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譯文]  春秋季節是美好的日子,好友們時常結伴登高賦寫新詩。

  [出典]  晉  陶淵明  《移居二首》其二

  注:

   1、《移居二首》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2、注釋: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這兩句是說春秋多晴朗天氣,恰好登高賦詩。 

    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觴。斟酌:倒酒而飲,勸人飲酒的意思。這句和上句是說鄰人間互相招呼飲酒。 

    農務:農活兒。

    相思:互相懷念。這兩句是說有農活兒時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時便彼此想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談心。 

    此理:指與鄰里過從暢談歡飲之樂。將:豈。將不勝:豈不美。茲:這些,指上句“此理”。這兩句是說,這種鄰里之間過從之樂豈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拋棄這種做法。 

    紀:經營。這句和下句語意一轉,認為與友人談心固然好,但必須經營衣食,只有努力耕作才能供給衣食,力耕不會欺騙我們。


   3、譯文1: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賞景詠新詩.
     經過門前相呼喚,有酒大家共飲之.
     農忙時節各歸去,每有閑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門,歡言笑語無厭時.
     此情此趣豈不美,切勿將它輕拋棄.
     衣食須得自料理, 躬耕不會白費力。

     譯文2:

     春天和秋天有很多美好的時光,正適合登高遠眺寫就新的詩篇。經過門前大家互相打招呼,有酒可喝就聚集在一起同飲共歡。農忙時就各自回家干活,有空閑時則又互相思念會聚。思念時就披衣造訪,在一起說笑著從不覺得厭煩。這種生活哲理難道不高明嗎。可不要輕率地將它拋棄。吃穿事理應當自己經營料理,勤勞耕作不會是白費力氣。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歲那年,便辭去“彭澤縣令”的官職,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縣西南),隱居務農,過著田園生活。(參看“耕前鋤后”) 四十六歲,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顏延之等,都住在那里。這樣,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機會和老朋友們相聚,談論詩文。搬家之初,他寫下了兩首《移居》詩。 

 

    5、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卻描繪了一幅詩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們經營耕作,時時相聚,“樂數晨夕”的圖畫。

  一開頭,作者就勾畫出了登高賦詩,不虛佳日的場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賦詩。能“賦新詩”,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農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較相投的士人。這登高賦詩,也自是文人騷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時,一有良辰美景為之助興,二有“素心人”相伴,他們自由地敞開心扉,賦詩言志。在賦詩中忘卻塵網之苦,獲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這是一個生活場面。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朋友過門,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嘗。我們仿佛聽到了那親切的招呼聲,仿佛看到了他們喝酒時那悠然自得的樣子。這里,人與人之間率真融洽的關系表現出來了。這又是一個生活場面。他們“農務各自歸”,但“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這里緊接上兩句,寫閑暇時的情景: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聚集在一起談談笑笑沒有厭足的時候。“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將”,即“豈”的意思。“勝”,美好。這兩句詩是詩人對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深的慨嘆:登高賦詩、斟酒品嘗、躬耕田野、披衣相訪,這種生活是多么愜意,而官場上有的卻是明爭暗斗、爾虞我詐。有此對比,所以詩人才說:“無為忽去茲”。這里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惡,和自己永遠躬耕田畝的決心。“衣食當須紀,力氣耕不欺吾”,這兩句詩是這首詩的又一個層次,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認識。就是這兩句詩,使全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詩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只要努力耕作,就不會徒勞無所得。可以看出雖然詩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時也過著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放棄躬耕,實際上他不僅沒放棄躬耕自資的生活,而且認識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證的。這兩句詩可說是《移居二首》的靈魂,沒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資 ”的生活,正是維系他們感情的紐帶,是他們歡樂的根源啊。

  這首詩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詩人注意選取農村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場面進行描寫,比如:登高賦詩、斟酒品嘗、躬耕農田、披衣相訪。既寫了室內生活,也寫了室外的生活;既寫了躬耕的辛勞,又寫了賦詩言笑的暢快。這些不同地點的生活場面,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充分地表現了農村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氛。另外,典型細節恰到好處的運用,也是這首詩的一個明顯的特點。“過門更相呼”,活脫脫地寫出了朋友之間興趣盎然、無拘無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則披衣”,寫出了鄰里之間相思的迫切情狀。詩人在最后強調“衣食當須紀”,使全詩的蘊含更加豐富。如果詩人僅寫前面的內容,這首詩就單薄得多,強調了衣食的重要性,說明了他所希望的農村生活,除了登高賦詩以外,也還有躬耕隴畝的一面。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農村生活的認識加深了,對農村生活比原來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6、“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見晉·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這兩向大意是:春秋之季,麗日和風,明媚澄碧,佳日自多,登臨高山之巔,吟詩浩歌,使人適意暢懷,樂而忘返。

