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由著性子。“率性而為”應該指任著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語文教師而言,他應該為率性文學而為。文學愛好者大都喜歡大氣、肆意、率性、真實的文章。李太白率性而為,縱橫四海,酒、詩、劍為伴;蘇東坡率性而為,西湖畔、秦嶺邊都留有他的身影,沒見他因月落淚,因風傷懷,有的是一腔豪氣。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就應是一個文人;上好一堂課,就應是寫一篇好文章。率性而為,不要担心學生讀不懂,揮灑意氣與學生同樂、同喜、同悲、同憤。率性而為的真誠、灑脫、勇敢本身就很打動學生。沒有風格的教師只是教材的傳聲器,引不起讀者的興趣。我主張率性而為,我呼喚率性而為的語文教師。
2000年以來,中學語文教育改革一直在高速運行,改革成就斐然。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思考的現象:有的語文教師在逐漸喪失著自身的個性風格,文人氣息,追逐教法的時尚之風悄然盛行,換言之,就是“追隨于名家,效仿于型模”。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語文課真的不多見了。我不禁困惑:過濫的多媒體教學是否已把教師淪為機器的奴隸了呢?以下是令我反思的三種現象。
(一)多媒體濫用之風。在2003年湖北省優質課競賽上,多媒體應用可謂登峰造極,每堂課必用,每個環節必用,每個提問必用,有PPT,有flash,有錄音剪輯……那課堂的引領者老師不是解疑,不是釋惑,簡直就是產品的導購小組,圖片變化之多之快,令人眼花繚亂。有的老師也可稱為科技博物館的解說員,娓娓道來,悅耳動聽,開始聽很新鮮、很舒服,聽久了,覺得很累,沒有什么地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啟發的。一過即忘,這一點這次活動的評課專家曾專門糾正過,在這之后的報刊、論文中也有諸多有識之士對多媒體教學使用過多、過濫造成對課堂結構、文本解讀的危害做過評述。這一現象應視為語文課堂缺乏個性的例證之一。
(二)動輒合作探究之風。探究性學習課是立意新穎、開放深刻而又難度很大的課型,余映潮老師在他的系列文章《課型設計的藝術》第三節中曾對它做過專門的論述。要上好這種課型必須充分的解讀文本,需要一定的學生基礎,合理的組織安排等多種準備,可是我看到普通課型就是分組、討論,出問題、答問題,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弊病很多:第一流于形式,沒有充分解讀文本,沒有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重形而不重文本的研讀。第二失之偏頗,例如一個老師上《狼》這一課,學生合作探究之后,竟然討論是不是人把狼逼到要吃人的境地,討論究竟是狼兇殘,還是人兇殘這一問題。學生討論得面紅耳赤而老師也“欣慰”地表揚同學們很有探索精神,人應該保護野生動物。然而我想這一問題似乎應在《斑羚飛渡》這一課討論比較好。
(三)照搬課堂三步走模式之風。這種教學形式本身并非不好。但如果每堂課都分成“與人物相遇”“與人物對話”“對人物寄語”就很令人乏味了,說穿了就是新瓶裝舊酒,總是先了解熟悉課文,再分析人物心理,最后拓展延伸。如此每一個老師都可以上出不同的味道嗎?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弄三個框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又不是解應用題。不要文科教學模式化,大凡一個好東西,一旦成為模式就會被后來人用變了味,丟棄了精華,只撿了皮毛回來。
我所講的率性而為并非胡亂作為,無所作為,而是以真性入課,教會學生進行再創造,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文章之中。在閱讀中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與編者,也與教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和交流。教者以真摯的感情,個性的思考打動學生,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個人魅力非常重要。
要在教學中形成個性特色,我認為有幾點可以探討。
一、教學目的的寫意性
在一堂課中,不要規定學生一定要掌握什么知識、什么手法,而是教學生用純粹的欣賞的心情去閱讀、去觸摸文本。好的文章自會教育學生什么是真、善、美。中國畫講究寫意,在隨性與自然中給人以滌蕩與震撼,我想文學與繪畫應是相通的。例如上《生命的意義》一文時,我沒有強調人活著的意義、革命的艱巨性等等目的,只是放映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影片,學生為作品所打動,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例如:“保爾為什么能做到身殘志堅?”“我們身邊有保爾嗎?”“保爾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等,其討論范圍、討論的深度都令我驚訝。我課后反思,不為傳統的目標而教是不是會教給學生更多呢?現在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早就不是我們那一代人了,在你講《楊修之死》時他們就喜歡聽MP3中播放的林俊杰的《曹操》,這個時候老師就不要談什么學校不準帶MP3這類的大道理,也不必批斗林俊杰太女人氣之類的話題,可以直接切入“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這一話題,而后引領學生再來看《楊修之死》。這樣學生學得開心,老師講得過癮,課堂教學也就自然而然的達到了目的。
