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譯文]  殘云飄向太華,疏雨灑向中條,綠樹叢叢隨著城關流轉,河水嘩嘩遙遙匯入大海。

  [出典]  許渾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注:

  1、《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2、注釋:

    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太華:華山。在今陜西省華陰縣。

  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迥:遠。

  帝鄉:京都。指長安。

 

  3、譯文1:

     黃昏風吹紅葉蕭蕭響,長亭里痛飲一瓢酒。落霞朵朵飛向華山頂,點點疏雨落在中條山頭。城關遠望樹色蒼蒼,黃河咆哮聲聲入海流。雖然明天就能到達京城,可夢中猶向往漁樵的生活。

    譯文2:

    在楓葉沙沙作響深秋傍晚,夜宿潼關驛樓要以飄香的美酒相伴。遠處,華山上殘云繚繞,中條山上疏雨飄落。遙看樹色隨著潼關山勢伸伸向遠方,黃河奔流入海的濤聲在遠遠地回蕩。明天就可到達繁華的京城長安了,我還夢想著回故鄉去過砍柴釣魚的漁樵生活。

    韻譯:

    秋天傍晚楓樹隨風颯颯作響;夜宿潼關驛樓自有瓢酒飄香。
    幾朵殘云聚集在高聳的華山;稀疏的秋雨灑落到中條山上。
    遙看樹色隨著潼關山勢延伸;黃河奔流入海濤聲回旋激蕩。
    明天就可到達繁華京城長安;我仍自在逍遙做著漁樵夢想!

 

   4、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因曾經住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后來就以“丁卯”來命名他的作品集,世稱“許丁卯”,又曾任郢州刺使,所以也被稱為“許郢州”。他善于寫律詩,多寫登臨懷古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以文辭工麗、屬對精切、格律整密著稱于世。

     從總體上說,許渾缺乏對現實的自覺關注與剛健高朗的性格,追尋曠逸閑適、逃避社會的思想在他詩中顯得更特出。所以,盡管他也寫過不少詠史詩,如“荒臺麋鹿爭新草,空苑鳧鶩占淺莎”(《姑蘇懷古》),“行殿有基荒薺合,陵園無主野棠開”(《凌歊臺》)之類,但他在嘆息的同時并沒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緒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嘆歲華變遷,給人以灰暗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他更大量地寫的是消極恬退的閑適詩。

 

   5、 潼關,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境內,位于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歷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讀者由此可見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致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干凈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岳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云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云”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沖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后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里,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游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6、本詩又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兩個詩題聯系在一起,我們便可清楚此詩的寫作背景。許渾的這首詩,寫了秋日的景物,也寫了潼關的形勝,但中心思想,是寫進京出仕的矛盾。雖為動人,卻并無深意,它只是反映了詩人酷愛林泉、淡于名利的一種清高思想而已。然而描景狀物,極為生動,以至被人認為是有盛唐氣象的。詩的兩聯,是寫詩人在一個紅葉蕭蕭的傍晚,憑樓獨酌的情景。秋意深深,風景如畫,逸興悠悠,人比紅葉更醉。第二聯寫從樓上望去,幾雜殘留在天空中的云彩,正向巍峨的華山飛去;一陣稀疏的雨點,飄過了雄偉的中條山。殘云、疏雨,華岳、中條,氣象雄渾。接著的第三聯寫樹色、寫河聲。那蒼翠的樹色,從潼關一直伸向那遙遠的地方;而咆哮的九曲黃河,已匯入大海遠遠地奔流。意境蒼茫。末聯以“帝鄉”、“漁樵”對比作結,雖無深意,卻也悠然不盡,寫出了詩人的苦悶和彷徨。為人們所羨慕的“帝鄉”明天就要到了,這應說是值得高興的事,但詩人此時所眷戀的,卻是那淡泊的漁樵生涯,表示了對仕途的厭倦。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自然,筆力開闊雄健,特別是第二聯,格調豪爽,尤為人們所喜愛,也為詩人自己所欣賞。詩人在向朋友坦露心曲,儲蓄地表白自己此次進京并非專為名利而來,已經作好返鄉歸隱的思想準備,獨立不拘,不卑不亢,婉言得體。

 

