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轉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經過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20世紀末,西方教育管理學界在反思和批判教育管理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演變時,發現實證主義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的哲學認識論基礎,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觀點,諸如批判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以改進西方的教育管理科學。西方教育管理學界發現,教育管理理論的最新發展標志著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轉換,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就是從實證主義走向“后實證主義”的元敘述方式的轉換。
    一、庫恩的“范式轉換論”與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的轉換
  托馬斯·庫恩在從事科學史的教學工作中發現,關于“科學進步”的傳統觀點存在嚴重的錯誤,他認為科學的發展是由那些極具洞察力的新思想推動的,并非必然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科學中存在一些大的革命,其間還有一些較小的革命,革命的過程是科學知識增長模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說明這種科學變化的現象,庫恩于1962年出版了《科學革命的結構》,提出了“范式轉換”的概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科學變化的看法。
  在庫恩看來,“范式”就是一組共有的方法、標準、解釋方式或理論,或者說是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一種共有的知識體,在一段時期中它為科學工作者團體提出典型的問題和解答。庫恩認為,在一個公認的范式中,科學家們的活動被稱為“常態科學”,這種活動通常由“解難題”構成,以增加業已得到承認的知識儲備,使常態科學“精致化”。這種常態科學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例外”出現時為止,“例外”最終會導致一場危機,科學中出現的危機使新的范式的產生成為必然,從而導致了原有范式的轉換。
  庫恩的“范式轉換論”引起了一股“范式熱”,不但在自然科學領域,而且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范式”與“范式轉換”的元敘述一時成為時髦的話語,人們把它作為解釋各種科學知識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西方教育管理科學的研究者在尋找教育管理的知識基礎、分析教育管理理論發展的軌跡時,也借用了庫恩的“范式轉換”學說,發動了一場教育管理理論的“范式戰爭”。
  埃沃斯(Evers,Colin W.)和拉科姆斯基(Lakomski,Gabriele)教授認為,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過程,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發展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教授提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如圖1所示。[1]
  附圖G30N903.JPG
    圖1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的三個階段
  圖1表明,20世紀70年代前,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的主要特征是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定量的研究技術,并假定只有一種證明知識的標準,這就是邏輯實證主義;70年代后,教育管理研究吸收了庫恩的“范式轉換”學說,采取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接受了多種證明知識的標準,既認可定量研究,也倡導定性研究(質的研究)。“范式”的認識論要求采用多元對話,認可多元現實,認為任何理論在表達世界時都不優于另外的理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后現代主義的方法論日益流行,這一轉換的特征是從多元化真理到沒有真理。因為后現代主義反對表象,人們所做的研究只是一種活動、一種敘述、一種話語方式、一種精神。后現代主義對經驗證明方法的攻擊,不僅對人們習慣上采用的證明方法提出了批評,而且拋棄了“證明”觀念本身。結果,作為表達客觀世界的理論也不存在了,而作為“敘述的研究”則成為主流。[2]
  恩里希(English,Fenwick W.)教授則對西方教育管理的范式轉換提出質疑,認為“教育管理不存在任何的‘范式轉換’,所有發生的變化都是圍繞‘科學現代主義’這個中心,產生的各種不同形式的變異。”如圖2所示。[3]
  附圖G30N904.JPG
    圖2 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范式轉換的模型
  圖2表明,實證主義方法論是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真正“范式”或“元敘述”,在現代主義的邊界內,所有所謂的“范式”都擁有如下一些共同性:(1)一個共同的中心和邊界;(2)關于語言明確、中立(neutrality)的相似假設;(3)關于科學工作的文化和情境中立的相似假設;(4)真理在本質上具有惟一性和全面包容性,是對一般規律的發現或創造,是對現實的歸納和簡化;(5)真理在本質上就是要確定其與現實的一致性,或者能夠自圓其說。
  霍伊(Hoy,Wayne K.)教授則認為:傳統的實證主義科學理論正與一些新觀點,諸如解釋學、建構主義、激進人文主義、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發生著一場“范式戰爭”,主要在戰場發生在堅持傳統科學證明方法的人員與拒絕采用系統分析方法的人員之間,非傳統方法的出現有助于教育管理科學的發展。[4]
