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若干教育熱點問題的認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近兩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有些問題反復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對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部門要很好地組織研究并切實解決,而且也應同教育界內外的同志們乃至全社會及時溝通,加強引導,增進共識,使有利于形成探討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良好氛圍。因此,我就幾個社會議論較多的教育熱點問題,談一點個人的認識。
   (一)關于2000年在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信心問題
  總的看來,全國“普九”工作正在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形勢比較好。但是,在思想認識和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兩種傾向,需要引起充分重視。一種傾向是對2000年能否基本實現“普九”至今仍存疑慮甚至否定態度,認為“普九”脫離了中國國情,缺乏信心;另一種傾向是不從本地實際出發,不顧條件和可能,提出過高要求與標準,不實事求是。
  我認為在工作導向上首先要堅定本世紀內基本“普九”的信心與決心,也即全國85%人口地區(不是百分之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應該、也是能夠做到的。
  一是要從政治上看問題。關于普及義務教育問題,早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中,就已經提出來了;如果從那時算起,到本世紀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成立51年了。即使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行算起,到2000年也將有15個年頭。如果到本世紀末,我們各方面的成就都非常輝煌,但普及教育搞得很差,新中國建立半個世紀之后,連基本“普九”還沒有達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很難有說服力,共和國的形象就要受到影響。這是一個歷史責任問題。
  二是要著眼于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到本世紀末,我國將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的戰略目標。“小康”不單純是一個經濟范疇,而是社會全面進步的綜合標志。教育的普及程度,應該是實現小康的重要指標和內容,它也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保證。如果我們教育的普及程度很低,存在大量的文盲人口,就無法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無法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最終要影響到我國下個世紀前半葉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我理解,黨中央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正是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又著眼于面向21世紀,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出發而提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一貫堅持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積極進取”的指導思想。普及教育的程度與水平實際上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要充分估計已有的工作基礎與成績。到本世紀末基本實現“普九”可能性到底如何?我們認為,雖然任務艱巨,但經過努力,實現“普九”既定目標完全是有可能的。首先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已經把“普九”工作確定為今后一個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大部分地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投資百億、設立“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在內,中央和地方相應加大了投入力度,為“普九”工作提供了一定資金保證。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十幾年的艱苦努力,“普六”工作全面完成已經在望;“普九”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為全面實現“普九”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中小學校舍條件和師資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八十年代初全國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近10億平方米中危房率近16%,目前已降到2%以下;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已達91%;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76%。“普九”工作本身進展順利,截止去年底,全國實際上已在52%的人口地區實現了“普九”,超過了我們預定的“普九”第一階段45%的規劃目標。其中總人口3.7億的“一片”地區九省市90%以上人口地區實現“普九”;總人口為6.3億的“二片”地區十二省是40%“普九”;連總人口約1.9億左右的“三片”地區九省區也已有22%左右的人口地區做到了“普九”,其余大部分地區基本實施“普六”。因此,對“普九”工作的艱巨性雖然應有充分認識,但不必要有畏難情緒,更沒有絲毫理由對奮斗目標懷疑、動搖。
  與此同時,我們在工作中也要始終注意和防止浮夸冒進和不實事求是的錯誤傾向。我們在制定和公布階段實施“普九”目標時一定要切合實際,留有余地。對少數地區不顧條件和可能,過高確定“普九”目標,盲目追求辦學條件高標準,不按規定搞各種名目的集資和攤派,加重農民群眾的負担,甚至在評估驗收中搞形式主義的錯誤做法等,我們都要堅決反對,新聞媒介和社會各界也應監督批評。今后,要進一步健全監督和評估機制,以保證“普九”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關于中小學亂收費、“擇校生”高收費問題