   7、“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從這四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并沒有沉湎于離愁別緒之中不能自拔,而是筆鋒一轉,把著眼點推向遠方,重筆描繪四周的遠景,華山的“殘云”,中條的“疏雨”,隨山遠伸的蒼茫“樹色”,在遠處奔騰激蕩的陣陣“河聲”。在詩人的筆下,山活了,樹活了,水也活了,化靜為動,賦予了他們以蓬勃的生機。空曠,悠遠,寧靜,清新,明快。

 

   8、“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這四句顯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向南看,是主峰高達二千四百多米的巍巍華山,向北看,隔著萬里橫流的滔滔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寫這兩座山并不高明,高明在于用“殘云歸”點染華山,又拿“疏雨過”烘托中條,這樣就在一片幽靜中賦予了流動的韻致,把死景寫活了。至此,詩人的眼光再由遠而近,看見眼前蒼蒼樹色,隨著關城驛路的遠近搖曳變化;沿樹色望去,關城之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來,在潼關外頭轉一個身,徑向那舉世聞名的三門峽奔流而去。咆哮的河水一路滔滔滾滾,流向渤海。詩人在句中著一“遙”字,可以想見其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四句一氣呵成,安排得像巨憋四足,缺一不可,足見作者寫景的功力。

   9、第一片泛黃的葉,第一聲蟬的哀鳴,第一只振翅南飛的雁。這一切都宣告了——秋,已至。于是風中開始帶有秋涼,葉子也變得憔悴。

  現在稻田里應是一片金黃吧,可是這兒是看不見的,這里看見的只是那些永遠灰色的鋼筋水泥,感覺到期永遠是寒冷、孤寂。那一段時間,天空總是很藍,沒有云朵的陪伴,秋日的天空注定是空虛的孤獨的,偶爾會有一群南徙的候鳥飛過,在它冷清的內心硬生生地扯出了一道口子,很難再愈合。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樓玉露,早雁撫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濁。
  西風凋碧樹,飄零的落葉,伴著清瑟的西風,在蒼白清遠的天空悠悠地旋轉,徘徊,猶豫……再寂然地落在大地平靜的面頰上,停留,直到寂寂地消失,走完自己的一生。
  究竟“逢秋悲寂聊”,還是“秋日勝春朝”?對面樹上的楓葉正紅得鮮艷,紅得有幾分刺眼。是在枝頭獨自憑吊這秋的凄清,還是在展示生命的力量?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這個時候,菊花開始開放了,千嬌百媚地盛開著,享受著只屬于她們的季節。教學樓與寢室樓之間的那兩棵樹,已經不再是“葉葉相覆蓋”。干癟的枝丫隨意地向外伸展開去,在夕陽的潤染下,也成了紅色的,暗淡的紅色,帶有睡意的紅色,或許在等待明年“春天吹又生”。
  夜漸寒,月光淡淡地灑下來,涼意襲人。寢室里的燈已經熄了。遙望遠處,彎月寂寞地掛在深藍色的天空,沒有星星陪伴。天空是一種深邃的藍色,像父親那雙眼睛,遼遠而神秘。一直夜游的蝙蝠掠過彎月,在月梢處留下一絲腥紅的顏色。有種溫濕的液體劃過臉際,滴在欄桿上,發出了響聲,猛得記起了“樓高月夜休獨倚”。

  “該睡了”,我自語。第一次發現自己其實很想家。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10、 立秋已過,就預示著秋天的到來。人們對這個田野金黃、碩果滿枝的季節總是情有獨鐘。而關于秋天的唐詩,也是豐富多彩,妙不可言。

  唐詩中的秋景多有一種蕭瑟的意境。譬如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在這里,紅葉,長亭,殘云,疏雨,蒼樹,黃河,這處處景致被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一幅秋日行旅圖頓時出現在讀者眼前,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

  不過唐詩中的秋天也有小女兒的幽怨和傷感。其中著名的有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在這里,蠟燭、屏風、流螢、輕扇、涼月等詞語巧妙地運用在一起,將小女兒的哀怨孤寂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等等,更是無不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唐詩中的秋風秋水,雖然有女兒家的溫婉清麗,卻也不乏男子的豪邁雄渾。“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的這首《臨洞庭》,景象壯闊,氣勢雄偉。朗聲誦來,只覺氣勢磅礴,讓人蕩氣回腸。

  說起秋天,自然不能不提秋花,唐詩中對秋花的描寫最多的是代表節令的菊花。有王安石的 “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也有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寫的《不第后賦菊》:“待到重陽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詩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情。既有花的氣勢,又有人的情懷,直抒胸臆,酣暢淋漓。

