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書生與一份抗戰名報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公民專家”

 

1937年11月,在民族抗戰的大背景下,一介書生李敷仁與同仁在西安創辦了一份通俗報紙《老百姓》報,以普通工農群眾為主要閱讀對象,宣傳抗日,主張民主,用百姓的話說出百姓的疾苦與心聲,并采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廣大民眾歡迎。《老百姓》一紙風行,國內發行13個省,甚至在蘇、英、美等國也有訂戶。1940年4月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老百姓》報之后,李敷仁還辦過《國風日報·農村周刊》、《民眾導報》等,被青年農民尊為導師。1946年4月30日,他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槍殺,重傷未死,得咸陽百姓相救,幸免于難。此案震動全國。

在中國報業史上,李敷仁和《老百姓》報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面向識字不多的底層讀者的通俗報紙中,迄今還鮮有一份報紙攀上這樣的高度,今天知道的人恐怕已不是很多了。



李敷仁(1899~1959),原名文會,字敷仁,筆名老百姓、勞百姓等,生于陜西咸陽縣北杜鎮一戶貧苦人家,1905年上私塾,1913年考入咸陽縣立高等小學校。“亂世尚武”,1916年他投筆從戎,考入潼關陳樹藩的軍事教育機關——模范營騎科,因母病還鄉,在家鄉帶頭和擾民的兵、匪斗。1919年,他開始在當地設館做起孩子王。1922年,他考入西安第三中學,曾被選為學校代表之一,參加了省學生會的工作,領導風起云涌的學生運動。在西安三中,他受到早期中共黨員魏野疇的影響,接觸了《新青年》等刊物,讀過《獨秀文存》、《胡適文存》、《吳虞文存》等。

1926年夏天,李敷仁畢業后找不到教書工作,應邀到模范營時的老連長、已經是師長的何經緯部當了一陣教導隊分隊長,不久即回到故鄉,在咸陽高等小學當國文教員,半年后被縣里聘為校長。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陜西,他加入了國民黨,還幫助村里、鎮里辦起了農民協會以及農民夜校。

1928年8月,他到南京、上海尋找新的出路,在上海一家叫《生華》[的]期刊編輯部做編輯、校對,邊學邊干,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新聞事業,為他以后辦報打下了一些基礎。當年他就應邀回到西安,在國民黨省黨部宣傳科當助理干事兼《中山日報》校對,后升任宣傳科長、報社總編輯,寫過《地皮將透的咸陽》、《虎口余生記》、《空前的大荒旱》等文,指出“天災的原因是人禍——人禍就是軍閥”!他還兼任陜西省立二中、西安市中等學校的公民教員,被一些師生譽為“公民專家”。1930年11月,楊虎城回陜西后,他離開國民黨省黨部。

1931年春,他到西安一中任公民教員,還在省立醫院做總務科長。6月,在楊虎城資助下,東渡日本留學,但1932年3月就提前回國,一度在北大旁聽。他回到陜西后,重操舊業,先后在省立二中、漢中五師、西安女師、西安師范、固市中學、興國中學教公民課,一干就是十多年。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后,他寫了《以魯迅的話悼念魯迅》一文:

 


他像個莽原上奔流的壯丁。他瞧見許許多多的死魂靈!在熱風野草中仿徨,瞻仰著桃色的云,南腔北調地吟風弄月,他更瞧見壞孩子盜表,青年人苦悶的象征,工人綏惠略夫。他于是以自由之筆,在夜的故鄉里,朝花夕拾,作成狂人日記,盡量地吶喊,要救救孩子!……
《老百姓》報

事出非常,一年辛苦一彈盡;
幸而返里,不然也是一命畢。

 


1937年7月,他被陜西省教育廳派到國民黨舉辦的廬山暑期訓練團受訓。10月,他卻在西安師范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其實他早于1932年起就被國民黨列人了黑名單。



1937年11月12日,在七七事變以后的烽火硝煙中,李敷仁和一群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辦起了《老百姓》報,創辦資金僅僅是兩個新生兒滿月的100多元喜酒錢。這是他一生最值得紀念的一件事,在第二期的刊頭語中他闡述了辦報的宗旨:“宣傳坑戰,反對投降,反帝反封建,宣傳民主。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后他在1946年寫的《憶〈老百姓〉報及其與讀者的結合》文中說:“報紙要交給人民,成為人民的報紙,說老百姓心中要說的話。”

