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精彩  ——寫在中央芭蕾舞團建團40周年之際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央芭蕾舞團從1959年建團至今,已默默耕耘了整整40年。俄羅斯著名舞蹈家彼·安·古雪夫編排的3部古典名著《天鵝湖》、 《海俠》、《吉賽爾》,為劇團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古典芭蕾風格的堅實基礎。在這40年里,中芭秉承了俄羅斯學派的古典芭蕾風格,藝術日臻成熟,并同時注重演出當代世界上多種風格、流派的芭蕾作品:喬治·巴蘭欽的《小夜曲》、肯尼斯·麥克米倫的《協奏曲》、本·史蒂文森的《前奏曲》、瑪戈·賽娉婷的《紫氣東來》、諾曼·沃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不僅提高了演員的舞蹈技藝與表演才能,而且滿足了廣大觀眾多方面的審美需求。從第一只“白天鵝”——白淑湘到今天,中芭塑造了西方經典芭蕾的主要人物形象:奧羅拉公主、堂·吉訶德、吉賽爾等等,同時塑造了本團諸如馮英、李顏、朱妍等芭蕾明星,飲譽海內外。此外,中芭始終堅持嘗試用芭蕾這種外來藝術形式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劇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誕生了一批反映時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芭蕾作品。
  1964年,由李承祥、王希賢、蔣祖慧編導的《紅色娘子軍》標志著中國民族芭蕾的誕生。西方人用以講述浪漫童話的足尖,在中國的舞臺上用來表現階級和階級斗爭,右手的浪漫加左手的革命,描繪出其時的社會圖景。今天,《紅色娘子軍》不僅是過去芭蕾的美好回憶,更是中國芭蕾醒目的紀念碑。
  高唱樣板戲的70年代,紅色激情被足尖演繹為《草原兒女》、《杜鵑山》等,追隨著屬于那個年代的純情與激昂。為全心追求崇高精神世界的人們帶來堅強的心靈支撐點,在貧瘠的物質世界之上鑄建理想的空中花園。王世琦、李承祥等編導家用唯美的芭蕾,為人們打造藝術的諾亞方舟。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春風吹皺了中國人漸已麻木的心湖,依然是李承祥、王世琦、蔣祖慧、栗承廉等早期實踐者,用《魚美人》的浪漫,《祝福》的現實,《林黛玉》的悲戚,重新塑造真實、多元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吳祖強、杜鳴心創作《魚美人》的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也畫出了濃重的一筆,將舞蹈與音樂的親密關系淋漓盡致地揮酒出來。而《祝福》、《林黛玉》更是將魯迅、曹雪芹筆下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搬上了芭蕾舞臺。
  20世紀末的90年代,舒均均、石夫合作的《鳳凰涅pán@①》與人們面對內心、自我反省、期許重生的世紀末心態不謀而合。足尖之上的超然恰似對過去的掙脫,對未來的憧憬,它不僅是中芭的希冀,也是觀眾內心的渴望。真正創作于世紀之末的《黃河》,在一個百年終結和另一個百年起始之時,在中國和中國之外掀起滾滾浪花,編導陳澤美用母親河情結鋪開一張情網,網住了華夏人,也網住了外國人,成為中芭世紀末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匆匆40年,中芭的足尖陪伴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在相濡以沫的歲月里,中芭也在成熟。中國芭蕾的希望之星們在把桿、鏡子的陪伴下,用淚水和汗水換來了一個個的獎杯和一枚枚的獎牌:在美國,在莫斯科、瓦爾納、巴黎、赫爾辛基、盧森堡國際芭蕾比賽、大阪世界芭蕾比賽、洛桑國際少年芭蕾舞比賽的各大賽事中,從一、二、三等獎到表演技術獎、特別獎、服裝設計獎,唐敏、馮英、王才軍、李瑩、徐剛等一批芭蕾王子和仙子熠熠生輝,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和中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全情演繹使芭蕾不僅僅停留在天鵝湖畔,而且越飛越高。在健康、積極的市場運作的良性循環中,中芭從沉重的絳紅大幕之后走到了臺前,真情面對觀眾的喝彩、掌聲、鮮花和希望。
  凝眸中芭走過的足跡,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孩子成長的身影,有疲憊、有振奮、有失落、有輝煌,而所有關心和支持中芭的人們就像守護在孩子身邊的長者,共同追尋足尖上的夢想。40年來,中芭不負重望,緊緊扎根于中國現實和中國觀眾。面對千禧之年,為紀念建團40周年,感謝廣大觀眾的厚愛,中央芭蕾舞團將于12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上演一臺以“為中國芭蕾喝彩”為題的晚會。屆時,中芭的明星們和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芭團的演員將同臺獻藝,與您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般下加木
  
  
  
中國文化報8京④J6音樂、舞蹈研究仝妍20002000 作者:中國文化報8京④J6音樂、舞蹈研究仝妍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44:13

[新一篇] 超越現代性何以可能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理論反思

[舊一篇] 足球“黑哨”問題之我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