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唐高祖李淵。公元626年,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伏兵 玄武門,把入朝途中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一齊殺掉。這時的李淵正在皇宮的內湖上泛 舟嬉戲,突然一群兵士擁至跟前,聲稱奉秦王之命為皇父護駕。李淵得知兩子被殺,驚慌莫名。剛剛坐了九年皇位,皇帝癮還沒有過夠,但他深知朝廷局勢已為次子控制,迫不得已, 只好下詔退位,宣布由李世民承繼大統。李世民既想做皇帝,又不愿背上逼宮篡位的千古惡 名,于是他的謀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尊奉皇父為“太上皇”,以保全皇父的體面。可 以說,李世民是發明“太上皇”的始作俑者。李淵做了10年太上皇,于公元635年抑郁而逝 。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殺掉毒死唐中宗李顯的韋后,擁立父親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睿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是兒子為自己爭得的,三年后便知趣地傳位于兒子李隆基, 是為唐玄宗。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李隆基讓父親做了太上皇,他兒子李亨如法炮制,也讓他做了6年太上皇。公元755年, 安史之亂暴發,次年叛軍逼近國都長安,已做了45年皇帝的71歲高齡的李隆基在倉惶之中西 逃成都。但他仍舍不得放棄帝位。當時承担抗擊叛軍重任的太子李亨在距長安千里之外的肅 州靈武宣布即位,同時根據祖宗先例,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安史之亂平定后, 李隆基回到長安,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事實。 在兩宋300余年的歷史中,也出現過3位太上皇。 第一位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毀約大舉南下,對北宋都城 汴京形成合圍之勢。兵臨城下,朝內一些當權大臣以非帝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為由,逼迫 徽宗傳位于太子趙桓,是為欽宗。但金朝并不因此罷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趙佶與欽宗趙 桓雙雙被金兵俘虜,史稱“靖康之恥”。父子二人被擄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先后客死他鄉。 第二位是南宋時期的宋高宗趙構。趙構沒有親生兒子,立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為太子。由 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因此開國200余年他的嫡系子孫一直沒有人做 過皇帝,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種議論。尤其是金兵壓境、局勢危急之時,滿朝文武大臣越來 越傾向于盡快讓趙匡胤的后裔担負護國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趙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宣布 禪位于太子趙慎,是為孝宗。孝宗做了27年皇帝后,在內憂外患中將位傳于趙慎(宋光宗), 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孝宗成為宋朝歷史上第三位太上皇。孝宗做了6年太上皇,而高宗做 了26年太上皇,是在此位上坐得最長的太上皇。 明朝唯一的太上皇是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進犯明朝北部邊疆,前 鋒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明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瓦刺。明軍由于指揮不靈 ,行動遲緩,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被瓦刺軍包圍,明英宗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 尚書于謙等擁立鄖王朱祁鈺為帝(明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一年后雙方議和,明英宗 被送還北京。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于公元1457年在“奪門之變”中復辟,重登大寶。 歷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弘歷25歲登基時,曾經燒香禱告上天, 自己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動禪讓給兒子。但這并不說明他不想做終身皇帝,而是 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長壽。他于公元1735年登基,到1796年已坐夠了61年皇位,與康熙做 皇帝一樣長了,再不兌現諾言,實在無法向上天和臣民交待。于是他宣布禪位給太子J琰( 即嘉慶),但他同時又宣布自己身體康健、精力充沛,仍要過問軍國大事,指導新皇施政。 其時,嘉慶已人到中年(37歲),根本不需要這樣一個頂頭上司。但皇父執意如此,他也無可 奈何。乾隆做了4年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嘉慶也只得伴隨皇父當了4年實習皇帝。
網載 2013-09-10 20: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