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主編開放意識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887(2001)06-0111-05
  高校學報自1906年《東吳月報》創刊,掀開了中國大學學報的歷史,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它始終以“研究學術,發揮思想,披露心得”為宗旨,以反映各自所屬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成果為主任務。作為教學科研的學術園地,以研究交流學術為目的,其存在的客觀必要性毋庸置疑,學報近百年的辦刊史,也足以證明它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大體相同,這種學術園地的辦刊形成過程,往往容易造成眾多學報彼此雷同,形成千“報”一面。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數據:1999年全國共出版期刊8187種。在這八千多種期刊中,高校學報就占了全國期刊總數的1/8。作為國家學術研究載體的一個重要方面軍,各高等院校學報由于一校一刊(報)相互封閉,致使形成學術質量難以提高的辦刊模型,不同程度存在著發行量小,缺乏讀者,內容重復,可讀性差等問題。
  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信息網絡技術,從而使信息、知識的傳播轉瞬即可實現,其結果是出現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信息高速公路將使人賴以生存的廣闊空間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現代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的轉變,給中國的新聞出版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對此,中國高校學報的生存、發展更是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高校學報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把自己納入社會文化出版的大系統、大格局之中,學報信息傳播也應納入國際化發展體系,加快學報的國際化進程。學報必須打破封閉性辦刊模式,準確定位、開放視野、參與競爭。這些工作的具體實施,離不開一個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學報主編。
  學報主編是學報這個刊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行為、他的意識對學報的生存、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編開放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報的生存和發展。開放意識較強的主編會努力將學報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會將保守性的辦刊實踐變為開放性的實踐活動,開放意識較強的主編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積極加強與國際合作,推進學報的國際化進程。
  一、封閉式的學報定位需要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打破封閉式辦刊格局
  早在1906年,蘇州東吳大學創辦的學術刊物《東吳月報》,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能看到的最早的大學學報。《東吳月報》創刊號上刊登的漢文教習黃振元寫的發刊詞說:“東吳學堂成立者逾五年。西士謀刊月報,以表學堂之內容,與當代學界交換知識。”這里雖然沒直接說辦刊的宗旨,但字里行間表露十分清楚。
  從創刊時的1906年到今天的2001年,近一個世紀,絕大多數高校學報依然秉持著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立足本校,以內稿為主,充分展示本校的教學和科研的辦刊宗旨。時到今日每每在給高校學報下定義時,人們甚至約定俗成地說:高校學報是以發表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高校開展學術交流的窗口和園地。從學報的定位到辦刊的宗旨看,學報封閉性、內向性的特點是與生俱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報主編開始意識到這種封閉式、內向性的辦刊形式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惟有開放、創新,打破學報封閉的辦刊格局,才是學報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主編是學報的領導者和主辦者。主編負責制賦予學報主編以重大職責和與之相適應的權力。主編有無開放意識,開放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報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學報的質量及整體品位和整個形象。主編的職能要求他制定編輯方針,把握辦刊方向,確定選題組稿,終審簽發稿件,甚至學報的排版裝幀都由主編定奪。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會以他的開放意識指導自己的行為,指導、帶動整個編輯部成員的行為,編輯部成員具有了開放意識,思想解放了、觀念轉變了,就會破除墨守成規的保守觀念,改變抱殘守缺的自傲心理,摒棄畏縮不前的消極態度。