    此條“直是口頭語,乃為絕妙詞。極平淡,極色澤”(蔣薰評《陶淵明詩集》)。“登高”、“賦詩”,雖不正寫詩人肖像,但一個迎風長嘯、引吭高歌、歡樂自若的詩人形象惟妙惟肖,如站目前。這種善于捕捉人物神態的寫法今天仍可借鑒。可引用以抒寫登臨時的喜悅之情。


    7、 蓋游歷山水之愿,存乎一心,發乎之情,常也。孔丘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謝靈運曰:“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李白曰:“一生好入名山游”, 陸游曰:“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陶淵明又曰:“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然則,文人騷客者,思慮千載,神游八極,案牘勞形之外,著述勞心其后,游風甚也。

     余嘗求古仁人之心,久矣。昔有桃園三士結忠秉,杏林五將謀縱橫者,信義也。陶潛東籬采菊、范蠡悠然泛舟、孟德閑觀滄海、嚴光垂綸富春者,雅趣也。今我來思,心自向往之。

    某雖不才,然良友俱全,或總角之好,或布衣之誼,或金蘭之交,或忘形之契,煮酒品茗,縱論天下。或曰:恣情山水,窮覽朔漠,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知天地之博廣,發思古之幽情,其喜洋洋者矣。

     文思阻滯,筆盡詞窮,未能詳述,汗顏無地。有詩為證:桃花溪邊桃花行,桃花樹下桃花吟。良辰美景非虛設,此時此地難為情。


    8、春風無色最銷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這樣的季節里,寫下心中的愛,寫下一季的心情。如果將這樣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這樣的季節有著什么樣的春景呢?

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風更比路人忙,春風如少年,狂逐無定處。春風就像少年人一樣,不停地飛過每個地方,顛狂追逐沒有一定的止處,春風輕拂,留下一地的落花。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說:“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李商隱說:“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韋莊見到春日江南的如畫美景,無限向往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說:“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懷才不遇失意無聊的韋應物卻酸溜溜的說:“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文人雅興,農事閑暇與朋友留戀與詩酒的快樂,田園隱居的辛苦與樂趣,靜逸中自有豐富的情趣,踏月歸來的幽美情韻,更是令人萬分向往。

“春韭滿園隨意剪,臘醅半甕邀人酌”。鄭燮農家生活的悠閑舒適情趣躍然紙上,呈現一片安祥和樂的景象。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面對春天如此迷人的夜晚,王安石久久不能成眠,難以入睡。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面對孟浩然的快意酣睡想必王安石一定嫉妒得不得了。

葉紹翁卻幽默調侃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面對國破家亡,往事不堪回首,李后主在默默的祈禱和祝福,時而在安慰自己那顆冰冷凄涼的心。

王維縱情山水,悠在游哉,大聲疾呼:“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辯仙源何處尋”。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曼殊和尚遠在日本流浪異國他鄉,長年漂泊的游子吟出對故鄉的深刻思念。

杜牧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對心上的人兒那種癡迷眷戀與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二句詩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內地以是春暖花開,楊柳青青的季節里,涼州一帶還相當寒冷,楊柳剛露青,而玉門關外更冷,楊柳尚未發芽。王之渙在甘肅古涼州目睹當地景色,耳聞羌笛吹奏的《折楊柳》調,感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潤物”是其功能,于物有利,于人有利。“細無聲”使人聯想起人的謙遜美德,這也正是大詩人杜甫的操守和追求。

酒中詩仙李白幽默風趣的說:“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黃庭堅惜春傷春的情懷耐人尋味,春靜悄悄的走了,沒有留下任何行蹤。

世界帶著點點的笑意,那輕輕的風聲是它的傾訴,它的神韻。它是輕靈的,舞動著光艷的春天,千姿百態。在萬物復蘇的天地間,一切都在躍躍欲試地生長,浮動著氤氳的氣息。在迷茫的天地間,云煙是復蘇的景象。黃昏來臨后,溫涼的夜趁著這樣的時機展示自己的嫵媚。三兩點星光有意無意的閃著,和花園里微微舞動的花朵對語,一如微風細雨中的景象:輕盈而柔美,多姿而帶著鮮艷。圓月升起,天真而莊重地說著“你”的鄭重和純凈。

