦。
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曾電令李烈鈞迅速歸師回粵,協助平叛,但北伐軍從贛南回師途中受到了陳炯明叛軍和直系軍隊的前后夾擊,損失慘重,進展十分緩慢,后經月余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在蔣介石的勸說下,孫中山鑒于形勢的惡劣,決定離開廣州,暫作躲避,調養休整后再作打算。8月9日,蔣介石隨孫中山乘英艦赴港;10日,又換乘俄船返滬。第二次護法運動終因陳炯明的叛變而失敗。
為消滅陳炯明叛軍,孫中山于1922年10月將駐福建的北伐軍組成東路討賊軍,又以滇軍楊希閔部和桂軍劉震寰部等組成西路討賊軍。1922年12月,各路討賊軍共同向廣東進兵;1923年1月,討賊軍擊潰陳炯明,陳炯明退守惠州。
1923年2月,孫中山自上海重返廣州,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再任陸海軍大元帥,重新成立大元帥府,恢復元帥制。3月2日,大元帥府正式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蔣介石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
回想過去十數年的革命歷程,孫中山感慨萬千。自革命以來,孫中山憑借的僅是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對民族、國家危亡的担憂,手中卻并無可用來鑄就新國家的工具——武昌起義,靠的是新軍的力量和湖廣總督瑞澂的臨陣脫逃才僥幸成功;“二次革命”是依靠李烈鈞等,他們既敗,革命也就敗了;護國運動全靠西南軍閥;后來自己組建護法政府,也是靠陸榮廷這幫西南軍閥的擁戴才得以成功,然而第二年就又被這些人擠兌走了;第二次在廣州組建政府,是靠自己一手培養的陳炯明,可是后來居然連陳炯明都叛變,而且自己還差點丟了性命……想起這些,孫中山深深感到,沒有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革命理想便很難實現,為此,孫中山決定拋棄護法的旗幟,通過建立自己的革命武力來實現三民主義的建國理想。
三鑒齋 2010-07-20 14:59:1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