《老百姓》報是周報,先是八開兩版,后擴大為四開四版,內容有社評、評述、一周戰事、社會情況、名人傳略、讀者來函、防空防毒知識等。形式有政論、雜文和富有濃厚西北地方色彩的快板、數來寶、勸善調、秦腔唱詞等。報紙不僅大量引用民歌、民謠、民諺,還有方言、土語,通俗化是它的第一大特色。由于它敢講實話,內容新穎,形式活潑,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受到識字不多的底層老百姓廣泛歡迎。《老百姓》報一共出版了113期,到1938年創辦一周年時不算加印的,訂戶就已突破萬份,共發行了100多萬份,行銷國內13個省,是全國影響較大、特點鮮明的通俗報紙,而且國外美、英、蘇、法、加、瑞典、匈等國都有訂戶。

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老百姓自己的事,把抗戰的大事簡單具體地告訴老百姓,把老百姓的疾苦真實地說出來,《老百姓》報克服了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光社址在兩年五個月中就遷過四次,先從西安師范搬到西安青年會,1938年11月被日本飛機炸毀,李敷仁因事臨時回家,才幸免于難。他在這個月27日的日記中留下了這樣一副對聯:

第二次搬到培華職業學校的房子,1939年3月2日又遭日機轟炸;第三次遷到新址,10月10日的轟炸又挨了幾彈片。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始終堅持照常出版。

當然,更嚴峻的還是經費問題。1939年春節前夕雖然已有百二分銷處,40名通訊員,廣布黃河兩岸,但經濟上幾乎支撐不下來,同仁們都是些中學窮教員,愿意每月出5元,最終也沒有實行。他們只好登報募捐,一次募得1674.52元,全年募捐所得有3000元,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角、兩角捐出來的,同時得到、韓望塵、杜斌丞等西北有聲望的知識分子的支持。報社請了17位董事,都是陜西各界的名人,他們每月拿出20元支持辦報。

1939年11月12日,在紀念《老百姓》報創刊兩周年時,李敷仁說,“我們除向出過募捐款的各界人士誠懇致敬以外,并向各位聲明:我們愿以最大的努力,來保養《老百姓》長命百歲!

在李敷仁主持下,《老百姓》報以民間喜聞樂見的通俗形式,辛辣、犀利的筆鋒揭發貪污,痛斥奸商,宣傳抗日,嬉笑怒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產生了其他報紙無法起到的作用,不僅替老百姓說了不少話,老百姓也說了不少話,《老百姓》報因此被譽為“人民喉舌”,被稱為“咱老百姓自己的報紙”。老百姓親熱地稱《老百姓》報和編輯是咱“老百姓”,李敷仁索性以“老百姓”做自己的筆名。李敷仁的文章常常切中時弊,擊中要害。1938年10月24日,他在第42期發表社論《反對隔桌子打人》:

 


而今是民國了,老鄉!不要說以民作主,就是拿官來作主,試問老百姓跑光了,你能打日本、建立新國家嗎?你連白蒸模都吃不進嘴了!孔夫子說:做官人要“使民如成大祭”。孟夫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皇上不值一個“大板兒”。前次國民政府,到漢口開最高國防會議,大家商量好的議案,馬上下令全國各省縣政府,“如有違法濫權,侵害人民”,老百姓得依法上告或請愿,總要叫老百姓不吃虧才是。這是多么替老百姓操心的公事,所以我們大聲喊叫,反對“非刑拷打”! “反對隔桌子打人”!

 


河南讀者甚至首創了老百姓報閱讀會,在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省得到推廣。1939年4月25日,《老百姓》報發表《老百姓閱讀會組織規程》,兩年間僅保持經常聯系的讀報會就有37處,會友達2000多人。第46期發表的李敷仁《保衛家鄉歌》,深入人心,起到了動員老百姓組織起來抗日的積極作用。李敷仁常說:“用人民的喉舌,作為喚起人民的號炮。”除了報紙,還發行了小叢書15種、7萬冊以上。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所出的《新聞學季刊》上提到《老百姓》時,說它“內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人民間,影響不小!”

在《老百姓》報存在的不到三年中,它就拒絕了三次收買。一次是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后來是行動委員會和胡宗南的戰干四團。戰區司令長官部的政治部、陜西省黨部先后找李敷仁,請他干一份兼差,繼續主編《老百姓》報,他謝絕了。收買分化不成,等待著他們的就是禁止發行、檢查稿件、上黑名單、逮捕編輯等等。先是黨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后是戰區政治部新聞檢查所,一字一句都要經過檢查,目的就是要置《老百姓》報于死地。

1940年4月6日,《老百姓》報預感不妙,在第112期刊出緊急啟事,稱“現一面交涉一面出刊”。4月18日,他們倒填日期“1940年4月17日”出版了第113期,也就是終刊號。李敷仁流著淚連夜寫出《與讀者告別》文,回顧了《老百姓》報走過的曲折艱辛的歷程,表示:

 


中宣部下令各省新聞檢查所,調驗報社、通訊社的登記證,《老百姓》在一九三七年冬季開刊時,只得到省政府教字一六六七一號指令“準予發行”四個字,而登記手續,從此就屢辦不成。以至于四于十八日接奉長安縣轉下省府令,即日停刊!
幸免于難

 


在最后謝幕的時刻,李敷仁沒有忘記感謝所有支持、幫助、關心過《老百姓》報的人們,其中包括了國內名流學者,甚至國民黨陜西省黨部、戰區政治部、教育廳、動員會的人,“或提辦津貼,或加意指導,或各方訓勉”。《老百姓》報的停刊對李敷仁是一個極為沉重的打擊,他對朋友說:“我的‘兒子’被掐死了!”