這樣的春天里,這樣的四月,想起了才華橫溢風華絕代的女才子林徽因的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鵝黃,是初放的生命;那綠色,蘊涵著無限的生機。那柔嫩的生命,新鮮的景色,在這樣的季節里泛著神圣的光。這神圣和佛前的水一樣----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這樣的季節里,“你”已經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的,帶著愛,溫暖和希望。

這樣的四月,應該是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萋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因為這美麗的景色,感嘆春色容易逝去,惜春之情不覺油然而生。大詩人又吟出“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面對良辰美景的短暫與珍貴,片刻歡聚,價值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曲對天上人間無處不在的愛的贊歌。


9、人,是自然的人;同理,文,也該是自然的文。

    藝術美的至境,用李白的話來說,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品讀陶詩,其感覺就如欣賞一幅云闊天高的素描風景,又如在自然界的田園里悠游、徜徉;沒有濃重的色彩,亦沒有軒昂的氣象,一行行樸素清麗的詩句,猶如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又如晶瑩剔透的晨露,裊裊升起的炊煙,無心出岫的流云,讀來只覺陣陣馨香,一片神行;沉穩舒緩的節奏,娓娓藹如的情感,溫文細膩的傾吐,讀來又好似柳蔭下的一彎溪水,伴隨著心靈的波瀾上下起伏,細細無聲地流淌……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陶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自然,他寫詩既不矯飾,亦不矯情,他的詩歌,純是平白如話;“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一旦有了某種情感和感觸,他就拿最淺顯、最直白的語句訴諸筆墨,他作詩不乞求名譽,亦不追求聲望,純是真情流露。

     一個曾經出仕、后來才選擇歸隱的士人,他的詩歌必然更多地充斥對內心、對自然的探索跟思考,這也是為什么陶詩跟代表魏晉詩歌古樸作風的三曹之不同,他的詩雖然缺少了一些現實主義的筆觸,但是卻更多地融入了個人的情感,正是他的詩歌,把“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而這,對于詩歌本身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而且也永遠不會過時。

     人的本質秉性就是自然,追求自然是人類的天性使然,然而現實的情形卻恰好相反,人們仿佛已忘卻了他們的自然屬性,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種思想上和人格上的異化。在陶詩里,絕然看不到這種被異化了的物與事,他的詩一派自然,渾然天成,而正是這類不事雕琢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也正是這類純天然的“綠色”作品,才把他與歷史以及現代那些所謂的文人和作品區別開來,在藝術的巔峰上獨樹一幟。

    陶詩是自然的精華,亦是精華了的自然,讀其詩,不僅可以深刻地領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亦可以在陶潛為我們構造的精神田園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方凈土。

    讀其詩,感覺就像和一個耕夫把酒對談,試想想,在那貯滿盛夏清陰的堂前林里,與高士對坐,共飲一壺濁酒,調弄素琴,眄庭柯以怡顏,臨清流而賦詩,對著青松、東園、秋菊、孤云、飛鳥,揮茲一觴,陶然自樂,也不失為一種高妙的人生追求!


    10、陶潛有詩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時逢艷秋,我也孕育一份詩情,登臨長白山余脈、遼寧的天華山。一夜驟雨過后,曉霽霧漫,山徑唯見近前的楓樹,殷紅如滴,嬌艷誘人。

  霜葉紅于二月花。我于霧里沿著隱隱約約的小徑從南坡快步而攀,欲在霧散之際登上山巔,一覽秋陽當空,云海浮動之美。


    11、這里,分明是詩的世界,這里,分明是詩的海洋。

    近兩千年來,無數詩人在這里放歌山水,坦吐心聲,留下了名篇無數,勝跡如林。“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晉代的陶淵明,吟出了一片真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唐代的李太白,唱出了一派豪放;“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留下了千古浩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送來了一曲理趣;“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詩人,因山水而思緒飛揚;山水,因詩歌而神奇靈動。 


    12、登高,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過無數名篇絕唱。

     有范仲淹登岳陽樓,“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陳子昂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有杜甫的登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柳永的“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的思念,有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牽掛;有陶淵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的悠閑,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豪情;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喟嘆,有“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國情懷……


    13、“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登山,我們吟頌“一行自鷺上青天”、“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我們下水,我們吟哦“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也來點“逝者如斯夫”的感興;我們觀察星空,信手拈來“天街夜色涼如水”;我們三五結伴,踏青郊游,“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們揮灑著青春的亮麗,走在路上,會隨口唱出“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時,我們心頭會涌起無限的溫馨。

    是誰給了我們這一切?

