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必修)》說明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本冊課本與全套教材一樣,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和相應的人文素養為教學目標。由于本冊課本是供高中必修課起始階段使用的,所以編寫者反復精讀課文,修正單元導語,研究“研討與練習”題目,反復研討和改寫“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學內容。總之,注意照顧學生“初始”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內容。下面從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和梳理探究三個方面作一些具體的說明。
      一、閱讀鑒賞
    本冊課本四個單元,就體裁而論,現代詩歌、古代散文、現代散文、新聞報告文學各居其一;每個單元內文體相對統一,各篇課文照顧各個時期、各個代表作家詩人以及各個代表性作品。這些單元的課文大致分為抒情和敘事兩大類型,第一二單元屬于前一類型,第三四單元屬于后一類型。兩大類型都精選了內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語言的親和力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為起始學段的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另外,課文除了新聞報告文學,都是詩歌散文,屬于純文學作品,其實報告文學也可以歸到文學作品的范疇。從這個角度說本冊課本的文學色彩較濃,意在培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趣味、審美能力。
    本冊課本如同其他各冊課文一樣,單元專題的確定、課文的選取、練習題的設計貫穿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在各單元的側重點和表現方面有所不同,考慮到體例的相對統一,各單元呈現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處,以單元說明而論,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點明單元題材范圍,第二段說明課文內容的共同傾向和寫法的共同特點,第三段指明學習本單元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換成三個維度的說法,那么第二段表達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兩個維度,第三段表達能力和過程方法維度。例如,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第二段中略述中國現代新詩的產生情況,這屬于知識的內容;又如第三單元的單元說明第二段說“這些文章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見聞,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這屬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所有單先提示的第三段均為重要段落,編寫時不僅字字斟酌,而且滲透教學理念和方法,提請老師們認真解讀。
    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是以文段的形式陳述的,也許學生不易得其要領,這里試作概括提煉,并作一些說明。
      第一單元——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1.反復朗讀;2.分析意象;3.發揮想象;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學寫新詩。
    其中反復朗讀、發揮想象是讀詩的基礎,這是最基本的訓練,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冊課本“表達交流”中有“朗誦”一節,較為全面地指導學生朗誦,可提示學生提前閱讀,其中朗讀的知識、方法、技巧等可供學習本閱讀單元時參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學重點,分析意象又是教學難點,學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會分析意象,應該教給一些關于意象的知識,明確了概念有利于順利地把握和分析詩中意象;學寫新詩體現讀寫結合的原則,是更高要求,讀詩與寫詩可以互相促進,但在本單元中讀詩是最基本的。
      第二單元——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
    1.朗讀背誦;2.知人論世;3.品味情意;4.培養語感;5.注重審美。
    其中朗讀背誦沒有寫進單元提示,但它是題中應有之義,讀文言文當然應該強化有聲的“讀”的訓練,它與“培養語感”是相適應的,朗讀背誦是培養語感的前提和途徑,事實上本單元的“研討與練習”多有朗讀和背誦的要求;文言文距今久遠,作品背景復雜,作者情況難以明了,所以,強調知人論世的閱讀鑒賞方式;品味情意是達到審美的一條重要途徑,當然審美目標的達成來自多方面努力,還有品味語言、鑒賞文章形式美等等,所謂情意也就是習慣所稱的思想感情。
    學習這個單元時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長地提升學習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讀懂、讀通仍是主要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首先要掃清語言文字障礙,在此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題或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然后登堂入室顧及其他目標。不能忽略基本訓練而一味地進行玄妙的“探究”,那是違背文言文教學規律的。
