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80X(2003)03-0064-08
一、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特征
1.空間布局的一體化
空間布局的一體化主要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空間布局與高速公路、鐵路、江河航道和海岸線等主要交通干線為一體。例如,著名的美國加州硅谷地區是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源和集聚地,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產業中心。穿越硅谷的101號公路沿線集中了高達8000多家電子科技公司和軟件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家大公司中有20%在此落腳。硅谷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全美甚至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此外,還有美國馬薩諸塞州128號公路地區高技術產業帶,目前是世界上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微電子中心。我國環渤海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帶也表現出這樣的特征。
2.高新技術產業與城市群體系的一體化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與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體系也呈現出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例如,硅谷就是依托舊金山、圣何塞和奧克蘭為主體的城市體系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和產業聯系,進行技術—城市—產業的一體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美國128號公路地區主要與紐約、波士頓兩個中心城市進行聯動發展;北卡羅來納三角高新技術區主要與德翰姆、切布西爾和拉爾萊夫三市成為一體。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城市的發展,內部商業大量聚集,土地、勞動力價格持續抬升,環境問題突出,二級城市卻在土地、勞動力、環境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再加上空間上又靠近中心城市,能與之保持產業發展及需求上的聯系,往往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集中的地區。美國的硅谷地區就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區域中以二級城市的地位參與分工,與舊金山等中心城市進行一體化的發展,128號公路地區和北卡羅來納三角高新技術區的情況也類似。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依托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形成信息產業的集聚區域,已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信息業企業:華為、長城、聯想、TCL等已成為集團性大公司,對廣東的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3.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企業的聯動發展
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體,三者緊密結合,共同形成了一體化的發展體系。政府在一體化發展體系中的作用基本上分為政府服務型和政府主導型兩大類。政府服務型以發揮服務和支持作用為主,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主要以執行產業政策、改革科技管理體制、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行為發揮其作用。政府主導型以發揮規劃和指導作用為主。例如,新加坡的裕廊鎮管理局(JTC)負責整個新加坡工業園區的規劃、開發和管理;日本筑波科學城也是政府主導,日本政府從政策、計劃、財政、金融等方面對高技術大力引導和支持,將40多個政府機構遷到筑波科學城;韓國的大德科技園也是政府主導建立的。同時,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技術產業都表現出大學與產業聯動發展的趨勢。如硅谷附近就分布有斯坦福等8所大學、9所社區大學和33所技工學校,以及貝爾實驗室等著名的科研機構;美國的128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帶把各公司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林肯實驗中心等緊密聯系起來,進行聯動發展;馬里蘭州蒙哥馬利縣的270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帶,匯集了600家公司和14個國家級實驗室,美國1/3多的生物技術公司集中于此。英國的劍橋大學科技園、日本的筑波科學城(筑波大學、筑波空間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我國臺灣的新竹科學工業園也都是把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科研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與高技術產業進行一體化發展。智力和知識資源、創新體系與生產的聯動發展,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迅速產業化,并與相關企業和技術水平較高的產業互動發展。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條件分析
從目前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特征來看,高新技術產業是由空間結構和組織結構結合成為一個網絡化的整體,形成一體化的發展格局,發揮更強大的集聚和輻射功能。空間結構主要由交通干線、信息網絡、城市體系構成;組織結構主要由創新體系(大學與科研機構、人才團隊)、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政府支撐構成。
1.模型的提出
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需要同時具備合理的空間結構和組織結構,而且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們用變量x表示空間結構,變量y表示組織結構,一體化值用Z表示,那么有:Z=x×y;Z值越大,表示該區域的一體化程度越高。
空間結構由交通干線、信息網絡、城市體系組成,用數學表達式標示為:x=a[,x]x[,1]+b[,x]x[,2]+c[,x]x[,3],其中x[,1],x[,2],x[,3]分別表示交通干線、信息網絡、城市體系的衡量值(x[,1],x[,2],x[,3]均大于零)。同理,組織結構的衡量值表示為:y=a[,y]y[,1]+b[,y]y[,2]+c[,y]y[,3],(y[,1],y[,2],y[,3]均大于零)。其中y[,1],y[,2],y[,3]分別表示組織結構中的產業體系、創新體系、政府支撐;a[,x],b[,x],c[,x]和a[,y],b[,y],c[,y]依次是對應指標的權系數,按它們在各個區域的不同階段所起的制衡作用賦予不同的權重。據此,形成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模型,即:
Z=(a[,x]x[,1]+b[,x]x[,2]+c[,x]x[,3])(a[,y]y[,1]+b[,y]y[,2]+c[,y]y[,3])(x[,1],x[,2],x[,3]均大于零,y[,1],y[,2],y[,3]均大于零)。 (1)
由于不同的區域在發展條件、發展水平和歷史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一體化的各因素所起的制衡作用也不同,這就體現在模型中的各因素的權系數不同上。比如說區域的交通發達,那么它的x[,1]的值就較大,但是由于地區其他因素(如政府支撐)的滯后,那么它的交通干線對應的權系數就較小,政府支撐對應的權系數較大。對于同一區域,隨著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影響該地區的各因素所起的制衡作用也在發生變化,體現在該區域一體化模型中各因素的權系數也隨之變化。例如,原來甲區域的交通狀況在發展的初期比較落后,成為木桶的最低擋板,x[,1]值較小。那么,起始階段交通干線這一因素的權系數較大,但是a[,x]x[,1]的乘積較小,Z值也較小。隨著交通干線建設速度的加快,x[,1]值也隨著增大,Z值也增大,交通干線已不是該系統的最薄弱環節,它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已微弱到很難感受到,那么它的權系數與其他因素的權系數的比值就隨著發展進程而慢慢減小。權系數較大的那個因素重新成為該區域一體化建設的首要考慮因素。
對公式(1)求導數,得知權系數與Z值的增長率和對應因素的增長率成正比。即,各因素的權系數反向反映了成熟度和正向反映了靈敏度——已具備一體化發展條件的因素,就是成熟度較高靈敏度較低的因素,它的權系數較小,對Z值影響較慢;限制性的因素,即成熟度較低靈敏度較高的因素,它的權系數就較大,對Z值影響較快。可以看出,該模型不僅適用于不同的區域,也適用于同一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同時,隨著單項指標的逐步完善,Z值不斷增大,說明該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進程是與單項的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正相關。但隨著時間推移,Z值的增加量漸趨平緩,說明這項指標已不是最薄弱的亟待建設的因素,出現飽和效應。在此過程中,這項指標對應的權系數逐漸變小。比較而言,另外一個因素成為新的制約因素,建設的重點應發生轉移。
2.空間結構已基本形成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蘇省的南部與中部地區和浙江省東北部地區。即從江蘇省的長江岸線直到黃海,包括江蘇省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3市和蘇中的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5市;浙江省環杭州灣部分包括浙北地區的杭州、嘉興、湖州3市和浙東北的紹興、寧波、舟山3市。該區域總面積為1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約占全國的6%。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在這15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空間范圍內,形成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分布的“Z”型帶狀區域,其軸線與三角洲高速干道和產業布局相重合,南北長550km,沿線以平均30km的寬度拓展,總面積約為16500km[2],約占全區面積的16.5%。
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與太平洋的交匯處和我國兩大經濟帶——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T型結合部,區位優勢顯著。東隴海線、京滬線、滬杭線、浙贛線等鐵路干線和寧滬、寧杭、滬杭甬、京滬高速公路構成區內陸地運輸的干線網絡。長江橫貫東西,以江海相連的優勢為大宗貨物的運輸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成為我國重要的水陸運輸樞紐。浦東、滬西、南京、杭州、寧波機場,上海、連云港、南通、寧波等沿海港口以及國內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溝通了本區與國內外的聯系。隨著滬寧杭高速鐵路、寧杭高速公路、磁懸浮鐵路,以及杭甬、沿海高速公路等的建設,該區域的空間和經濟聯系會更為緊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也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發達的現代交通通信網絡形成了這一地區高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聯系通道,加速了信息、物流的交換和經濟的滲透,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鎮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其中,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已超過70%,南京和杭州城市化水平也已達到50%。該地區現有地級市以上城市15個(其中副省級城市4個)、縣及縣級市67個、建制鎮147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縣及縣級市、建制鎮三級比例為1:4.5:98.6。1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除舟山外都已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已初步形成以上海為首位城市,杭州為南翼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南京為北翼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多級城鎮體系。這些城市的直接腹地范圍包括蘇北、浙西和浙中南、皖南、贛北地區。發達的城市網絡體系和較高的城市發展水平以及寬廣的腹地,為長江三角洲高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看出,本區依托長江岸線和杭州灣,以長江岸線和杭州灣城市為節點、以交通信息網絡為紐帶,形成了由滬—寧—杭三角和滬—杭—甬三角組成的多網絡復合型空間結構。模型中的x[,1]值較大,其x[,1]的權系數,即a[,x]與其他因素的權系數相比較小;x[,2]和x[,3]的值也偏大,權系數較小。說明x這一項完善程度較好。
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體系已具規模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第二產業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和明顯的競爭力,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從產業結構看,各市對工業經濟的依賴程度較高,二級城市的三次產業比重呈二、三、一的分布格局。2001年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5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4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5個百分點。從就業結構看,工業化特征明顯。2001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占39.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占32.6%,比全國水平高4.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占27.7%,比全國水平低22.3個百分點。其中,最高的依次是蘇州、無錫、寧波,分別達49.5%、48.9%和47.6%。