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周邊地區城市定位研究  ——以蘇州、南通為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91.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2)03-0047-05
  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快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特別是近年來大批新的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以及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迅速推進,為加快實現長江三角洲區域現代化創造了新的條件。與國內其它經濟發達地區比較,長江三角洲地區最突出的特點是制造業體系完整,技術力量雄厚,綜合配套能力好,勞動生產率高,產品競爭能力強,工業內部結構的基本特征是重化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從總體上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長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完成了經濟起飛的早期和中期階段的主要任務,整個地區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正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向穩定增長階段轉換。在21世紀初期,面對加入WTO、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新的挑戰和機遇,要求這一地區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形成整體優勢,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強化作為全國經濟增長極的功能和作用。
   1 率先實現區域現代化:21世紀初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目標
  從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潛力看,綜合考慮這一地區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通過強化合作,按照發揮整體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完全有可能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域。長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這一區域的現代化必定會對國內其它地區產生示范作用,對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產生積極影響。第二,在區域現代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區域內部結構的變動、功能的完善以及整體性整合將產生新的能量,使這一地區逐步成為新的經濟高地,對國內其它地區特別是沿江經濟帶將產生強有力帶動。第三,這一區域現代化將改變東亞地區經濟格局,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發揮重大支撐作用。從發展的外部條件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快結構調整,率先實現現代化。
   1.1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帶來積極影響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勢必最早受到全球性知識經濟的輻射和影響,有可能較早地轉向知識密集程度更高而資源密集程度降低的產業發展模式,在一個比較短的時期內提高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比較優勢,即相對短缺的自然資源和較高和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水平,既是其接受知識經濟輻射和影響的基礎,也是要求這一地區盡快適應全球性知識經濟發展趨勢,實現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同時,這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與傳統的資源密集度較高的產業發展模式的一個區別,就在于必須開展廣泛的區域合作,以提高知識的共享程度,并通過互補形成有競爭力的系列產品和服務,這同時也增強了區域合作的動力。
   1.2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
  長江三角洲地區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完全有可能承接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其它地區轉移。伴隨著技術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大,長江三角洲地區可利用技術學習的跳躍式特征,縮短與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研究水平的差異,由此改變這一地區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分工地位,率先在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及水平型分工轉變,以提高其在新一輪國家經濟合作中的地位及競爭力。
   1.3 我國加入WTO后對提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帶來新的機遇
  加入WTO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對這一地區特別是區域內特大中心城市來說,首先將大大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高地,增強作為要素內外循環中心的功能,提高集聚和輻射能力。同時,加入WTO也將有力地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使這一地區更有可能率先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為區域的現代化創造體制條件。
   2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現代化的前提
  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不改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狀況,對于保持經濟持續高增長,將是一個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在由經濟起飛階段向經濟穩定增長階段的轉換時期,加快區域內經濟一體化進程,從各個方面創造條件,通過整體性的結構調整和完善,理順經濟關系及比例關系,減少結構性磨擦,緩解瓶頸制約,對這一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加快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應當認為,知識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壓力以及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變化,也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
   2.1 迎接世界性知識經濟的輻射,需要大力強化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核
  知識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將大大下降,知識的創新、開發與應用在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知識要求一個集聚功能強大的信息中心,功能完善的服務業中心能夠成為匯聚最優秀人才的研發中心,作為服務和支撐區域內技術創新與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傳統發展模式中爭項目、爭資源的方式,不可能繼續有效地確保和強化短期的地區利益。相反,只有共同著力將原先已經具備綜合優勢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培育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心城市,整個區域才有可能成功地接受全球性知識經濟的輻射,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過去由于地區利益分割造成的過度競爭,增強區域合作的動力。
   2.2 全球一體化的壓力,要求聯合培育足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特大型骨干企業
  全球經濟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便把國際經濟分工納入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體系之中。過去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有了極大的增長,從數量上說,一些行業的生產能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與此極不相稱的是,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即使是國家級特大型企業,也難以與國際上跨國公司相匹敵。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某些優勢產業部門,以單個企業實力而論,在國際競爭中顯然也處于不利境地。這些在國內尚有優勢的企業如繼續按傳統方式逐步發育成熟,即使不考慮地區間過度競爭因素,短期內也不能形成與著名跨國公司相抗衡的實力,很可能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這種現實的威脅特別要求經濟發達地區采取主動,以各種方式加快進行跨地區的企業重組,突破傳統企業發展模式,加速企業發育過程,組成特大型企業集團,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