  近幾年,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學校出現的亂收費、“擇校生”高收費現象,社會反映比較強烈。國家教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連續兩年抓緊專項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愈演愈烈的發展勢頭。但是,由于各方面、各地區在認識上還不夠統一,治理工作發展并不平衡。
  應該看到,中小學亂收費、“擇校生”高收費問題實質是社會諸多矛盾的綜合反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綜合治理,從根本上解決也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教委的態度是一貫的,也是堅決的。不贊成社會上一部分人藉口教育投入不足而鼓動違規亂收費,不贊成義務教育階段人為拉大學校之間差距,搞什么“優質優價”,為擇校生高收費辯護而制造社會輿論。總的治理精神是,全面貫徹國務院辦公廳[1996]18號文件精神,按照“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和“依法治教、依法收費”的原則(“標”,指的是義務教育階段亂收費、高收費;“本”,指的是義務教育階段搞擇校生),要在1996年已有三分之一的省(市、區)取消“擇校生”的基礎上,今年和明年再各抓三分之一,全面實現免收學費、就近免試入學的目標。
  關于治理工作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家長取得共識,我認為有三個方面:
  一是要向社會廣泛宣傳依法治教的原則和實施義務教育的宗旨。“免收學費,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的基本規定,根本目的是要在全體適齡少年兒童中實現普及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的素質。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收學費、免試就近入學,既體現義務教育思想,又有助于解決現實存在著的學生課業負担過重等問題,著眼點是確保全體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是重申“依法收費”、“從嚴治標”的規定。國家教委去年底和今年年初就規范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和義務教育收取雜費問題下發了兩個文件,強調治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亂收費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組織實施;明確義務教育階段雜費收取要按規定標準;再次強調中小學收費工作的“五不準”規定不變;堅決糾正“校中校”、“校中班”等作法,嚴禁搞“一校兩制”;同時,對部分群眾的擇校需求可通過民辦學校,做好疏導工作。
  三是強調在“從嚴治標”的同時,“重在治本”。學校之間的過大差距和群眾要求受較好教育的愿望是“擇校生”的客觀原因。教委把積極推進各地改造“薄弱校”工程作為“治本”的根本措施之一。去年初國家教委已作出除“兩基”和“211工程”預審外,暫停1000所示范高中、2000所重點職業學校等達標評定活動,促使地方把更多的投入用于薄弱學校的建設。目前,全國不少地區在解決薄弱學校方面下了很大氣力,改觀很大。同時,要盡快把校長、教師校際輪換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干部支教制度建立起來,形成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我們希望新聞界能多報道、推廣這方面的工作和經驗。
   (三)關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問題
  應該看到,“應試教育”傾向的形成,有教育內部的原因,也有傳統觀念的影響,還受到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使用標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徹底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教育內外協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解決。近期,國家教委打算從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繼續開展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討論,統一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家庭、社會各界的認識,推動政府領導人、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寬松的環境。現在,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真正實行起來,難度很大。主要原因是:對青少年一代成長、成才道路與規律的認識不清楚,不全面;德育一手軟、智育一手硬,成了社會和學校的普遍現象。比如大家普遍關心的學生課業負担過重問題,有的學校想減少家庭作業,往往家長有意見,生怕影響孩子升學;有的政府領導人乃至教育部門負責人往往只是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是否辦好的唯一標準,對辦學者造成極大壓力。因此,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在各級政府以及教育內外部開展關于素質教育的研究和討論,使大家都能理解和支持這項工作。
  二是進一步總結推廣汨羅等地大面積區域性開展素質教育的成功經驗。去年我們曾對汨羅經驗做了充分的報道和宣傳。今年,還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汨羅經驗。汨羅的經驗很豐富,但其中有兩條很重要。一條是黨政領導重視和支持,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黨政領導工作的重要方面,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狠抓落實。另一條是建立素質教育的有效運行機制,包括有效的導向機制、有力的制約機制、科學的評估機制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等。今年下半年,我們將在山東煙臺召開全國素質教育經驗座談會,總結和交流全國各地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