  主編開放意識的強弱影響著學報的開放程度,主編開放意識不夠強的學報,他主編的學報大多是封閉得多,開放得少,或者是全封閉的。如有些學報反映在辦刊方式上,除照搬國家規定的編輯方針外,不能從特定方面,特定角度來確定自己學報具體的方針任務、編輯理念,一味地因循守舊,死守著等米下鍋,只發內稿等舊傳統,致使自己主編的學報既無特色又與別家學報雷同。即使也約請了一些名家的稿子,那也只是向外打開了一線美好期待的門縫。而刊物出來,基本上限于相互贈閱,還未能進入市場。這樣的刊物既無特色,又無創新,缺乏一種面向外部的滲透力、輻射力和感召力,實際上也就缺乏一種生存的朝氣和生命的活力。如學報界不止一家師專學報給自己的刊物定位都是“學術性、師范性”,從這一過于寬泛、缺少創意的定位,既看不出它與普遍高等師范學校學報有何區別,也看不出它在同級同類學報中有何個性。說到底,這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是缺乏開放胸襟、讀者意識和市場意識的表現。
  主編開放意識較強的學報,主編就會有意識地去打破封閉式的、內向性的辦刊格局,從現實出發,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如在學報的定位和欄目設置、選題和組稿計劃、封面和版式設計等方面都會根據自己所具有的優勢和特色辦出與眾不同的,富有個性風格的學報。像這樣的學報名牌大學有之,一般院校有之,甚至許多地方師范院校學報也走出封閉式辦刊,取得了較好效果。如《北京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復旦學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盡管這些名牌大學科研實力很強,整體水平也高,優質內稿不缺,但他們也依然改變以往內向性辦刊,開始向社會敞開大門、歡迎外稿。而像《曲阜師范大學學報》這樣的一般院校學報,雖然學校地域偏僻,名氣不大,但解放思想,開放意識較強的學報主編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打破以往的內稿為主,擴大版面的內外稿比例和該學科外來稿,學報多年來公開向外征稿,堅持突出數學學科,使該學報發表的數學論文90%被世界著名檢索期刊——美國的《數學評論》所轉評,1998年底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引證報告中,按學科影響因子排隊,該刊在綜合類科技期刊中名列山東省第一。
  又如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以前學報完全是內向型、封閉式的辦刊,學報開設欄目也大都是那些與他刊雷同的文學研究、歷史學研究、政治經濟學研究等大眾化的欄目,毫無特色可言。所刊載的稿件絕大多數是內稿,并且滿足于自然來稿,編輯每期組稿也大多是等米下鍋,刊物出來后,也只是限于相互贈閱。這樣既缺乏開放胸襟、又無讀者意識和市場意識,更無特色可言的學報,它的質量,它的形象可想而知。1995年以后,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主編上任伊始,便敏銳地察覺到學報作為反映本校學術成果的窗口,竭盡全力刊發本校教師的文章,這樣的封閉式、內向性是違背社會文化出版規范,使學報編輯出版游離于社會文化出版的大開放系統之外,人為地拒斥了學報的社會性、開放性,惟有打破封閉性的辦刊定位,才能使學報逐步煥發生機和活力。
  主編為了充分發揮本刊作為“民族學類核心期刊”的作用,結合廣西民族學院學科優勢和地域優勢,把刊物定位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區域性”。具體是民族性,即突出民族學和人類學研究,尤其要突出本院具有優勢的少數民族比較文學、民族民間文化、民俗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地方性,即突出對廣西社會、歷史、人物和文化研究,尤其突出本院具有優勢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桂系軍閥史、太平天國的研究。區域性,即突出大西南通道中關于民族經濟的研究。
  這樣的刊物定位一改以往的只反映本校的教學科研成果,竭力刊發本院教師的稿件,而是把刊物定位放在關注現實,研究現實問題、熱點問題上,努力參與社會實踐,依靠社會力量辦刊,廣吸優質外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報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二、保守性的學報實踐需要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改變保守性的操作方式
  學報辦刊宗旨的封閉性定位,必然導致辦刊實踐的保守性。具體表現在:(1)作者隊伍的保守性傾向。毋庸置疑,高等院校的教師和科研人員都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與較強的科研能力,這是辦好學報的基本力量。但如果把作者隊伍僅局限于此,特別是僅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則必然導致研究的封閉性。(2)選題范圍的保守性傾向。由于我國許多高校性質相同、學科相容或相近,高校學報多為綜合性學術理論類刊物,大多是來稿照登封閉式的辦刊宗旨,導致學報選題大多囿于本校的教學科研,致使學報選題存在嚴重的模式化傾向。形成千報一面局面。在欄目的設置、稿件的內容方面產生驚人的相似。(3)組稿的保守性傾向。由于學報以反映本校科研、教學成果為主的性質,決定了許多院校學報在組稿時,眼光朝校內看得多,朝校外望得少,即使有來自外校或社會上的自由來稿,這些外稿以探討各個領域的普遍問題,熱點問題,有些稿件在思想創見,文采結構、語言表達方面都顯得比較成熟,但就是因為它是外稿而無法刊發。因為許多學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內外稿的比例問題,如二八開,即內稿占8成,外稿占2成;三七開,即內稿占7成,外稿占3成;四六開,即內稿占6成,外稿占4成。具體到某個學校內外稿的比例是多少,則因學報主編開放意識強弱程度而定。從而造成組稿的保守性傾向。(4)出版裝幀的保守性傾向。學報辦刊定位的封閉性和內向性,辦刊經費的拮據,致使許多高校學報不講究裝幀設計,許多學報封面設計陳舊、呆板、色彩單一,使學報莊重、樸素有余,而新穎、美觀不足,形成千“報”一面。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確立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開放辦刊的觀念越來越成為學報界的共識,但由于許多學報的運行機制和經費來源都依附于主辦學校,學校的教學科研任務和行政命令與學報自身發展規律使學報編輯部處于兩難境地,所以許多學報依然在封閉的軌道上蹣跚前行。而一些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主編正在積極進取,克服重重困難,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努力突破學報封閉性的“圍墻”。