      第三單元——現當代寫人記事散文
    1.抓住細節;2.分析個性;3.體察傾向;4.品評亮點;5.圈點批注。
    其中的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包括對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環境的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些描寫是這類寫人記事散文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教學時應當著重關注的部分。通過對這些細節描寫的品味分析,來分析總結人物的個性,體察透視作者對人物、事件和時代的感情傾向、評價判斷和深刻思考。抓細節是基礎性的、形而下的、微觀的操作,分析個性、體察傾向是總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觀的操作。所謂亮點,不只是一些好的細節描寫,還包括精彩的敘事、議論、抒情,優美、精辟的語句,精妙的構思等。圈點批拄應細分為圈點和批注,這是兩種不同閱讀方式,也是傳統語文教學最有效的閱讀經驗之一,現在高中課本是大開本,課文旁邊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學習作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充分個性化,批注的內容應緊密聯系課文,用語要精粹、貼切。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后學語文第一次嘗試圈點批注,教師可以提示方法,關注學生圈點批注的過程和結果。學習點批可以和品評亮點結合進行,二者所指內容略有重疊,又有區分,亮點指明范圍,圈點批注指明方法;學習圈點批注也可以與抓住細節、分析個性和體察傾向結合起來進行。
      第四單元——中外新聞報告文學
    1.學習新聞作品:弄清新聞結構、新聞事實、新聞背景、客觀敘述和主觀評價,學會提取信息。
    2.學習報告文學:聯系時代背景,把握作者傾向,鑒賞敘事技巧,學會關注社會。
    3.讀寫結合:評論新聞事實,思考社會問題。
    這個單元有點特殊,課文似在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之間;學習的方法,既是文學鑒賞式的,需要調動感情、發揮感悟才華,又是新聞解讀式的,帶有一定的專業色彩,需要較多的理性分析。學習新聞作品,與其他單元相比,更多一些專業性要求;學習報告文學,與學習新聞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語文學習的一般要求。“學會關注社會”應成為學習新聞作品和報告文學的共伺要求,兩類作品把學生目光和思維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這就意味著超越了語文學科的學習,上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度,同時這也是本單元有別于其他單元的重要之點。第三個學習重點未能寫進單元提示中,但按教學規律、教學邏輯理應成為一個重點。這里并不要求學生像記者一樣跑新聞,或者時時關注天下大事和身邊即時發生的事件,但應該學會讀新聞,讀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動筆寫一點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有別于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也許學生比較陌生,作一些訓練肯定有益處。
    這里有必要專門提示一下本冊閱讀部分的“人文內涵”。在兼顧語文課程的學科本身特點的前提下,注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內涵應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方向,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這既開拓了語文教學新的廣闊空間,又給教師正確把握教材、組織課堂教學帶來困惑。以前的語文課本不太重視人文內涵,現在課本編寫者們在這方面作了較大的努力。關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內涵,迄今尚無來自權威方面明確的定義,課本作了一些探究,本文略加闡述。
    課本中的人文內涵可分為接受性的人文內涵和主動探究性的人文內涵兩大類。第一類是課本中所固有的、確定的、有待于接受的;第二類是課本中不確定的,有待于師生主動探尋挖掘的。第一類是客觀的存在,第二類是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獲取的,所以,第二類名為人文精神更合適。先看課本中業已呈現的第一類接受性的人文內涵,它散見于各單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這些提示是明確的,師生理當照辦。
    第一單元:“讀詩可以陶冶性情”,“詩歌與青年有天然的聯系,少男少女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發掘詩歌的情感性因素,實現感染激發教育作用。
    第二單元:“而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養我們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倡導對自然的熱愛,對古代山水文學的熱愛,對人生的熱愛。
    第三單元:“這些文章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見聞,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獲得心靈啟悟,經受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第四單元:“培養關注社會的意識。”關注社會動態,培養社會責任感、公德意識、文明意識。