  顯然,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已經被應用到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的元敘述中了,或許是套用或許是濫用,但不可否認,它為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分析的框架。西方教育管理學界的“范式戰爭”表明,人們對教育管理的“范式”邊緣和“范式轉換”的條件還缺乏共識,范式轉換的對話也沒有共同的方法論基礎。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P.)指出:哥白尼革命后的所有科學發展都具有某種抽象的共同特征,科學就是一種理論的傳統。[5]換句話說,庫恩的“范式轉換論”就是解釋科學史的一個重要的隱喻,研究西方教育管理科學的發展也是一種理論傳統元敘述,西方教育管理領域展示了庫恩的所謂“范式轉換”,這種“范式轉換”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就是從實證主義到后實證主義的一個過程。
    二、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的實證主義壟斷地位
  當代西方著名批判理論家吉魯(Giroux,Henry A.)認為,實證主義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思想,一直是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導性認識論。批判教育管理理論家弗斯特(Foster,William)教授也指出:“這個世紀的管理理論家特別關心清除管理領域中非科學性的因素。管理作為一個領域,極大地依賴于來自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理論框架,邏輯實證主義是這個世紀前半期的一個哲學運動。”[6]因此可以說,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在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中一直處于壟斷地位。
  實證主義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既包括孔德的經典實證主義,又包括反對形而上學的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還包括反對抽象理論、強調客觀觀察的行為主義、工具主義、經驗主義等。[7]實證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元敘述,它既是一種認識論,又是一種方法論,還是一種具體的對話方式,包括一定的假設、規則和規范,它把經驗與邏輯分析作為“客觀地”認識現實的基礎。實證主義假設:有序的客觀現實只有通過客觀的知識來認識,對知識的研究和討論應局限于經驗或感覺的范圍內,不能超越經驗或感覺之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要求通過系統觀察來檢驗假設,以便發現規律性。弗斯特教授對此提出批評:教育管理的那些主要理論家把溝通形式、角色結構、學校氣氛和激勵形式作為研究的重點。在他們的經驗研究中,他們通過比較各種變量,判定變量間的正相關或負相關,得出統計的顯著性差異。為了得出假設的結論,這種研究必須可以進行重復實驗,因此所得出的假設結論就被看作是具有理論價值的。[8]
  早在1988年,著名教育管理理論家卡波特森(Culbertson,Jack)在“對知識基礎的一個世紀的探索”一文中,根據西方教育管理的文獻基礎,系統論述了西方教育管理理論從1875年到1985年的階段性變化,展示了庫恩的“范式轉換”的特征,但它們在本質上都沒有超越實證主義研究方法論的邊界,如圖3所示。[9]
  附圖G30N905.JPG
    圖3 教育管理的范式與范式轉換
  圖3表明,西方教育管理界在一個世紀的探索中都沒有脫離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從尋找科學、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行政科學,再到“范式轉換”,追求教育管理的科學性是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一貫路線,科學主義是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最強音,甚至是西方社會生活的最強音。因此可以說,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范式的轉換并沒有達到臨界點。恩利希教授也指出:教育管理一直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組織社會學的支配,他從類型學的角度,對西方教育管理的歷史發展進行了回顧,把西方教育管理的發展劃分為10種類型,如表1所示。[10]
    表1:教育管理元敘述的類型學
元敘述的類型名稱            代表著作/作者1、前科學觀       神話;傳說;《千面英雄》(坎佩爾);《            與狼共舞》(伊斯特思)2、原始科學觀      《伊利亞德》、《奧德賽》(荷馬);《阿            那馬斯》(色諾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修昔底德);《理想國》(柏拉圖);《            平行生活》(普羅塔戈);《君王論》(馬            基維力);《朱利葉》、《凱薩》、《奧賽            羅》、《哈姆雷特》、《李爾王》(沙士比            亞)3、偽科學觀       特征理論;科學管理(F.泰勒);全面質量            管理(戴明)4、新興科學觀(早期的  管理和領導概念)   組織的概念 (法約爾,瑪麗·帕克·弗洛特,梅奧,巴納德)5、行為主義的元敘述   管理行為(西蒙);教育管理理論(哈爾平)            ;企業的人性方面(麥格雷戈);領導理論            (菲德勒)6、過渡觀(行為主    組織的社會心理學(卡茨和卡恩);涂爾干義與結構主義元敘    與帕森斯的著作;管理的新模型(利克特);述的混合)       一般系統論(貝朗塔菲);領導與模糊理論            (科恩與馬奇)7、廣域觀(情境領    領導論(伯恩思);總統的性格(巴柏);導理論)        命令的偽裝(基跟);好中學(萊特富特)8、結構主義的觀點    正式組織(布勞與斯科特);設計復雜的組            織(高布雷斯);結構的五形態(明茨博格)            :公司文化(迪爾與肯尼迪);再造組織(            柏曼與迪爾);索緒爾與當代文化(蓋第特)9、批判理論女性主    范式與希望(弗斯特);學校教育與公共生義理論         活的抗爭(吉魯);教育領導(麥克希);            教育領導(霍金森);教育領導與民主文化            的危機(吉魯);教育管理中的女性(歇克            賽福特)10、后現代主義,建構  知識的考古學(福柯);權力/知識(高登)主義,后結構主義    ;解構的策略(伊萬斯);回歸對話(帕默)
  