1942年10月,李敷仁被派到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國民黨封官許愿,蔣介石親自接見,并贈送簽名照片,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動心。在重慶,他見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應邀在育才中學做了兩次演講。

1944年10月16日,他在辛亥革命元老景梅九主辦的西安《國風日報》上創辦《農村周刊》,為老百姓大聲疾呼。當地老百姓奔走相告,“《老百姓》復活了!”在11月12日發表的《勿談國事》中,他說:

 


原來在前清的時候,……不管皇上多么混蛋,朝政多么黑暗,誰還敢放個屁!……后來孫總理起來革命,趕走皇帝,把專制政體改成“民主共和國”,就是說,國家大事應該叫老百姓來管,不應該叫皇上稱孤道寡。……

現在世事變了,不但老百姓能夠談國家的大事,而且政府還要對這件事大加提倡;……大家越能談國事,“國事才能變好”,大家也就能過幸福的日子了,反正國事是大家自己的事情。

 


在《小學教員的生活》文中,他大聲疾呼,發出了“救救先生!救救先生!”的吶喊。

好景不長,不過一個月零六天,到11月21日,《農村周刊》只出了六期就被絞殺,真可謂曇花一現。

1945年5月21日,陜西省教育廳所屬民眾教育館創辦《民眾導報》,四開小報,每周一期,請李敷仁主編。他說這是報紙式的雜志、雜志式的報紙,一半發表評論、雜文,一半刊登國內外新聞、通訊。《民眾導報》繼承了《老百姓》報的傳統,語言通俗,筆鋒犀利,詳細報道了咸陽災情、縣長劉發鈺貪污及當地人民懲辦貪官污吏的要求,劉重金聘請律師在《秦風·工商日報聯合版》廣告欄中逐條答辯。李敷仁親自到咸陽農村深入調查,還組織老百姓舉代表成立“控訴委員會”,還鼓動學生成立“咸陽旅省學生驅劉后援會”,召開“咸陽旅省同鄉會”通過了聲援議案。這一切《民眾導報》都作了報道。他以記者身份參加驅劉大會,劉終于站在了被告席上,當局也只得當場宣布將劉撤職查辦,退還贓款、贓糧。從此李敷仁的名字就更傳遍了咸陽城鄉,成為當地老百姓心中的偶像。

《民眾導報》出到第十期,已發行一萬多份。當年12月12日舉行了萬份紀念號,西安各界前來祝賀,盛況空前。第18期因發表《停止棉花借款吧》社論,受到當局嚴重警告。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民眾導報》出版了25期,在大眾化、通俗化方面下了功夫。1946年,當局開始追究《民眾導報》的立場、背景,李敷仁和中共、民盟的關系。在當局的步步進逼下,李敷仁決定5月1日離開《民眾導報》,離開西安。

但已經來不及了,國民黨特務經過密謀策劃,終于在1946年5月1日對他下了毒手。他們把李敷仁綁架到咸陽西北的蘇家莊,向他開了兩槍,第一槍沒打準,第二槍從背部右側射入,穿過頸項兩動脈之間。但他重傷未死,被當地百姓所救。

李敷仁慘遭暗殺,引起各界抗議,西安各界組織了自衛委員會,教育界組成“五一”李案后援會,通電控訴當局的罪行。民盟中央向當局提出嚴正抗議。重慶、上海、北平等地新聞界、文化界,也先后通電抗議。李敷仁隨后去了延安。

李敷仁長期致力于搜集、研究民歌、民謠、民諺的工作,1942年他在重慶曾和郭沫若討論過民俗學等問題。他這方面的編著有《中國民歌集》、《抗戰歌謠》、《古今謠》、《關中民歌集錦》、《中國諺語》、《老百姓語匯考》等,是個卓有成就的民俗學家。他主編的《老百姓》報、《農村周刊》、《民眾導報》,積極推廣通俗化,在報業史上寫下了獨特的一筆。

1958年2月19日,李敷仁因“心力衰竭”而逝世。

傅國涌 2011-04-11 20:21:45

[新一篇] 太白山紀游歌

[舊一篇] “終信文章勝甲兵”——讀《吳宓日記續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