  安陽師范學院主辦的《殷都學刊》地處安陽,這里是中國最早的都城殷商都城故址,是甲骨文的出土地。這是一塊世界矚目的文化寶地。而甲骨學、殷商史、夏商周考古。也是世界矚目的大學問。毫無疑問,安陽當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和出版資源。但要認識和利用好這一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地方優勢辦好期刊,如果按照傳統、封閉的辦刊方式定位,采用保守的辦刊實踐,單憑該校自身的科研實力和整體水平,是無法唱好這臺戲的。也不會有《殷都學刊》今天的影響和名氣的。具有強烈開放意識的主編帶領該刊一班人沖破傳統學報封閉式的辦刊思路的束縛,借鑒社會期刊的優長,經歷了從在校內尋找優勢到在學術界尋找優勢而最終在社會上和地方上尋找優勢的視角轉移,在欄目設計、選題、組稿、作者隊伍的建設等方面都對“學報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性質作出了質疑,打破封閉保守的操作方式,積極借助社會力量辦出的“殷商文化研究”欄目,形成了國內外任何一家報刊都無法比擬的規模優勢。該欄目始終站在學科研究的最前沿,引導這一學科的走向,推進這一學科的進展。《殷都學刊》也成為在全國甚至在海外有一定影響的、開放性的學術期刊。
  無獨有偶,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主編,上任伊始,就召開各種座談會,集思廣益,探討廣西民族學院這樣既非名牌大學,又非重點大學,科研實力又十分有限的學校。如何才能辦出一流的、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刊物。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惟有開放,打破以往的封閉性辦刊定位,重新確定開放性的辦刊宗旨,準確定位,改變以往辦刊實踐的保守性,發揮自身優勢,借助社會的力量,才有可能辦好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自1995年改版確立了較為開放的辦刊宗旨后,在編輯實踐上,變保守的辦刊實踐為開放的辦刊實踐。如在作者隊伍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內向性。過去作者隊伍往往只局限于本校內部教師和科研人員,由于本校自身科研實力有限,這樣必然導致學報辦刊的封閉,限制了學報的質量提高。實行了開放辦刊,作者隊伍在立足本校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國內國外作者隊伍。經過6年的努力,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稿源充足,不但擁有大批的國內作者,而且還擁有了多個國籍的作者群。在選題組稿方面,由原來的保守性向開放性轉變,更加關注現實問題、熱點問題的研究。在重點欄目“人類學研究”、“民族學研究”的選題組稿時,緊跟學術發展,關注學術前沿,大量刊發適合本欄目的優質外稿,自1995年改版至今已刊發人類學、民族學文章二百多篇。在出版裝幀方面,改變以往學報陳舊、呆板,不講究裝幀設計的保守做法,聘請專業美術設計,配合本刊人類學、民族學的特色,別開生面,在封面上刊登彩色人物照片,一期推出一位人類學、民族學界的權威學者。如2000年全年6期的封面學者是中國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民俗學家,他們分別是鐘敬文教授、段寶林教授、(臺灣)婁子匡教授、過偉研究員、(臺灣)金榮華教授、陳勤建教授。為了配合本刊人類學、民族學的特色、擴大信息刊載量,常常別具一格,增加彩色插頁,介紹人類學、民族學界的動態和發展,如介紹各種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實況。在版式設計上,也講究形式的別致和美觀。如今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已成為中國人類學學科的一個重要陣地,研究人類學民族學的學者甚至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作為重要的參考刊物。
  三、期刊國際化趨勢召喚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推進學報國際化進程
  21世紀的今天,期刊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開放辦刊是時代的召喚和歷史的必然。學報封閉式辦刊方式同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相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封閉。封閉性的矛盾是現有的“為校辦刊”的學報宗旨及與之相應的保守的編輯實踐。開放的戰略,要求學報廣吸外稿。而開放意識較強的主編會通過吸引與學報辦刊宗旨相符的優秀外稿,從而擴大學報的影響。
  如《清華大學學報》,辦刊方式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在立足本校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國內外稿源,吸引國際合作論文。為提升學報質量及在海外的知名度起了積極的作用。