    再看呈現的第二類的人文內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見于各單元的“研討與練習”,這里挑選一些人文內涵較為明顯的題目作為例證。
    第一單元第2課《詩兩首》“研討與練習”四:“丁香花纖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詩人以此立意,寫出了不少古今傳誦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詩詞中人們熟知的意象之一。閱讀下面的詩詞,說說‘丁香’在這里被賦予什么含義。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閱讀探究的想象活動、審美活動和創造活動。
    第二單元第6課《赤壁賦》“研討與練習”四:“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后工’的說法,蘇軾正是在貶謫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窮而后工’這種現象?你還能從古代文學家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閱讀者的歷史意識、憂患意識、文學修養。
    第三單元第10課《小狗包弟》“研討與練習”二:“研讀下面的材料,聯系課文,選取一個合適的話題(如‘小議‘我靠的是感情”,‘談‘身邊瑣事’的深廣內涵’),寫一點獨特的感想,與同學討論。”(引述材料很多,從略)——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閱讀者的獨立鉆研精神、與他人合作精神,關乎從語文訓練中生發的情感態度和關注社會的意識。
    第四單元第15課《尋找時傳祥》“研討與練習”二:“作者為什么要‘尋找時傳祥’?時傳祥精神在當代是不是還有意義?請你搜集有關資料,與同學們討論一下。”——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讀者對時代精神的領悟、對人間真理的認定和追求。
    這些例子只是隨意挑選的,其實可以引發出的人文內涵的操作訓練應該是很多的。總結這些設計訓練,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的啟示:人文內涵較充分的題放在最后,作為一種延伸、拓展、遷移,常規訓練放在前面,它是基礎,不可忽略;人文內涵伴隨道德內涵、審美內涵、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創造精神和意識,要而言之,伴隨著語文工具性以外的精神素養;人文內涵一半存在于語文課的文本內,一半存在于語文課的文本外,留有很大的空白點、未定性,獲取人文內涵的多與寡、成與敗,與讀者的知識素養、審美素養、道德素養、社會意識息息相關,提示著師生,要像大力提高語文能力一樣豐富人格修養、人文素養。
      二、表達交流
    本套教材的表達交流分寫作和口語交際兩部分,其中寫作是主要的;本冊的表達交流,寫作部分主要訓練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基本技能,口語交際主要訓練朗誦的基本技能。
    寫作部分的各單元是:
    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
    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
    這些單元總的有如下特點。
      1.寫作方法與人文精神相結合
    “心音共鳴”“親近自然”“人性光輝”等屬于人文精神的內容,應當告訴學生:對寫作要投入感情,在讓你的讀者感動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動起來;要以一顆真摯的童心、愛心面對大自然,心靈與大自然親切交流;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養,有對真善美的追求,讓自己的文章閃耀人性的光輝。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寫景要抓特征”等屬于寫作方法的內容,應當告訴學生: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是寫作范圍,寫作時不偏向、不逾規是首先要做到的,比如寫景狀物,不應該摻和進過多的敘事,但這又遠遠不夠;還要記住集中力量抓重點,著重從“觸動心靈”“特征”“個性”和“波瀾”等方面進行構思和下筆,否則達不到寫作訓練的目的要求。
      2.寫作與閱讀相結合
    讀與寫本來就應該結合進行,不可須臾分離。以前的課本是讀寫分編,讀與寫全然隔離,南轅北轍,這次編寫盡量做到讀寫結合,讓讀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這首先表現在寫作專題與本冊的閱讀專題大致相同,也就是說與閱讀單元的敘事性、抒情性相適應,寫作單元訓練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兩方面習得的技能可互相遷移;其次表現在寫作單元里很多例子都是初中課文或本冊課文的局部、片段,如“親近自然”單元,引述初中《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等課文,本冊《故都的秋》《沁園春·長沙》等課文;再有,在說明寫作技法時注意分析被引述課文的特點和精彩之處,與閱讀課的分析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互相補充,而且在這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寫作技法,也可與閱讀課相輔相成。如引述《濟南的冬天》之后寫道:“這里寫出了濟南冬天特有的景色。這種景色是由地理緯度、地勢、周圍環境等等因素決定的,作者在比較了不同地方的冬天以后,發現了濟南的冬天特有的美。”可以引導學生重溫這篇名文,細察其技法,獲得寫作的啟示;又如在引述《濟南的冬天》和《紫藤蘿瀑布》片段之后寫道:“你能說出《濟南的冬天》的感情色彩和《紫藤蘿瀑布》中景物自身的特點嗎?”這是從寫作技法方面對這兩篇名文進行新的探究,對閱讀方法也是一種訓練。
