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譯文]  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說話做事能夠合于禮儀。

       [出典]  《論語為政》

       注:

       1、出處:

       《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譯文:

        我十五歲立志于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于道;四十歲能不受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3、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么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担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范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里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里平靜。注意!心里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范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范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4、孔子未及八十,乃不知八十后之事。后世人稱八十歲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ào]耋[dié]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上壽:九十為上壽。期頤:指百歲高壽。

       5、年十五而志于學──學一種人格,學一種創造力   孔子很智慧,他告訴你,每走過十年就要反觀一下內心,他說,我年十五而志于學。好我們從這個話題開始說起,今天的孩子別說十五志于學了,我看四五歲就開始至于學,那些個上鋼琴班的、跳舞的,甚至學奧數的、學外語的,四五歲就上學去了。但是不是學得早,孩子就一定被開發得好呢?今天在座的,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家長。那我真是想跟家長探討一下,我們大到說這個社會的希望,小到說這個家庭的希望幸福,都在孩子身上,但是我們愛孩子,真正給了他想要的東西嗎?所以我們要問一個命題,在今天這個社會,從開始學,學什么?我們現在的孩子,如果要是在窗口看一下午的蝴蝶,媽媽會說,你浪費時間,他要是彈一下午鋼琴呢,媽媽會說真是好孩子。孩子一下午要玩泥,爸爸會說你就會淘氣,這孩子要是一下午做奧數題呢,爸爸說你真有出息。

  其實我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有用和無用明確地劃分了他們的時間和價值。他們學到的是有用的知識,但他們喪失了那些看似無用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什么?想象力實際上是人生快樂的源泉。就在于你在現實中有很多困難,局限的時候人能夠超越。

       而立更重的標準就是內心要知道取舍。就是人生有舍然后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多舍多得。所以我認為,人生三十歲,要學會用減法生活。

  在三十歲以前,你說我積累文憑,積累財富,積累情感,積累朋友,都是用加法,越加越多。但到三十歲了,有些東西要扔了,不扔的話,你的心就太擁擠太狹隘了。你看看新房子,說我們家現在有一個180平米的房子了,多大啊。往回擺東西吧,大了去了,我能裝很多東西了。所以過三年五年,你們家就成胡同了。你就得跳著繞著那個走了,這個時候再大的房子,也得清理了。其實人心也是一樣的。人到三十歲了,過去有些酒肉朋友可以淡了。不想違心去掙的那筆錢,你可驕傲地說不。不想去陪的應酬,你這時候可以拒絕。這種放棄,其實是讓自己看清內心方向的前提。所以欲先有所為,欲先有所不為。

  三十歲是看清內心,確立標準的時候。所以三十歲的人是什么呢?是悟性要大于你的記性。你不一定這個時候要把人腦復制成電腦。非要把腦袋做成一個硬盤去記很多東西。這時候要靠參物。這個時候人的敏銳在世界上無所不在的出擊,可能會你贏得人生最好的中國。

  三十歲,很多人在來回跳槽。但三十歲來回跳槽的標準是什么?是這個世界上你要抓到無所不在最獨特的機遇。韓國人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他說這世界上有一種怪物,這東西前臉長滿了頭發,后邊是個禿腦勺,他迎面走來的時候永遠披頭散發,面目不清,等他到你身邊,你看清他是誰了,伸手一抓,后邊沒頭發,眼睜睜地看他走遠。說這怪物的名字,就叫機遇。

  機遇迎面走來的時候永遠都是面目不清的。問題是你是不是能夠看得清楚。現代生活中,我們面臨這么多的選擇,我主張人生有方向,但沒有目的。什么叫方向?比如說,人生是往北走的,你走得北偏東一點,北偏西一點,都沒問題,你只要別走到南邊去就行了。但是你只要在走,這30度夾角里頭,每一點都可以是你的目標。你要是就奔著一點去,那你偏失一點,你就會覺得你的人生很挫敗,對吧。所以我覺得方向要對,但目標不要拘泥。其實,人在30歲要很會有道理,這種道理要給20歲的孩子講太早,但是30歲的人,心要通透一點,要隨時隨地抓得住。

     四十不惑──要有清明的心照見自己

     40歲是什么?什么叫做“不惑”?“不惑”就是用你的眼睛終于看清,在這個世界上有鱷魚,有風險,但也有防護網有保護,同時人人腳下皆有獨木橋,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好好地走過去,還是有路的。其實,在我們每一個的人生中,沒有一個教授為你一盞一盞地開燈,能照亮前途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靈。

  什么叫“不惑”呀,就是我們終于看清了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所以其實,“不惑”在這個時候,是人心開始走向淡定的時候。其實淡定也是一種勇敢,因為很從容。我們想想年輕的時候,我們咬牙切齒地說,為世界担當重任,人生不是不可以承担重任,但我們不喜歡忍辱負重,我所喜歡的境界是“舉重若輕”。很重的東西你難道不能輕盈地舉起嗎?舉重若輕,這是人生走向的大智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