  俗話說,一葉落而知秋!因此,秋葉是唐詩中描寫蕭瑟秋景必不可少的一筆。而楓葉,作為與花兒相媲美的一種特殊葉子,更是詩人們的最愛。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還有賈至的“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秋風蕭颯,紅葉紛飛,波浪滾滾,一望無涯,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來。

  不過,我更喜歡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同樣是描寫楓葉,但是此詩一掃了自古以來秋季里蕭瑟和凄涼的氣氛,展現出一片色彩明麗的空闊境界。

  行走在秋的旅途中,采一點晨曦,拈一片秋葉,吟一首雋秀的唐詩,平淡的生活,便開始處處充滿了詩意般的精致和浪漫!

   11、關于潼關的名稱,《水經注》有語云:“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關于潼關的險峻,《山海關志》亦云:“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關于潼關的重要性,《春秋傳》亦有:“秦有潼關,蜀有劍閣,皆國之門戶。”之美譽。

    夢里的潼關,十二連城的烽火正起,城頭旌旗獵獵,士兵們枕戈待旦,密切關注敵情,保家衛國的情懷寫在每個人的臉上。這兒是實實在在的古戰場,兩軍對壘,你來我往,殺聲振天,今日平手,來日再戰。在潼關,連俗語都印上了戰時的色彩,國人們都說的“狼煙四起”從潼關人嘴上說出來卻成了“五起狼煙”,何等豪爽,何等大氣?戰爭意識、兵家思想真正已滲入了潼關先祖的骨子里。

    夢里的潼關,白袍小將西涼馬超馬孟起,和許褚大戰二百余回合,赤體相見,拼命博殺。將一代梟雄曹孟德殺得丟盔棄甲,割須棄袍,罕見的狼狽,少有的驚懼。真真是“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愴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然而,救了曹操一命的大槐樹而今安在?

    夢里的潼關,功高而被世人稱贊(《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因為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而被迫出擊,結果被叛軍設伏痛擊,尸橫遍野,血染黃河。即便有揮鞭斷流的二十萬軍隊呵,也抵不過決策者們那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錯誤命令。

    夢里的潼關,東城門外有一中年人踽踽獨行,此時“安史之亂”發生剛剛四年,全國人口銳減,經濟蕭條,一派凋敝情形。看到守城的士兵們正在齊心協力同筑新城,晚宿城內有感而發,揮筆一蹴而就,名篇《潼關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遂成。這位中年人正是一代詩圣杜甫。

    夢里的潼關,詩人許渾在《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中寫道: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去國懷鄉的離別之情是凄婉的,是悲涼的,可火似的紅葉卻給這離別之情增添了些許暖意。在我心里,總覺得二OO八年北京殘奧會閉幕式上那滿天飛舞紅葉的靈感一定是由這首詩的意境而觸發的。

    夢里的潼關,年少成名的元人張養浩看透了上層的腐敗而辭官家居,屢召不赴。卻在六十歲上因為關中大旱拜陜西行臺中丞,星夜奔赴任所。途徑潼關,有感于老百姓的苦難,滿懷深情的寫下了千古傳唱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官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到官僅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勞瘁而卒。消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夢里的潼關,慈禧迫不得已扔下北京城里一攤子亂事倉皇西逃。待割了地、賠了款,終于可以回京了,又擺起了皇家大譜。路經潼關,面對用豬里脊肉作的一道湯贊道:此湯真像皇宮里的鴨片湯呀。于是潼關的小吃隊伍里又多了一道特色名點。一九二四年七月七日魯迅同孫伏園等十余人自京赴陜講學,八月四日自水路離西安,八日午抵潼關,買醬萵苣十斤,花一元錢。十五日“晨訪季市”,贈以西安小古玩、碑帖及“醬萵苣二包”。十九日“寄紫佩信及醬萵苣一包”。潼關醬菜清光緒年間就被列為貢品,一九一五年獲巴拿馬世界名貴產品博覽會獎章。其名氣之大,文化底蘊之深厚自不必說。只是近年來,潼關醬菜無論是從生產規模還是從銷售規模上講,和涪陵榨菜比起來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夢里的潼關,走過了多少仁人志士,騷客旅人,黃塵古道邊又演繹了多少愛情、親情、友情,所有這些,莫不讓人神往呵。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57

[新一篇]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舊一篇]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