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看,目前,該地區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現有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和常州,包括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表1)。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程度也不斷提高,蘇州、上海和無錫高新區成為我國首批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基地。空間分布形成以上海為中心,南京和杭州為區域性中心,二級城市為節點,以滬寧杭和滬杭甬沿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主軸,向長江岸線和杭州灣擴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其中,蘇州、無錫、常州3市包括宜興環保園在內的蘇錫常火炬帶,是我國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加強統籌規劃、實現區域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協調的第一個帶狀新模式。上海建有西南面臨近虹橋機場的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浦東張江高科技等高新園區;江蘇形成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滬寧沿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主線,沿江兩岸為輻射走廊,其他地區不斷培育新增長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浙江形成以杭州、寧波為兩極,依托杭甬線,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為基地的高新技術產業布局。
表1 長江三角洲國家級高新區主要產業和產品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1),實地調研整理。
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影響該地區一體化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以及對相關腹地的帶動。相對于長江岸線,杭州灣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為滯后。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偏小,2001年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到11%;從發展水平來看,浙江省只有杭州市在全國具有一定競爭力,其他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都相對滯后;從投入來看,2001年全省的R&D投入約為3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低于全國近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上海和江蘇的水平。上海市的R&D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蘇中南地區的2.5倍,浙東北地區的5.4倍。在模型中,表現出y[,1]的值偏小,其權系數偏大,目前影響Z值的進一步增大。
4.創新資源豐富
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創新活動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動力,人才則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分布有全國重點大學17所,并有中科院所屬院所等一批高水準的科研機構。上海擁有高等院校40余所,科技人才優勢十分突出,國際性專業人才也有一定的規模和數量,上海吸收的海外留學人才在該市的投資創業和工作數量是全國最多的,并已初步形成全球人才流動的局面。南京市有高等院校30多所,各級科研機構近600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專業實驗室5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科研開發實力雄厚,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杭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有高等院校21所,高校所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40多個,部、省、市屬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70多個,從事研究和開發的人員有1.1萬人,創新的人力資源豐富。此外,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環境和吳越文化,形成這一地區特有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也給創業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盡管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知識與創新資源豐富,但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創新體系。尤其是具有一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的蘇州、無錫、常州市科研力量不強,教育與科研水平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沒有比較優勢,寧波比蘇錫常三市具有一定優勢,但也沒有形成創新體系。在模型中,y[,2]的值還不夠大,賦予的權系數卻較大,限制著Z值的增大。
5.政府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從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體化的地域共同體這個角度看,制度因素所造成的行政區分割是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導致產業發展的整體性較差。我國長期的條塊分割所形成的各自為政局面,使政府只考慮和解決行政轄區范圍內的事務,很少考慮提供跨界需求服務,使地區間協調難度加大,更干擾了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各級各類城市中的高新技術產業分屬三個省級行政區,高新區和相關的開發區布局過于分散,重復建設,結構雷同,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難以形成區域合力和整體的區域規劃,成為影響一體化發展的障礙。同時,這樣的局面還造成中心城市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度不高,上海與南京、杭州的經濟聯系強度低于上海與蘇州和無錫等城市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不利于中心城市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互動發展和協調與合作,難以從總體上發揮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影響一體化發展所產生的集聚與擴散功能的發揮和對周邊區域的帶動。因此,如何進行跨行政區域的協調與規劃,是該地區進行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問題。顯示在模型中的情況是y[,3]的值小,權系數c[,y]大,乘積c[,y]y[,3]還是較小,所以y[,3]這一項明顯地制約著Z值的增大。