  又如前所述的《殷都學刊》就是以質論稿,廣吸優秀外稿,擴大《殷都學刊》的知名度。這里說的優秀外稿,不但要有國內的優秀外稿,還要有國外的優秀外稿。學術繁榮不僅需要國內交流的支撐,更需要國際交流的帶動,擴大國際交流也會啟動國內交流。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殷都學刊》主編為了有效地利用社會學術力量,使刊物對國內外學者都具有吸引力,使海內外學者們感到,《殷都學刊》不僅是發表學術論文的地方,也是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方。真正感到,《殷都學刊》是殷商文化研究的一個基地,他們除了建立殷商文化研究所,還參與發起主辦大型全國和國際學術會議。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吸收國際同行的論文,擴自身的影響。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一種既便捷又廣泛、全面地了解掌握國際間不同地域作者對某一領域課題的共同關注,這樣既可以揭示出版領域當前的研究熱點,也預示著所得成果具有權威性。只有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打破文化傳播和學術信息溝通方面的壟斷局面,以期實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知識經濟全球化必然促進期刊的國際化,世界名刊成功的經驗之一就在于高度的國際化。高度的國際化涉及稿源的國際化、審稿的國際化和讀者的國際化。
  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主編在編輯實踐中同樣十分注重學報的社會性和開放性,向全國開放,吸收國內一切與本刊宗旨相符的優秀外稿,如哲社版的特色欄目人類學研究所發稿件80%是外稿,這些外稿既有中國人類學開拓者費孝通老先生的,又有七八十歲的老教授容觀Z12c11.JPG先生、阮西湖先生的,還有一批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中堅力量,如周大鳴、莊孔韶、王銘銘等等,更有大批學術新秀——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
  一個刊物如果只限于國內稿源的辦刊模式,不利于期刊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拓展。反之一個刊物如果稿源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積極面向世界就會形成“如虎添翼”之勢。所以必須開放辦刊才能加速期刊國際化。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之所以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陣地,1998年8月在美國威廉斯堡召開的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14屆世界大會還邀請了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及學報主編參加,就是因為樹立較強開放意識的主編除了注重學報的社會性和開放性外,更注意學報的國際化。
  主編積極加強與海外及港奧臺地區學者的聯系和交流,關注世界各地學者對人類學研究的動態及前沿,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經過努力,主編與香港、臺灣等地區的一些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并密切關注他們的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成果,利用大陸得天獨厚的、豐富的田野資源,吸引他們來大陸作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有時還和他們合作共同完成一個人類學研究課題。如主編和香港浸會大學人類學教授余振先生合作進行的大型課題“中國民族團結報告”。有了共同的課題,主編應臺灣、香港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邀請到香港、臺灣等地講學、交流也就成了常有的事。這樣將香港等地學者高質量的論文吸引過來,及時刊發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上,促進了交流,也擴大了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國際影響。
  如廣西民族學院學報改版后,特色欄目——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應首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喬健先生的《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困境和前景》(1995年第1期),這一前沿性文章一經發出,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新華文摘》(1995年第7期)全文轉載,北京的人類學、民族學專家就喬先生的文章進行座談討論,為此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問題成了1995年的中國學術熱點之一。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關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之后,讀者時常可以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了解到港臺學者,如香港的喬健、謝劍、陳志明、張展鴻、吳燕和、譚少薇等,臺灣的李亦園、莊英章、陳益源、高怡萍等人的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成果及動態。1998年全年4期的封面學者分別介紹了港臺最有影響的人類學家:李亦園、莊英章、吳燕和、陳志明,并配發他們的人類學研究的成果。