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用錢制造出來的文學都是垃圾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現在文化生態破壞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功利……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安全感,你還有心思讀書嗎?都要為自己掙命,買房,買車,或者移民。不安全,就不會閑適,不會從容。”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劇作家過士行、小說家寧肯、文藝批評家李靜等做客騰訊書院,探討“文學冷漠”背后的社會深層原因。以下為部分對話實錄,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歡迎收聽“騰訊思享會”或“ThinkerBig”公眾帳號:


文化生態遭破壞缺乏審美 呼吁智性救贖


孫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我覺得中國現在的文化生態有問題,文化生態被破壞了,所以才會出現剛才說的很多問題。其實我們中國文化一直有問題,我不相信中國文化有盛世,你看一些特別不得志的文人寫的文章,每個時代的問題都特別多。但是今天的問題尤其多,這就是由于文化生態被破壞,好多問題都出來了。


我們現在講文學和社會的問題,我覺得李靜的《必須冒犯觀眾》里有她獨特的追求,她在強調思想的同時,也在強調審美的極致和超越。在文化生態里追求這種品格的人非常少,比如說曹雪芹、魯迅、王小波,一個民族里面如果沒有追求高品質的民眾那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高品質的。


喬布斯說蘋果不是產品,它是藝術品。為什么會這樣?美的精神是滲透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里面的,他們無論在什么時候,美的精神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外化到他的對象世界里面來,這個美,是骨髓里面的東西。不僅僅是文學,還有其他的,如音樂、美術等。


在這里面,文學是一個高峰,包括從事美術和音樂的人,偉大的作家能夠誕生一個偉大的精神高地。我們中國的博物館才不到110年,我們今天博物館的建設,有一些外形很漂亮,可是里面的陳列缺乏美感,設計得特別粗陋。很多雜志也是,好的文章很少。這個就是李靜在《必須冒犯觀眾》里面呼吁的智性,也是王小波和木心所推崇的智性。文化生態要健全,其實是這個民族、這個時代需要有一個較高層面的智性,然后和下面有互動。


文學發展需超越功利場域


講回文化生態的問題,有一天我回到縣城的家里,幾個朋友在一塊吃飯,他們都是文學愛好者,看書看得非常多,自己還主編了一個內部刊物,搜集國內最好的文章,他們自己在讀。我覺得這個朋友圈里,他們日常生活過得比較豐富,內心比較充實。


我在紐約碰到我女兒的房東,女房東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員,她請我和我愛人吃飯,席間她說,她下了班就看小說,她周圍看小說的人非常非常多。這是一個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但她的日常生活很豐富,而且她在跟我講馬爾克斯的時候有自己的判斷,她還跟我談莫言。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會跟你談文學,他們那兒每個地方都有人在談,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我們這種文化生態有亮點,但大部分地方還是很荒蕪的。我覺得作家是有責任的,關鍵要發出獨特的光。現在文化生態破壞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功利,用錢制造出來的文學都是垃圾。很多地方,劇本花很多錢,到北京演一場,給領導看看就完了,這個是很對不起納稅人的。


我們現在各個地方好像都在搞文化建設,其實那個不是建設文化,是毀文化。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不愿意讀書,是因為給他們看的好書太少了,很多生產出來的精神食糧都是垃圾,看書還不如玩游戲呢。文化生態的恢復,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從事文學藝術的人本身也要少制造垃圾,應該營造一個超功利的場地,從教育機構、文化機構,從各個方面做起。其實讀者是需要這種好的精神食糧的,但是我們能遇到的好東西還是太少。李靜這本書很好,很有智慧,從日常思維里面解放出來,進入有趣的精神領域里,很詩意地,很形而上地看自己看世界,這樣的東西確實很少。


實用主義摧垮文學力量


過士行(劇作家):我們從秦始皇開始到現在一直就在破壞這個文化生態,1949年以后,真正意義上的嚴肅文學就沒了。沈從文不寫了,研究古代服裝去了,好多能寫的也不寫了。毛澤東說,魯迅這樣的人要是活到解放后,要么閉嘴,要么到監獄里面去寫,所以沒有人敢真正地去寫了。所以文學的力量一下就垮掉了。


現在呢,還要再加上實用主義的引導和惡劣的生存狀態。上班族時間這么緊,你讓他拿出一定的時間去看一本有閑情逸致的書,他確實得做出一個很大的犧牲。而且現在中小學生課業這么繁重,就算我們小時候看這些,家長也不支持,說是看閑書,你看得越多,家長對你越懷疑。除了語文老師會鼓勵你,沒人鼓勵你。現在的小學生,你鼓勵他,他也沒有時間看。


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的生態環境很差,既不悠閑,也不從容,急急忙忙也不知道奔哪去。你到歐洲去看看,那些人經常在看書,咱們都是看手機,歐洲人的閱讀保有量比我們大得多,原來我們這些活在文明古國的現代人根本就不看書。


所以我覺得如果這個民族再有50年,或者100年在實用主義引導下創作的話,可能我們的文學就消亡了,可能你寫出來也沒人能看得懂,這是非常可怕的。


好的閱讀時代需要社會安全感


寧肯(小說家):確實是,這個冷漠反映出來的現象是讀者對文學的冷漠。我們什么時候不冷漠?就是當我們生活非常簡單的時候,不冷漠。比如說匱乏年代,沒有書讀的時候,一旦有了一本書,大家就如饑似渴地閱讀。我記得我曾經一個晚上看完了《鐵道游擊隊》,把眼睛都看腫了,那是一個如饑似渴的年代。實際上文學到現在依然能夠存在,我們真得仰賴于80年代的全民閱讀,還留下一些活路,留下了一些遺風。現在我們覺得作家還受到尊敬,某種意義上說還挺繁榮,我覺得這是那個時代造成的,是一種慣性。


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安全感的問題,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安全感,你還有心思讀書嗎?都要為自己掙命,買房,買車,或者移民。不安全,就不會閑適,不會從容。剛才說歐洲、美國,我想他們一定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因為他們不必考慮將來這個國家亂了怎么辦,我怎么辦,孩子怎么辦?他沒有這么多顧慮在里面。所以我倒是覺得,一個好的閱讀時代應該是一個安全的時代,如果國家慢慢走向正軌,走向一個安全的小康時代,我們的閱讀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文學愛好者“孤島式”式存在


再有一點,我想強調一下,資訊的發達確實影響了我們的閱讀。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個時代還喜歡文學的人,才是真正喜歡文學的人。才是真正心里面有文學的人,像我們從資源短缺時代出來的人,不一定都是喜歡文學的人,只是跟著大伙一塊走。在現在這么一種安全感欠缺、文化生態惡劣,選擇過剩的時代,如果仍然喜歡讀書,仍然喜歡文學,我覺得才是一個真正喜歡文學的讀者。


我并不認為真正愛好文學的這個群體人數特別少,因為我們國家這么大,有13億人,不過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島式的存在,只是我們今天有這么一個小小的活動,才有一些孤島跟我們坐在一起。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為這些分散的個體提供一種交流的朋友圈。我覺得有好的讀者,也有好的作者,只不過社會缺乏一種機制,好的讀者和好的作者沒有建立很好的溝通機制。舉例來說,評獎就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機制,可以給大家提供好的作品。但是我們的評獎又受到種種的影響,經常評出一些比較差的作品,結果我們對評獎也很難信任。我覺得這也是讀者冷漠的一個原因。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8:46

[新一篇] 張五常:再論中國經濟的前途

[舊一篇] 【推薦】李靜:文學冷漠為時代之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