我的無目的性是指不要過于功利地去上一堂課,不要將學生當成容納知識的器皿,得分的機器,不要太介意期末考題,中考考分這些問題,語文學習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語文成績最好的決不是總分最高的學生,往往只是中等成績的同學,因為她有興趣看書,有興趣聽語文課,不是為分,而是為興趣。語文課過分地為道理,為教化,為考分服務只會使它失去本色,令學生厭棄。《讀者》上有篇文章講芝加哥有個汽車司機,他邊開車邊唱歌,他唱歌不僅是自樂,而是要使整個公共汽車上的人都能聽見。他接受采訪時說:“我是個職業歌手,我開車只是為了每天都有無法走開的聽眾。”這個率性的人,他的話讓我心中一動,我是否能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作家、一個講演者呢?我也有“每天都無法走開”的讀者和聽眾,我看文章、寫文章、念文章,為的是讓他們與我平等交流,“無法走開”,如果我能達到那位司機的心境,我一定超脫了很多東西。也許在今天,這僅只作為我的一種理想罷了。
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老師的語言、性格、姿勢,甚至對課文的處理都應有個人的風格,獨到的氣質。我清楚地記得我的一個歷史老師,挎著大黑包,戴著深度的眼鏡,指間永遠只有一寸的香煙,在講臺前大談世界風云變化,眼前歷史橫流,激動處必大力拍打講臺。這個華師畢業的老右派讓那時的我無比的崇拜,喜歡歷史想必是從那時開始的吧。學生呼喚有個性色彩的老師,老師可以或迂腐、或幽默、或淑女、或書生、或辛辣、或隨和,都是感染聽眾的個人魅力之所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教師的氣質個性:
(一)有足以驕人的一板斧。有的老師長于朗誦,音質佳,可以在朗讀中感染學生,例如程寶華教《鄉愁》,在圖像與音樂的配合中,老師朗誦完畢,全場掌聲雷動。當然有特長的老師很多,有善于表演的,有擅長書法、繪畫的,有愛好體育的,有精通古籍的,無論如何,你得有過硬的一手,才能使學生佩服。
(二)有誘人的言語魅力。一個人語言表達的總體風格在成年后是比較固定的,但作為教師,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風格。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教師語言要有個性風采,有個性才能讓學生產生美的享受,受到感染。朱莉萍老師外形不是美女,但她教授《走進戲曲天地》語言溫和而不矯情,準確而不刺耳,簡潔而富于美感,抑揚頓挫,聲聲入心,處處留給學生美的享受。
(三)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一個老師除了舉手投足、衣著服飾等外在或清新、或端莊、或時尚、或雅致的風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實的文化底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老師一定能引領學生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開合有度。2005年省優質課一等獎《馬》的授課者但曉梅老師,年紀尚輕,但鼓勵的眼神、得體的舉止,生動的描繪,課堂的結構都給人春風拂面之感。《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的授課老師方彥萍,讓聽過此課的老師都為她的課堂品位、豐富學識、獨到理解而深深折服。這些老師授課如此獨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們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率性而為就意味著突破傳統,打破常規,張揚個性,勇于創新。當然在相對穩定的人群中,率性的人往往會被指責對整體有害,不負責任,沒有全局意識等,于是眾人一擁而上,恨不能把這“害群之馬”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殊不知那些勤勤懇懇、看書本、劃范圍、老牛拉慢車的人恐怕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危害更大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多種風格與思想的吸納,將會使語文教改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因此,當今的語文教育呼喚率性而為的語文教師。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64~65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魏娟20082008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64~65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魏娟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