通過吸收港臺地區學者的研究成果,來擴大學報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在大陸和國際之間,不論是商貿,還是學術,香港都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如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資深人類學家作訪問演講和執教,并且致力于促進中國人類學界與國際人類學界的學術交流,該系每年都舉辦若干次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經常邀請并資助中國內地學者赴會交流,使中國的人類學界能保持與國際人類學界廣泛接觸。因故,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被人們譽為中國與國際人類學界交流的橋梁。具有較強開放意識的主編看準香港人類學界與國際人類學界這一橋梁作用,以香港為依托,從而逐步打開境外稿源的渠道,所以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除了經常看到港臺學者的大作外,還不時可以看到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日本的、挪威的、越南的等多個國籍作者的研究成果。石家莊作者陳靜在論述期刊國際化程度時說:期刊擁有多國籍的作者群(包括引文作者),說明其國際合作廣泛,國際合作通常意屬影響面廣的期刊。主編除了注意吸收國際上的高質量論文外,還注重在自己的學報上宣傳國內、國際一切有關人類學研究的動態發展,開放意識較強的主編積極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時常親自出馬,親臨現場抓拍第一手資料,作為學報的封頁或插頁介紹出去,如在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封三上,介紹了1999年在南寧舉辦的“人類學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活動情況,2000年第5期介紹了在北京召開的“國際人類學民族學會2000年中期會議”,2000年第1期介紹了“'99南寧國際民間文化學術研討會”。這樣不但擴大了學報的刊載信息量,同時也是自我宣傳,吸引國外專家重視本刊、擴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在國際上的影響。
  高校學報改革是多維、復雜的系統工程,學報信息傳播要納入國際化發展體系雖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能成就的,但是也不是坐等就來的,它需要有一個具有較強開放意識和開拓精神的主編,帶領編輯部全體同仁努力找準目標,精心策劃,突出特色,胸懷祖同,放眼世界。那么,這樣的學報一定會在學報界、學術界乃至國際期刊界引起較大反響,贏得廣泛贊譽和親睞的。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111~115Z1出版工作廖智宏20022002學報辦刊宗旨的封閉性定位導致辦刊實踐的保守性,它嚴重阻礙了學報的改革和發展,更影響學報國際化的進程,而改變這種封閉、保守的現狀,需要學報的主要負責人——主編具有較強的開放意識,將學報辦刊方式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積極開拓國內外稿源,吸引國際合作論文,促進國際交流和擴大學報的國際影響。學報/主編/意識/封閉性/保守性/開放性/國際性journal/chief editor/consciousness/narrowness/conservation/openness/internalizationOn the Opennes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ef EditorLIAO Zhi-hong(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The narrowness of a journal in its operational principle results in its conservation,thus hindering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internalization process.The chief edit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further reform and development,such as actively adopting manuscripts form home and abroad,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expanding the journal influence in the world.廖智宏(1963-),女,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廣西南寧,郵編:530006。 作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111~115Z1出版工作廖智宏20022002學報辦刊宗旨的封閉性定位導致辦刊實踐的保守性,它嚴重阻礙了學報的改革和發展,更影響學報國際化的進程,而改變這種封閉、保守的現狀,需要學報的主要負責人——主編具有較強的開放意識,將學報辦刊方式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積極開拓國內外稿源,吸引國際合作論文,促進國際交流和擴大學報的國際影響。學報/主編/意識/封閉性/保守性/開放性/國際性journal/chief editor/consciousness/narrowness/conservation/openness/internalization

網載 2013-09-10 20:50:48

[新一篇] 學當語文教師

[舊一篇] 學術與批評的推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