   2.3 市場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要求跨地區實施產業整合
  過去各地重復建設的市場環境,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不合理的生產體系導致消費品嚴重短缺,改革開放以后,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當時,由于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下游產品的生產即使存在相當程度的資源浪費,生產這些產品仍然能夠獲得較大的比較效益。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以后,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效益低下的企業生存空間將不復存在。從發展階段上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以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支撐作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中,這些產業很大程度上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體系之中,這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面對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瓜分市場,實行產業壟斷的局面,長江三角洲地區必須按照已有產業發展基礎和地區比較優勢,尋求地區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通過整合和重組等各種有效途徑,重建前一段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時期被打斷的產業鏈,從合理組織生產體系、集約使用資源中創造新的市場優勢。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以及國際間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范例,都表明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在未來的發展中,不能繼續依靠過去短缺經濟條件下單個城市相對獨立構筑的經濟體系和企業組織營造的地區優勢,單個城市的利益將更多地依賴整個區域的整體利益,迄今為止經濟發展中相對突出的地方保護的沖動將大大削弱,區域合作的動力將大大增強。
   3 面向現代化的城市定位和重新審視
   3.1 上海作為經濟增長極具有良好的周邊經濟擴散條件
  以往許多學者討論在落后地區建立增長極以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在二元經濟特征非常明顯的中國落后地區,增長極在區域內擴散是困難的,而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則不同,它具有以下的優勢條件:①堅實的產業結構支撐。長江三角洲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輕紡、機電、化纖生產基地,重要的鋼鐵、石化、轎車和輕型汽車基地。該區的加工工業具有較強的開發設計能力、綜合配套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對國外新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很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較快的調整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金融保險、通訊、信息和房地產業發展迅速,這既表明三產內部結構正趨向高度化,也說明本區內部的經濟系統最終需求上升。這樣的產業發展態勢為上海增長極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產業系統支撐。②發達的鄉鎮企業。區域內經濟擴散不僅是大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擴散,還應包括向小城鎮的擴散。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較早的地區,早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蘇南地區社隊工業即得到發展,至改革前夕鄉村工業化程度在全國已居領先地位。目前鄉鎮工業幾乎已遍布農村,成為長江三角洲工業發展極富生機的實體。在蘇錫常通地區,鄉鎮企業現在的產值已占當地工業產值的2/3,區內其它多數地區也占到1/2。在農村的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到80%~90%以上,可以說鄉鎮企業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支柱產業。③密切的區內聯系。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城市最密集的地區,在占全國土地面積1%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國城市的7.25%(地級以上的城市)。這些城市及所管轄的70個縣(市)與上海經濟存在密切的聯系,它們以上海為中心,形成幾個經濟實力圈層。隨著各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內的產業分工的趨勢將得到加強。上海除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中心外,它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將它與長江三角洲的其它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區內聯系有助于上海增長極的經濟擴散。
   3.2 長江三角洲經濟擴散的空間圖式具有明顯的圈層與軸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全區土地面積占全國1%,人口占全國的6.25%,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1%,而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實力最強的龍頭城市,經濟擴散的中心,產業布局的重心。圍繞著上海經濟增長極,經濟的空間擴散等級如圖1所示。第一擴散圈層是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這一圈層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鄉鎮企業發達,普遍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和財稅來源。第二擴散圈層是南京、嘉興、紹興、常州和鎮江。這一圈層產業結構處于“二、三、一”階段,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向機械、電子方向發展。第三擴散圈層是揚州、南通、湖州和舟山。這一圈層的鄉鎮企業發展較晚,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上海這個增長極主要是沿著鐵路擴散的,沿江擴散軸和沿海擴散軸成為次一級的擴散軸。
  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因此已初步形成了滬寧、滬杭甬鐵路沿線的產業軸、蘇南臨江產業軸和蘇北沿江產業軸線,這些產業軸線也成為經濟的擴散軸線,其中沿鐵路的擴散最為重要。我們發現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這恰好與主要交通線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擴散軸線死角的舟山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南通、泰州和揚洲雖然沿江,與上海的距離較近,但是,由于長江的阻隔接受上海的輻射要少,故其經濟發展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相對落后(圖1)。
  附圖F107MA07.JPG
   圖1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擴散圖
  最近的研究表明,蘇州已經成為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在上海大都市100km的緊密圈內,蘇州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且2000年GDP(1540億元)和人均GDP(26692元)均高于離上海200km的杭州市GDP(1382億元)和人均GDP(22342元);南通和嘉興是兩個大城市,2000年GDP南通(736億元)雖高于嘉興(541億元),但人均GDP南通(9378元)卻低于嘉興(16359元)(圖2)。2000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僅次于上海,遠遠超過其他城市;而南通則處在最末的位置,長江阻隔是上述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國內有關學者根據人口GDP、空間距離測算上海與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絡強度指數,蘇州與上海之間的指數(L)為19.5,高于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內其它所有城市;南通與上海之間的指數(L)為6.1,與嘉興一起也高于除杭州、南京等省會城市和無錫、寧波等工業重鎮外的其余城市(表2)。
  附圖F107MA08.JPG
   圖2 上海都市圈輻射范圍及蘇州、南通區位示意圖
  附圖F107MA09.JPG
  綜上所述,蘇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現代化工業基地,是歷史文化名城和潔凈、舒適、宜人的綠色城市。南通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的江海門戶,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其深加工為主的工業基地,是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和舒適宜人的生態城市。