  三是加快升學考試制度改革。“應試教育”雖然不是升學考試制度的必然產物,但是,科學的考試制度,則無疑會弱化“應試教育”的傾向,對推行素質教育起積極的導向作用。近年來,國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學考試制度的改革,重點是考什么?怎么考?總的原則是,小學升初中實行劃片招生,免試就近入學。我們準備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落實這一規定。初中升高中考試制度的改革正在進一步醞釀中。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分流導向工作;二是逐步改變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辦法。有些地區正在試點:根據當地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把高中招生指標直接分配給鄉、鎮(學校),由初中校根據學生德智體全面情況擇優推薦和高中校考試或考核相結合。高考改革一直在進行。1990年國家教委正式確定推行高中畢業會考并相應逐步減少高考科目設置的整體改革方案。這項改革的主要意圖是:(1)衡量高中畢業生的全面素質與合格考試同升學為目的的選拔性高考區別開來;(2)高考報名社會化,逐步同所在中學脫鉤;(3)高中合格考試及全面質量有保證的前提下,逐步減少高考科目數量,減輕學生負担;(4)高考科目的設置權逐步交給地方和高校自身確定。這項改革的最終目標:隨著各方面配套改革的條件不斷成熟,高校招生工作的權力要逐步由政府為主轉到高校手中。屆時,國家教委只負責高考課程的統一命題,高校可以根據各自專業特點自行選擇考試的科目和門數,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向,選擇要報考的高校及專業所要求的科目和門數。這樣,既減弱高考對中學教學只重視某些課程的“指揮棒”作用,又減輕考生負担,同時還有利于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拔新生。
   (四)關于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之后,我國已先后創建了職業大學、高等職業學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試點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并針對發展中存在的認識不到位、辦學不規范、特色不明顯等問題,1996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研究并確定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路。
  目前許多地方和行業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熱情很高,這是好事,我們要加以積極、正確的引導。當前教育部門首先要把工作重點放在統一思想認識和解決好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問題上來,明確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標準應該是“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結構調整和已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和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相互銜接;有利于培養基層和農村需要的高等實用人才,為區域經濟和“科教興農”第一線服務。這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正確指導思想。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我們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路子,一般不再新建學校,主要通過現有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管理體制、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來實現,特別要積極引導高等專科學校向高等職業教育的方向深化改革。同時,根據需要,也可以選擇少量具備條件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有計劃地、穩步地改制為高等職業學校或舉辦高職班,作為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補充。教委考慮,要鼓勵和推動一批辦學條件好、辦學思想端正、有明確辦學思路、人才培養規格到位的學校,先行規范為職業技術學院。引導各地各行業把舉辦高職的熱情集中到明確辦學方向、調整專業結構上來,通過深化改革,辦出高職特色,這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如果只在形式上改了,實質仍然按普通高校的模式辦學,脫離實際需要,那樣發展高職就不會有生命力。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實驗、探索階段,我們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化。國家教委已初步形成一個指導性意見,并決定加快部分條件成熟的省市、行業試點工作的步伐。
   (五)關于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教育內部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有人稱,這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二次院校調整”,一些國外同行認為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高等教育改革趨勢的重要舉措。當然,也有不少同志發出疑問,為什么在一些地方舉辦高等教育積極性很高的情況下,國家教委不但嚴格控制新建院校,還引導全國高校進行較大規模的共建、合作、合并,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推動這項改革,從根本上講,正是為了使我國高等教育在體制和布局配置盡快比較合理的基礎上得以更快健康發展。這在一定意義上看,也就是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加健全的基礎。我們還希望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一批適應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綜合性較強的、并使其中有一些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層次大學。可以說,這既是這項改革的重大意義之所在,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這樣講基于三點:
  一是教育體制改革應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走向。我國原有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與建國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明顯的部門辦學、行業辦學為主要特色。顯然,這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對促進當年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在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重要的一點是,經濟發展要按區域為主來規劃和組織,因此,仍沿襲過去的管理體制,已經很不適應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應當逐步改變“部門為主”的管理模式,淡化和改變學校單一的隸屬關系,調整服務面向,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增強高等教育為地方和區域經濟服務的力度。