    我們感謝生活,我們的成熟音質提醒我們,笑吧,望著美好的世界,笑得一臉燦爛。感謝生活,不僅是感謝美,也是在自己用成熟的眼光洞察了世事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學會了保護自己、保護別人后的感謝;感謝你呀,你給了我怎樣識惡揚善的經驗。“謝謝”由心底而生,隨著成熟的長大,越積越多。

    我們成熟,我們渴望成熟,但成熟究竟又是什么呢?“我沒有什么最大的愿望,只想用我成熟的心歌頌美麗的生活。”日本作家德福蘆花講述他的人生觀時這樣說,因為他是一位“成熟的、成功的作家”。德福蘆花還說:“我在文壇上成名了,我在生活上成熟了,我感謝生活!”
當有一天,你也為生活給了你美好或痛苦的經驗而從心底生出“感謝”時,你也就驚奇地發現:啊,我長大了!我成熟了!

    成熟,是爸爸送站時微駝的背影;
    成熟,是媽媽手中那長長的毛線;
    成熟,是老師期待和贊許的目光;
    成熟,是同學們燦爛友善的微笑;

    成熟,是手中攥得緊緊的汽車票;
    成熟,是村口那飽經滄桑的老槐樹……


    14、冬去春來,又到了踏青時節。江南鶯飛草長,連塞北也即將桃紅柳綠,不由得記起晉人陶潛的“遺訓”——“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15、“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在我們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秋是一個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季節:帶有浪漫色彩的七夕節(中國人的情人節),尊老愛老的重陽節(又稱消災祈福的登高節),象征團圓和睦的中秋節,還有我們祖國的生日——國慶節,尊師重道的教師節也匯合在金色的秋季。秋,無不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春華秋實。秋的韻味不僅僅在于她的色彩的美,更在于她的美讓人感到親切、欣喜,美得并不空洞。當田間地頭一株株窈窕的高粱笑得漲紅了臉的時候;當一群群“辣妹子”披上大紅蓋頭的時候;當一扎扎馬鈴薯、一對對土豆躍躍欲試即將拉開金色的幕布的時候;當黃澄澄的玉米在農家小院搭成一座座金屋的時候;當中秋月下,全家人圍坐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品嘗著月餅、石榴、蘋果、酥梨的時候;當闔家舉杯共慶祖國誕辰,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的時候……我們不由得要稱贊:秋是成熟的季節,秋是收獲的季節,秋是喜慶的季節。


     16、山高人為峰。登高瞰遠,開闊視野;仰望高處,思想充盈。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登上長城自然成為好漢。從此,一生不再怕輸。心靈登臨高處,生命才會生輝。    登高,可理解為知識、能力、思想、認識、修養、道德、人格、人品等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登高,是為了目光透明、心靈透亮、步入境界、潔凈清爽,進而在心靈高處、靈魂深處,沐浴陽光般的情懷、秋水般的明凈。

    登程,透出“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的高闊境界,充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遠大抱負,寫滿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長久思念。

    登攀,風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無比豪氣,迸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無盡喟嘆,充斥“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無窮孤寂。

    登臨,激發“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抒發“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國情懷,縈繞“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的悠閑雅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到長城,非好漢也。登高是一種行為、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只有登高,才能望見更多更遠風景,延伸更長更遠思緒,品味生命中更重更遠價值。

    仰望高處登攀,身心得以放松。一個人只要肯攀登,就能達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仰望高處,就是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就是仰望心靈。登臨高處,可開闊視野;心靈登高,可為靈魂擴容。讓心靈仰望高處,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向上的追求,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上進的本能,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片刻的棲息和溫暖的依偎。

    登頂俯視山腳,風光無限美好。一個人只有登上絕頂峭壁,才能真正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浩蕩和“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美好。這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體驗。因為登山不僅能夠使人健身、流汗,更能使人身心愉悅、心情變好,盡情體驗歷盡艱辛之后終獲成功的絕妙感覺。當我們登頂于峰,眺望俯視時,頓覺身心開闊,塵世遠離,困擾不再。高處體驗,盡享人生!

    鳥瞰群山深處,引發靈感思考。如果你站得不夠高,就很難看到高處的風景。有效的辦法是:讀書思考、與高人交流、改變視角、向上攀登。鳥瞰群山,它是那樣青翠欲滴,雄奇而壯麗;鳥瞰天空,它是那樣遼闊而深邃,空靈而美麗。這些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摯愛事業,寫滿真誠、充滿敬畏,關注遠方、善于思考,關注世界、明了方向,關注國家、洞察趨勢,關注民生、身系天下。學會仰望,學會俯視,學會鳥瞰,學會思考,做一個關切國家命運的人。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0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