  恩利希教授對西方教育管理發展的類型學分析,目的是在教育管理與人文科學的長期傳統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他以教育管理的一些關鍵性變革作為分類的標準,特別是以描述教育管理角色變化的語言為標準。但恩利希的分類又不把教育管理的發展看作是線性的連續統一體,而是以年代為基礎的、斷裂的、積淀的主題的輪廓。例如,在恩利希的分類中,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與20世紀末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就被作為同一教育管理類型,這是因為兩種理論都強調科層權力,并提出使外部專家合法化,它們的隱喻都是“流水線”作業。恩利希的分類也表明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論還沒有跨越實證主義的研究傳統,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在20世紀末雖然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沖擊,但它還具有核心的壟斷地位。
    三、走向后實證主義的西方教育管理
  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對科學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或許最重要的變化是從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走向所謂的“后實證主義”的研究立場。后實證主義是對實證主義的核心假設的全面拋棄,后實證主義認識到,科學家的思維和工作方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沒有本質的區別,科學家的推理與常識性的推理實際上是同樣的過程,它們不存在類型的區別,只是程度的區別。
  后實證主義的最常見表現形式是批判現實主義哲學。批判現實主義對人們準確認識現實的能力提出了質疑,采取了不同觀點具有“不可通約性”的相對主義觀點,他們相信存在一種獨立于人們思維的、科學不能研究的現實,認為所有的觀察都難免不犯錯誤,所有的理論都是可修改的,科學的目的是堅持逼近現實的目標,但永遠也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所有的測量都是有錯誤的。因此,后實證主義強調多元測量和多元觀察的重要性,認為多元測量和觀察、以及含有錯誤的材料有助于人們盡可能地接近現實。
  多數后實證主義者也都是建構主義者。他們相信人們可根據自己對世界的感性認識而建構自己的世界觀,而且人們的建構肯定是不完善的。在后實證主義者看來,任何的個體都不能完全看見真實的世界,人們的所有觀察都會受到偏見的影響,永遠也不能達到完美的客觀性,但人們可以更接近它。要提高研究的客觀性,最好的辦法是把研究放在真理追求者的廣泛爭論的背景中,那些能夠經得住嚴厲批判的理論就具有更強的適應性,也更接近客觀性、接近理解現實。這種建構主義的觀點,根據進化論的原理,也被稱為“知識理論的自然選擇”。
  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教授對西方教育管理“知識理論的自然選擇”進行了系統的元研究,發現西方教育管理具有行為科學傳統的連續性,具有如下四個邏輯實證主義的研究假設:(1)一種理論是一種假設—推斷的結構,較一般的和獨立的斷言,包括所期望的觀察,是從更普遍的斷言(和限定的情境)中推斷出來的。(2)理論的證明必須滿足經驗可檢驗的某種條件。如果推斷的狀況就是實際所觀察的狀況,這種理論就得到證實,反之就沒有被證實。(3)一種理論的所有理論術語必須給出可操作性的定義,即認可某些限定的測量程序。(4)教育管理的科學理論拒絕實體的倫理性斷言。[11]
  根據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的元分析,西方教育管理在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了科學主義的危機,各種新的理論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傳統的教育管理理論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對教育管理的實證主義研究傳統作出了挑戰。這些新觀點常常受到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認為個體是建構自我現實的積極主體,知識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對事實的解釋總要通過社會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中,批判理論、組織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后結構主義、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新實用主義(newpragmatism)等是主要的代表,它們雖然稱謂不同,所擁有的觀點也有交叉、重疊和沖突,但共同的特征都是反實證主義的,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它們都可歸于后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范疇,或者說西方教育管理的知識理論正在走向后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
  批判理論、組織文化理論、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和新實用主義等都是時代的產物,它們都是在后實證主義的思潮和元敘述中興起和發展的,它們的觀點極大地依賴于相對主義和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它們都把情感置于推理之上,把辯護、對話、敘述置于問題解決之上,它們一般都貶低科學的價值,拒絕實證主義的立場。當代多數教育管理理論家對邏輯實證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素都持有反對的觀點,并因此對其理論的客觀性提出置疑。但他們在用“后實證主義”的觀點和“范式”解釋自己的著作時,雖然淡化了“反基礎主義者”(antifoundationalist)反對科學的論點,但仍然保持著對理論的表象性解釋,并沒有完全脫離實證主義的元敘述方式。[12]
  總之,西方教育管理理論最新發展的特點,可以說是對傳統教育管理科學的假設提出的挑戰。雖然實證主義的認識論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發展的主線,各種新理論觀點只是在實證主義的界限內所做出的改進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種種努力,但后實證主義研究意識正在興起,或者用西方教育管理學界的話語來說,正在“走向后實證主義”(towardpostpositivism)的研究范式。
    四、對西方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批判與展望