      3.自學與指導相結合
    本冊寫作訓練的主體是學生,處處都以學生為中心。表現在敘述人稱上,是采用第一人稱“我們”或第二人稱“你”,拉近課本與學生的距離,而且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學生“商量”,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所以,教師不必在課堂上講解課本,應當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或課下自學課本,有問題則與同學互相討論,或與老師討論。教師的職責是指導、督促和檢查學生的自學。教師的指導還表現在根據學生需要更換寫作教學內容,也就是說可以不按課本呈現的內容進行教學,只要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可以選擇更合適的專題。但最好不要偏離課本里的“心音共鳴”一類的人文專題和“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一類的技法專題,因為這些專題是教材編寫者精心設計、反復研討過的,具有寫作理論和寫作實踐的依據。
    另外,本冊寫作部分還有一個“網絡作文建議”,提示了若干操作流程,這是一種新的作文形式,充分體現學生自主、互相合作探究、體驗過程和方法的特點。這次網絡作文與“秋”相關,當然也可以改換別的專題,或改換在別的寫作單元里操作。
      4.寫作知識相對集約與作文習題相對繁多相結合
    “話題探討”“寫法借鑒”和“寫作練習”等都篇幅短小,前兩項占主要篇幅,但字數很少,少則幾百字,最多一千多字,編寫者有意識地求“少而精”,體現知識集約的原則;但是作文習題與以前寫作教材相比,內容充實豐富,話題作文增多,如“心音共鳴”單元的五道作文習題有三道是話題作文。學生可以在這些作文題中自由選擇,可以寫一篇作文,可以寫多篇作文,還可以另選話題或另擬題目來寫。
    朗誦是“表達交流”中獨立的一個單元,自成體系,自立體例。
    朗誦部分與寫作部分體例有所不同,但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在全面指導學生朗誦訓練的同時特別關注過程和方法,將過程和方法的階段、步驟等分得非常具體、細致,可操作性強。提請老師注意,這些過程和方法是對學生提出的,老師可以參與朗誦的始末全程,但不要唱主角,不要什么都替學生謀劃、包辦,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評估。
    朗誦部分與閱讀部分緊密相關,例如課文提到:“以下幾項活動與前面四個閱讀單元有一定的聯系,請關注它們的聯系,有選擇地組織展開。”這里的四個單元分別涉及閱讀的四個單元相關內容,從相關的閱讀單元抽取例文,從閱讀理解和朗誦要求方面對例文進行講解。其用意是對同一篇課文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讓有聲的讀和無聲的讀結合起來,以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朗誦能力要注意與閱讀能力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朗誦水平,除了懂得朗誦技巧外,還得依靠對朗誦材料的理解、處理的能力。
    處理朗誦部分的教學,可以考慮綜合處理各項學習活動,即將朗誦部分拆分,化整為零,分成各個小塊,每小塊里不光有朗誦,還有閱讀課文、寫作練習,也就是將讀、寫、說完全結合,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溝通、應用實踐,是否可行尚有待檢驗。
      三、梳理探究
    本冊的梳理探究專名為“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先看每一專題下的各小標題。
    優美的漢字:一、漢字的起源;二、漢字的形體;三、漢字的構成;四、漢字文化。
    奇妙的對聯:一、對聯常識;二、對聯欣賞;三、對聯作法。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一、走近新詞新語;二、新詞新語的產生途徑;三、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
    每個專題后都附有一個“課外延伸”,引導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究。
    可以總結以下規律。
    1.與語言文字相關,體現語文性的特點。既有文字的內容,又有語言的內容,視閾寬廣,從古漢字到最新流行的詞語,盡在探究之列。
    2.重視漢字漢語的特點和規律,與文化緊密相關。從分析揣摩語言文字入手,進而上升到領悟文化意蘊的境界,體現本冊課本的文化意識、文化價值。
    3.培養欣賞能力,增添審美情趣。不僅作客觀冷靜的分析,還引導欣賞,激發情感,增強趣味,欣賞漢字之美,欣賞由漢字構成的對聯之巧,品味當代漢語之新。
    (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文科版京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李大圣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400715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文科版京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49:46

[新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介紹

[舊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評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