三、構建長江三角洲"Z"型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模型中的y項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進行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x項的各分量盡管比y項大,但也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組合,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一體化的進程。增大y項的值是現階段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其主要途徑是:依托長江岸線和環杭州灣岸線,以交通干線和通信網絡為紐帶,中心城市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二級城市為節點,以強化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結構的整體性,并加強制度建設,形成一個"Z"型結構的空間集聚區。
1.優化結構
(1)優化空間布局。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Z"型結構的核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為節點,形成由滬—寧—杭三角和滬—杭—甬三角組成的多網絡復合型空間布局,以增強空間結構的整體性,促進中心城市與二級城市的聯動發展和參與不同層面的合作,構成以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二級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主體的一體化體系。上海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的工業城市,在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上海定位為全國的創新基地和信息化基地;第三產業發達,基礎設施建設水準較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體系也較為完善,是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南京和杭州分別是江蘇省、浙江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所在省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江蘇省和浙江省人才和資本的集聚地,在全省具有突出的綜合比較優勢,并在周邊分布有實力強大、后勁充足的二級城市。所具有的創新、產業、文化條件可以成為該地區的研發中心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分別定位為"Z"型結構南北兩翼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因此,上海首先應與南京、杭州加強分工與合作,充分發揮上海、南京和杭州的金融、信息、創新、服務功能,特別是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資金融通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的運作體系,帶動二級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上海與南京、杭州應形成以水平分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即高新技術產業在城市之間的產品差別化,以發展水平相近的區域分工為主。當前上海與南京、杭州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行業趨同化,基本上都是以電子通信、精密儀器、精細化工等為主。因此,上海、南京和杭州要從產業綜合型向產業特色型、領先型轉變,應當全面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水平分工,不斷優化發展,從而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競爭優勢。此外,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高新園區,重點發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行業。
(3)整合園區布局。長江三角洲地區各級各類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區眾多,但布局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以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例,高科技產業主要是以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分為三個區塊:主區塊位于杭州市區西北部的文三路;下沙科技工業園位于錢塘江下游的北岸,距離主城區約15公里;之江科技工業園位于錢塘江南岸,距市中心5公里,三個區塊的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這種分散的布局分解了科技和教育力量,不利于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三個區塊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針對這種情況,應整合園區布局,形成合理的集中發展態勢,以發揮集聚效應。把杭州市高教園區和高新產業區的建設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培育一個具備強大區域競爭力的高新技術與先進制造業基地。即:逐步將下沙區塊的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到江南地區,打破江南之江、濱江區和蕭山區的行政阻隔,將江南的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合并,重點以高新科技產品研發為主,同城區的高教園區和高新產業孵化、創業基地呼應,以之江區和濱江區為基礎整合成一個新的高新產業區塊。無錫市也可以把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合并,與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科研、開發系統聯動發展,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寧波市把大榭島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市科技園區結合為一體,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發展基地。在整合后的開發區內,積極培育具有先導性的高新技術產業,自主研發和國際引進相結合,加快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協同發展,以較低的成本建立起與世界水平接近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并推進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2.加快二級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中,除上海、南京、杭州以外,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都是二級城市,在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結構中具有節點的作用。同時,二級城市對于響應中心城市及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與帶動,并進而影響腹地區域的作用也非常大。目前,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二級城市中,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力的是蘇州、無錫、常州和寧波市,并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能夠發揮“Z”型結構中的節點作用。