  實證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傳統,也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反映。在整個工業化時代里,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一直很好地服務于西方社會的經濟發展,甚至它所追求的政治民主、社會平等也是建立在實證主義方法論之上的。但在20世紀末,對實證主義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人們紛紛對技術—理性的實證主義霸權地位提出了批判。正像實證主義強調對客體的形成及其與固定結構的關系的調查一樣,批判、拒絕常規意義、對話等則成為后實證主義意識的主要特征。
  在這一思潮轉換的過程中,后實證主義并不意味著與實證主義邏輯分析的完全斷裂。如果說實證主義把理性置于個體之上,更關心討論統一性、整體性和確定性等問題,而后實證主義則改變了人們關注的中心,強調不確定性、模糊性、多樣性。這一轉變不僅促進了人們對理性的批判,而且把權力和意識形態問題注入到批判當中。
  實證主義在歷史上的出現是為了對抗啟蒙運動的“懷疑主義哲學”,它為發展自然與社會的實證知識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但實證主義在區分“經驗的、解釋的、理論的知識”的過程中,則把知識與社會行為隔離開來。后實證主義的出現則是對科學知識的核心地位、客觀性等想當然的假設提出的挑戰。例如,波蘭尼(Polanyi,M.1962)對西方實證主義的科學教條提出挑戰,認為科學家的許多成就,即“個人知識”,都依賴于“不言而喻的知識”,也就是通過實踐而獲得的、不能明確分析的知識。庫恩(1970)和佛萊克(Fleck,1979)通過考察與科學革命相關的社會動力,成功地使西方關于“常態科學”主流范式的對話相對化和政治化;費耶阿本德(1978)則提出“非理性的方法”和“分析的無序性”對科學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推翻了西方的實證主義科學教條。他們在對傳統科學思想的壟斷地位以及由此衍生的機構提出挑戰的同時,又使個人知識和批判性對話合法化,工業社會時期的指導自然和社會科學思想的實證主義假設受到修正。
  后實證主義間接地對科學知識與社會秩序的關系提出了疑問。例如,利奧塔(Lyotard,1984)指出,科學的語言游戲只是展示社會現實的兩種原始模型之一,另一種是敘述(敘事),它在歷史上一直服務于社會的整合。在敘事中,人性是自由的英雄,合法知識是英雄面對自然、國家或命運挑戰時致力于進步的知識。知識是功能性的,合法性是根據其結果的分析決定的,所以,確定知識有用性的標準就包含在敘事的社會情境之中。
  后實證主義意識已經對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深受后實證主義元敘述的深刻影響,而且像教育和教育管理這樣的應用社會科學領域也難避免后實證主義的沖擊。學校教育問題及其他社會機構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復雜,生存于政治極端主義和花言巧語世界中的批判理論家或后現代主義者似乎也不能阻止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出現,他們的話語世界已經遠離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日常關注的教育實踐。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人們對教育管理科學的攻擊已經改變了人們對教育管理科學變化的看法,實證主義的研究傳統受到巨大的挑戰,使人們認識到學校遠不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理想“城堡”,學校的改善,不論已經取得多大的進展,還需要做出進一步的努力,教育改革沒有終點。教育管理人員的基本任務是把學校變得更加美好,要實現這一任務,就需要深刻地反思,探索可能的方法,了解有用的教育管理概念和理論,做出正確的估價,把理論應用到特定的情境中。
比較教育研究京13~19G30中小學學校管理程晉寬20032003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建立了規范的科學研究方法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首先探討了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及西方教育管理范式的轉換;其次,認為實證主義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的元敘述方式;其三,認為后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正在改變著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最后,對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批判性評論。范式轉換/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教育管理程晉寬,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21 作者:比較教育研究京13~19G30中小學學校管理程晉寬20032003西方教育管理理論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建立了規范的科學研究方法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首先探討了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及西方教育管理范式的轉換;其次,認為實證主義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的元敘述方式;其三,認為后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正在改變著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最后,對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批判性評論。范式轉換/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教育管理

網載 2013-09-10 21:39:00

[新一篇] 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

[舊一篇] 論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法定義務的完善  ——兼對祖國大陸及香港、臺灣地區相關規定的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