   4 實施城市定位的基本考慮
   4.1 聯合進行基礎設施的協調建設,形成一體化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
  首先通過發展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可以減少區際交流的阻力,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使資源能在區域內實現合理的配置,產出更大的效益。一是要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價值,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組合配套港;二是完善陸路交通網,包括沿江鐵路、寧通啟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鐵路以及滬蘇錫常輕軌快速干道以及南京長江三橋、潤揚長江在橋和蘇通長江大橋的建設。然后再逐步考慮通訊、供水、供氣以及互聯網一體化建設和區域基礎設施共享問題。
   4.2 推進區域產業結構整體整合與分工,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形成布局合理、協作密切的生產體系
  ①在農業上呼應上海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的趨勢,吸引上海的資金、技術參與蘇州、南通農業資源的開發,共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產銷或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建設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及創匯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基地。②在工業上蘇州應充分發揮上海高新技術和蘇州加工制造的綜合優勢,優化和重組產業、產品和企業結構,在鞏固、提高現有配套協作的基礎上,拓展新的配套協作;南通應建設成為上海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擴散產業的協作基地和高技術產業的中試、加工基地。③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蘇州、南通應主動接受上海輻射,加強合作,使各自的股票、債券、外匯及拆借等金融市場相互銜接,積極籌措和運用國內外資金。④發揮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和蘇州、南通產銷優勢,進一步完善商品流通合作體系,共同培育建設面向本區、全國乃至世界的大型商品或物資集散地。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帶動作用,改造提升蘇州、南通有關港口和沿線的倉儲運轉功能,逐步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綜合航運和儲運網絡。⑥發揮各自旅游互補優勢,開展全方位合作,實施跨區域連鎖經營。通過共同參與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建設和保護,帶動各自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新一輪旅游消費熱點。
   4.3 構建系統集成的技術創新體系,共同培育區域一體化的創新網絡
  產業發展水平是城市特色和空間定位的基礎,而產業的升級無疑要依賴技術創新。構建一體化的區域創新網絡是新經濟時代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蘇州、南通持續發展和確保其地位不斷提升的根本。所以,應當充分發揮各自尤其是上海科技優勢,加強科技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各自的信息交流、技術交流和服務網絡,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產業層次和競爭力。在構建區域創新系統時,除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積極性外,更要注意體制上創新,建立多層次協調機構,可在政府、部門、行業、企事業和院所五個層面展開。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為創新網絡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
   4.4 聯手進行生態環境整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舒適、宜人居住環境的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以及良好投資環境的維護,均離不開區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近年來,由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發展,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惡化了本地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太湖流域的環境問題最為突出。江蘇目前酸雨帶呈沿江東西分布態勢,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火電站沿江集中分布是造成沿江地區酸雨和煙塵污染的主要原因。南通市建材等鄉鎮工業的煙囪一半都在50m以下,而低空排放使得氟化物排放量居江蘇省各市之首,所以,聯手進行生態環境整治勢在必行。
  收稿日期:2002-02-24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47~5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施祖麟/白永平20022002本文以大都市理論和區位理論為基礎,從區域分工與協作的角度,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周邊的大城市蘇州和南通未來發展的城市定位以及實現定位的途徑,為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諸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提供借鑒。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周邊地區/城市定位/蘇州市/南通市  the Yangtze River Delta/peripheral areas ofmetropolis/orientation of city/Suzhou City/Nantong CitySTUDY ON THE CITY ORIENTATION IN PERIPHERAL AREAS OFMETROPOLI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 CASE STUDY OF SUZHOU NAD NANTONG  SHI Zu-lin BAI Yong-ping(Development Research Academy for the 21st Century/School ofPolicy &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metropolitan area andlocation,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future orientations ofSuzhou and Nantong,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peripheral areas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under the background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labor divis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s.In the end,the article proposes thinkings on how to developand carry out these orientations and take them as references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among other cities in the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施祖麟,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與管理。 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白永平 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作者: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47~5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施祖麟/白永平20022002本文以大都市理論和區位理論為基礎,從區域分工與協作的角度,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周邊的大城市蘇州和南通未來發展的城市定位以及實現定位的途徑,為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諸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提供借鑒。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周邊地區/城市定位/蘇州市/南通市  the Yangtze River Delta/peripheral areas ofmetropolis/orientation of city/Suzhou City/Nantong City

網載 2013-09-10 21:32:12

[新一篇] 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研究

[舊一篇] 長江三角洲浙江區域發展戰略構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