蘇州、無錫和常州市位于長江下游,經濟發達,實力雄厚,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型發展特征顯著。三市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也是江蘇省重要的交通樞紐;自然環境和投資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已建立了大容量、數字傳輸為主要手段的電信網絡和以ATM為主干網的寬帶多媒體信息服務網絡;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工業園的投資環境優越,園區吸收了新加坡開發區的管理經驗,推行“一站式”管理與服務。蘇州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距離上海最近的大城市,東距上海100km,西離南京200km,經濟聯系度也最高,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七。現建有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連續多年被英國《企業測位》雜志評為“亞洲十佳工業園”,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6家在蘇州工業園區投資建廠。無錫東距上海128km,西離南京183km,江陰長江大橋通車以后,無錫與蘇中的聯系更加快捷方便。無錫現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兩個開發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無錫新區。自1996年以來,新區已連續3年被英國《企業測位》雜志評為亞太地區科技工業園投資環境綜合得分第一名。常州是新興的工業城市,與上海、南京兩大城市等距相望,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貫穿全境,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和交通條件,也是“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城市之一。建有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5年以來,常州市連續多年被江蘇省權威部門評為外商投資回報率最高地區,2001年實際利用外資7.5億美元。
寧波市充分依托港口,形成瀕江臨海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征。寧波是國家批準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浙江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浙江省的工業基地,經濟實力雄厚;寧波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以上海為中心的南翼港口。依托港口建有大榭島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市科技園區和寧波保稅區。由于科研水平不強,寧波市十分重視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
上述節點城市已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特征,但總體水平不高,突出地表現為傳統行業的投資仍占有較大比重,高新技術產業仍以制造業為主,知識、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偏低。今后需要加強與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合作,主動接收滬寧杭的輻射與帶動,構成人才、信息、技術的一體化創新網絡體系。同時,促進嘉興、湖州、紹興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加快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
3.以區域組織的網絡化促進創新體系的形成
在區域內部形成高科技產業網絡化的構架,以區域組織的網絡化發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體系的形成。創新體系、高新技術集群、區域高科技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是建立在全球化、區域化和本地網絡化基礎上的,并取決于本地組織網絡化的水平。長江三角洲地區應該在面對全球化、區域化的同時,培養本地網絡化,有效地促進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區域高科技產業網絡化主要包括以下層次:①從業人員聯系的網絡化。包括有利于技術和管理人員交流與協作環境的形成,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學生的身份靈活轉移和多元化等。②企業層次的網絡化。以大企業為框架,通過企業間相互轉包,提供信息等辦法使企業能在區域范圍內實現網絡化的聯系和組織,保證企業和行業能夠全面參與技術與管理的創新。③區域層次的網絡化。包括推動業界、高校、科研機構和公共部門之間的網絡化,鼓勵形成研究為商業活動服務、商業活動為研究提供基礎的良性循環,發揮包括政府在內的公共部門在學區和園區建設、產品訂購等方面的作用。
4.加強制度建設
(1)增強法制建設的統一性。從國家層面上看,我國有關高新技術產業的一些法律法規缺乏統一性,不利于形成一體化發展。國外一些國家對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制定了專門法,如新加坡有《新興工業法令》、日本有《高技術密集區促進法》等。而我國目前真正屬于法律范圍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但它也未對高新區做出實體規范。我國高新區專門立法的欠缺不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實,不能滿足對高新區加強宏觀調控的需要。盡管部門規章和各類政策為數不少,但也存在著相互矛盾和不平等的條款。各個高新區之間缺乏聯系與協調,國家也沒有從宏觀上制定高新區的總體規劃和綱要,以至出現高新區布局不盡合理、高新區之間重復建設和高新區內部管理秩序混亂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長江三角洲地區所在省市可以聯合制定一部《高新技術開發區一體化發展的試行法規》,從法律上保障和促進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2)加強政策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影響高新區發展的政策內容很廣泛,有經濟政策、文教政策、科技政策等。從一體化發展的角度看,高新區的政策應有各類政策的集合體,是一個明確、具體、配套的政策體系。在制訂政策時,應加強政策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注意政策的縱橫向協調。尤其在適應可持續發展、加入WTO、知識經濟等方面要加強創新。例如,對園區的考核不應僅僅停留在招商引資、土地開發等指標上,還應擴展為反映成果轉化的考核指標,即專利發明數、專利實施率、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等方面。一體化發展還應該采取產業傾斜與區域傾斜相結合的政策,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突出本區發展的重點領域。在優惠政策方面,充分體現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有機結合,實現產業政策區域化和區域政策產業化。在優先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兼顧其他產業的發展,引導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向合理、科學、協調、互補的方向發展。