  二是從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來看,學科要力求綜合,避免分割過細。建國初期高等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為適應當時的經濟建設,調整形成了一批學科針對性較強的單科性院校。40多年過去了,高等教育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但學科太單薄、專業太狹窄,不利于人才培養與學術發展。如果靠自我膨脹,外延發展,各校搞許多新的學科,就有可能導致我國高等教育新一輪的重復設置,這在目前國情下,既走不通,也不可取。因此,通過這一改革,使學科向更加綜合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學校教育上質量,上水平。
  三是高等教育要實現“兩個轉變”必須走內涵發展的路子。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投入不足,但由于管理體制上部門和地方“條塊分割”,造成了重復設置、大而全、小而全、數量多、條件差、規模效益低、生師比低以及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高等教育的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亟待改變。只有通過調整布局結構,改革管理體制,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提高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是這項改革的根本目的。
  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經比較明確。我們提出,“九五”期間,以共建、合作、合并等聯合辦學為主要形式,淡化和改變學校單一的隸屬關系,由“條塊分割”轉變為“條塊有機結合”;減少學校數量,調整布局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學校投資渠道和服務面向,逐步建立起布局結構合理、學科門類較全、規模效益好、教育質量高、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性、多科性、單科性并舉的高等教育體系。爭取到2000年或稍長一點的時間,逐步建立起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的管理體制。為實現預期目標,今年將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制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部委管理體制改革的規劃和方案。國務院已決定成立部際協調小組,加強對改革的協調和領導,教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與此同時,將加大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共建、包括合并共建高等學校工作的力度,繼續探索改革的有效機制和形式。但是對學校間的合并,我們提醒以下幾點:一是強調能夠實質性合并,要充分論證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實事求是,不可一擁而上;二是要有利于改革的全局,合并學校的走向應該是為地區服務為主;三是在合并中要避免兩個傾向:避免專科層次的學校通過合并而升格;避免因合并而改變師范學校的性質。
  今年教委要召開一個推動“并校”健康發展的會議,希望得到各地、各部門和新聞界的配合。
   (六)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問題
  教育投入問題一直是長期困擾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按照國情,要用有限的投入支撐兩億多人的龐大的受教育體系,我國只能實行以財政撥款為主、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即通常所指的“財、稅、費、產、社、基”六字)。為了確保教育投入,《教育法》明確肯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的“兩個比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和“三個增長”(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的要求;對教育費附加的征、管,教育捐、集資等也做出了明確規定。
  應該看到,近些年,國家各級財政在依法保障和不斷完善教育投入主渠道方面做了一定努力,從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或絕對值上看,有較大增長,而且增長速度也比較快。但由于物價上漲因素以及我國教育面臨的實際困難和事業發展的需求,我國教育投入的水平仍然較低,特別是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教育法》關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的規定沒有到位;而且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的到本世紀末這一比例要達到4%的要求有越來越遠的趨勢。
  對于這種狀況,剛剛閉幕的“兩會”代表、委員對此反應強烈,已經通過新聞媒介提出了大量極有價值的具體建議。據此,國家教委將認真匯總并研究這些建議,在國務院領導下,會商有關部門,提出相應的對策辦法。關于依法增加教育投入、2000年應達到4%問題,國家教委總的看法是:(1)法律和中央文件的規定有依據,經過努力能做到;(2)造成目前這樣局面,有實際問題,更主要是認識不夠統一,無明確的落實措施;(3)相信1997年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全國人大和政協的監督下,會盡快形成一個能夠改變現狀、實事求是、可以操作的實施方案。
  總之,當前教育方面的社會熱點問題不少,若長期理不順,措施不力,或不能取得共識,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與深化改革非常不利。我衷心希望各地教育部門的主要領導、新聞媒介以及專家學者和第一線的教師開展研討,群策群力,形成有利于問題平穩、逐步解決,有利于改革深化的正確輿論導向。
  
  
  
中國教育報6京⑴G1教育學朱開軒19971997 作者:中國教育報6京⑴G1教育學朱開軒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04

[新一篇] 對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幾個熱點問題的再思考

[舊一篇] 對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文化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