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演變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產業組織理論是一門新興的經濟理論。30年代梅森開始在哈佛大學開設產業組織課程。他被公認為是產業組織理論的開創者。直到本世紀50年代,產業組織理論才形成自己完整的體系。但是產業組織理論的淵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斯密的分工理論,以及由分工產生的生產專業化、協作化,最早系統地討論了合理的生產組織所造成的全社會的節約。以后,19世紀末和20年代初的劍橋學派有關規模效益的論述一直被認為是標準的生產組織理論。再以后,熊彼特指出并論證了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創新,認為創新就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50年代以后,美國學者貝恩在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的產業組織學。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制度主義學派又從交易費用、產權理論等角度對產業組織的演變做了新的解釋。
  籠而統之地說,產業組織理論可以被分為兩大派別: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和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和新產業組織理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學派可分為芝加哥學派、新制度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下面我們對各派的理論作以簡要的說明。
      一、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演變
  1.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張伯倫和羅賓遜于1933年分別提出內容基本相同的壟斷競爭理論,用來解釋市場結構的變化如何影響到整個經濟的運作效率。由于他們修正發展了新古典主義的微觀經濟理論,從而為產業組織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且他們的理論已經包含著后來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框架,即市場結構(Markct structure)——企業行為(Enterprise Conduct)——市場績效(Pdrformance)模型(簡稱SCP方法),所以張伯倫和羅賓遜被認為是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正是在這種理論創新與方法轉變的帶動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梅森從1938年起領導了一個包括貝因、凱爾森、麥克爾、麥克海姆和艾得曼在內的研究小組。他們在承襲前人的一系列理論的基礎上,將產業組織的理論體系加以系統化、規范化,形成了具有較完整體系的現代產業組織理論。
  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特征是SCP分析框架。S指市場結構,包括企業所在行業的集中程度、生產差別和進入壁壘。C指企業行為,包括企業目標、戰略和企業的各種競爭行為(創新、合并、廣告等)。P指企業運作的績效,包括利潤率,技術進步和增長率。在SCP分析框架中,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邏輯結論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從而市場結構經過企業行為這一環節決定了經濟運行的績效,以這一分析框架為基礎的產業組織政策則指向對市場結構的控制,即反對任何導向壟斷或企圖導向壟斷的市場結構的行為。
  從5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產業組織研究的基本脈絡是運用個案研究和計量分析來驗證S—C—P之間的邏輯關系。從1940年至1960年,出現了一系列關于具體行業市場結構的研究。50年代的研究重點是統計比較各行業市場結構的差異,其中貝因對主要行業進入壁壘的比較研究是這一時期產業組織理論的較大進展。貝因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幾點:(1)他在《排斥新競爭的壁壘》中第一次將“進入壁壘”當做內部市場勢力的一個因素,從而把研究重點從內部市場結構轉到“外部條件”上來;(2)提出了限價理論;(3)提出并推廣了結構——行為——績效,即S—C—P范式,不過貝因在這里所強調的更多的是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之間的直接經驗聯系,因而被稱為結構主義學派;(4)同樣重要的是,貝因建立了一套理論分析與實證經驗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統治了產業組織研究領域長達二三十年之久。
  20世紀60年代,S—C—P三段范式以及計量經濟學的應用與研究迅速擴展,尤其是在美國,這一勢頭更猛。1970年,謝勒發表了《產業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一書,可以說是產業組織理論的集大成之作。謝勒的“結構——行為——績效”框架更加強調行為的重要性,從而大大地豐富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所包含的內容。首先,他將“結構——行為——績效”中的變化因素加以擴展,特別是行為中的廣告、研究與發展;其次,他發現不僅結構可以影響行為,行為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結構,因此將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中的S→C→P的單向鏈,修改為含有反向因果關系的更為復雜的形式,并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基本體系。
  2.新產業組織理論。20世紀70至80年代,新產業組織理論出現了。它是以古諾、霍特林、錢伯林等人的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目的在于將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先驅者的研究更嚴格地聯系起來,以便使S—C—P方法更加有效。新產業組織理論在英國以克拉克、考林、沃特森等為代表,在美國以斯賓塞、迪克斯特、斯蒂格里茨等為代表。新產業組織理論與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相比有這樣幾個特點:
  ①分析框架不再是單向和靜態的。由于認識到S→C→P這種單向和靜態的研究方法限制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一些學者開始強調企業行為對市場結構的反作用和市場運行狀況對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②從產業組織研究中的結構主義轉向廠商主義,即從最重視市場結構轉向最重視企業行為的分析。
  ③產業組織研究引入博奕論,使企業行為更加豐富。
  ④在理論基礎上吸取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新進展,修正了傳統的新古典假定。
  3.芝加哥學派。在對60年代產業組織研究的批判過程中,與哈佛學派相對立的芝加哥學派崛起了。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艾得爾曼和哈伯格。芝加哥學派是西方經濟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學派,它以維護競爭、反對政府干預為主要特色。產業組織理論中的芝加哥學派也保持了這種傳統。與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包括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和新產業組織理論)相比,它有幾個特點:
  ①在理論基礎上更加信守新古典理論,認為標準的競爭理論仍是有效的。他們用傳統的價格理論來分析和批評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提出的不符合新古典主義的假定和結論。
  ②對政府的產業組織政策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除非政府實行干預,否則現實生活中的壟斷是微弱的,是一種過渡現象。從此出發,他們反對政府激進的反托拉斯政策。
  4.新奧地利學派。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柯茨納、瑞克耶、理查德等。他們的觀點對當今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學派的特點是:
  ①奧地利學派有關競爭的觀點與新古典主義有著顯著的不同。新古典主義的競爭被解釋為實際的和潛在的壟斷競爭使價格趨向均衡點的邊際成本;而奧地利學派的競爭則忽視了壟斷問題,而強調動態過程。
  ②對新古典經濟學家而言,高于正常利潤是壟斷力量作用的典型形式;而對奧地利學派,則考察了個別人充分協調的作用。由此他們發現了被新古典經濟學家所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家,認為企業家在尋求新的利潤機會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③在新奧地利學派的理論體系中,將新古典主義的一系列命題作了修改:由企業家的敏銳代替最優化;以競爭過程中的“秩序”取代均衡概念;以僅知少量的個別機會來取代新古典的“基本情況已知”的假定。
  ④新奧地利學派認為,政府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建立制度體系,而最恰當的體系,就是最大的個人自由和最少的政府干預。
  5.新制度學派。貝利和米恩斯是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可以被稱為以企業行為為研究重心的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威廉姆森、阿爾欽也是這一學派的主要人物。該學派的最大特色是從企業(公司)內部產權結構、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行為及其對市場績效的影響。
      二、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產業組織理論從建立至今已六十多年了。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使產業組織理論的內容得以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到現在該理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產業組織理論的演變無論從理論研究上還是從對經濟建設實踐的指導上來說都給了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
  1.理論研究是實踐的要求,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西方產業組織理論之所以產生,最直接的原因是:本世紀20年代起,資本主義的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趨勢加劇,使市場結構由完全競爭向壟斷過渡。壟斷力量的出現阻礙了資源配置的優化過程,損害了社會福利。特別是1929—1933年大危機完全粉碎了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使廠商的產量維持在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因而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的神話。這就要求有一種理論能夠對經濟發展的現實作出使人信服的解釋并對實踐加以指導。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產業組織理論應運而生。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同一產業內部的各個企業之間根本不存在壟斷與競爭的關系,因此也就不存在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前提。然而經過15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已基本形成。另外,我國的產業組織還呈現出企業規模過小、行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行為短期化嚴重、競爭手段不當、競爭秩序較為混亂等特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怎樣才能既保持市場的競爭活力又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避免過度競爭帶來的資源配置低效率?這正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問題。經濟發展的現狀迫切要求我們加快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步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指導。
  2.由于我國在產業組織理論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缺乏進行整體理論研究所必備的關于我國各產業發展狀況的基本數據和資料,所以近期我國的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應該象西方學者在50至70年代所作的那樣,主要進行個案研究。
  3.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均以制度不變為前提,而我國正處于改革時期,各種制度安排的變動較大,這使西方的產業組織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受到局限,我們必須對之加以改造和發展。我們不能采用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績效的范式,也不能簡單地采用新產業組織理論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績效之間互相影響的雙向鏈的范式。因為就市場結構來講,我國的市場結構并不象新產業組織理論所認為的那樣,是過去的企業行為積累的結果,比如說,一些行業的進入壁壘是由地方政府的行為引起的;就企業行為來講,我國的企業行為是由產權結構、市場結構、市場發育程度、政府行為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這要比發達國家的情況復雜得多,而且由于政府對某些行業的管制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市場績效與市場結構之間的聯系非常微弱。此外,在產業組織政策方面,主流產業組織理論反對任何導向壟斷或企圖導向壟斷的市場結構的行為。而我國的情況是產業集中度太低,遠遠低于規模經濟的要求,嚴重削弱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我國的產業組織政策不能以反壟斷為基調。芝加哥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的政策主張是維護競爭、反對政府干預。我國也不能單純采用這種主張,因為我國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產權特點決定了作為所有權代表的政府絕不會象對待私有企業那樣來對待國有企業,否則定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而且對一個正在進行根本性的體制改革,各種制度安排不斷變動的國家來講,沒有國家的干預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國的產業組織政策的基調是在維護競爭和促進壟斷之間求得平衡。
  參考文獻
  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年版。
  斯蒂格勒:《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年版。
  謝佩德:《市場勢力與福利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馬建堂:《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版。
  蔡紅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1994年第11期。
              解樹江,哈爾濱師范大學邊疆經濟研究所;
        〔作者單位:徐鎮強,哈爾濱投資專科學校;     〕
              劉文革,黑龍江財政專科學校經貿系
                    (責任編輯:張維城)*
  
  
  
黑龍江財專學報哈爾濱60-63F11理論經濟學解樹江/徐鎮強/劉文革19961996 作者:黑龍江財專學報哈爾濱60-63F11理論經濟學解樹江/徐鎮強/劉文革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8:03

[新一篇] 西方主流經濟學潛含的意識形態之表現及危害

[舊一篇] 西方人口史研究新進展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