(3)促進管理創新。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涉及到各方面的關系和各種各樣的因素,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利益協調的過程。因為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分屬三個獨立的省級行政區,行政區分割所造成的區域發展整體性差,是目前一體化發展的最大障礙。各級地方政府作為一級利益主體,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經濟運行,形成了條塊分割,即以行政區劃為界限的行政區經濟。因此,應強化一體化管理體制的建設,以市場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成立政府層面的協調管理機構。建議組建“滬蘇浙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管理委員會”,定位為一個準政府的機構,突破行政區劃界線的束縛,以區域共同發展為目標,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構建長江三角洲地區“Z”型結構的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該機構統一行使跨行政區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方面的是:制定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政策和總體發展戰略、統一規劃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優化環境,協調重大項目決策、市場規則的一致性,統一進行投融資管理、各種資源和關系的協調管理等。此外,還要注重民間企業之間協調機構的建設,開展技術協作、協商,制定生產標準、交流信息、避免惡性競爭等。
收稿日期:2003-01-16
中國工業經濟京64~71C7高新技術產業化崔大樹20032003目前,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特征。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可以形成強大的集聚與擴散效應,并促進更大空間范圍新型工業化的進程。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經具備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條件,但也存在著若干限制性因素。從空間經濟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角度看,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優化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二級城市的發展速度、促進創新體系的形成和加強制度建設以促進一體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模型/長江三角洲地區 high-tech industry/integration/model/The Changjiang Delta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tech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CUI Da-shu (Economics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High-tech industry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At home and abroad,the tendency of the high-tech has taken on a certain appearance,as a symbol for integration development.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high-tech have an effect of focusing and scattering,thus accelerates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the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In the Changjiang Delta,there have been some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gration development,while still restrictive factors exsit.From the aspect of spatial economy and region integration,the main strategies to promot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high-tech economy in the delta are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enterprise composition,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cities,to impel the 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 systems and to enhance the regulation construc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崔大樹,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 作者:中國工業經濟京64~71C7高新技術產業化崔大樹20032003目前,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特征。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可以形成強大的集聚與擴散效應,并促進更大空間范圍新型工業化的進程。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經具備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條件,但也存在著若干限制性因素。從空間經濟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角度看,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優化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二級城市的發展速度、促進創新體系的形成和加強制度建設以促進一體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體化/模型/長江三角洲地區 high-tech industry/integration/model/The Changjiang Delta
網載 2013-09-10 21: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