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趙敏俐博士的《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一書最近由東北師大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從文化學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力作,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讀后頗受啟迪。
  將中國文學傳統置于古代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觀照,對于本書作者來說可謂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他和趙明、張軍聯手編著的《先秦大文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書,運用的就是文化學的研究方法。他為《先秦大文學史》所撰寫的結語以《關于先秦大文學的文化思考》為題,從先秦大文學看文學的文化本質,從先秦大文學看中國文學的文化傳統。《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專著就是沿著這個基本思路展開的,并將研究范圍由先秦時期延伸到整個古代,結構更加宏偉,體系愈臻嚴密,具體論述也多有獨到之處。
  對于文學和文化的關系,書的引言部分作了明確的表述,把文學界定為“民族文化的語言藝術歸結”,“民族文化的語言藝術表現方式”。他把文學反映文化的層面劃分為兩個:經濟、政治、道德倫理等屬于文學表現文化傳統的客體層面,對人自身的表現構成主體層面。這種劃分沒有完全沿襲有關文化層面的傳統模式,但卻借鑒了哲學界主體性問題討論的某些成果,形成了全書科學、合理的結構框架。
  探討經濟、政治、道德等一般文化形態與文學傳統的關系,可以說是學術界的古老話題。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以往的研究結論往往給人牽強、生硬之感,未能揭示出文學與一般文化形態之間紛繁復雜的聯系。《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一書的作者站在當代文化的制高點上審視自己的研究對象,得出了許多全新的結論。由李澤厚先生首先提出的積淀論,重在闡釋人性的歷史生成藝術,揭示一種文化性的心理過程。敏俐博士基本上也是從積淀的角度看待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但已不限于人的文化心理結構領域,而是拓展到更加廣闊的范圍。對于經濟、政治、道德等一般文化形態與文學傳統之間的聯系,他主要從滋潤、滲透、融匯的角度加以理解和發掘,沒有把一般文化形態視為某種強加于文學的框架或規范。他所揭示的不是那種直線型的因果律,也不是所謂的直接派生關系,而是展現了一般文化形態與文學傳統之間水乳交融的存在方式以及復雜的轉換機制。比如,談到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時,作者精辟地指出:“它(指農業文明)不但是中國文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從內容積淀為形式,從表層沉入到深層,從題材轉化為意象,從實用升華為審美。”全書各章都是按照類似思路進行探討,將積淀論具體地運用于研究實踐中,使它的內涵更加豐富,使這一理論充滿活力。
  文學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它和物質文化的聯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隔著許多中間環節,因此顯得若明若暗,模糊不清。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新穎的視角,善于從常人熟視無睹的現象中發現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敏俐博士在這方面稱得上是別具慧眼,能識廬山真面目。比如,對于牛郎織女神話,通常只是從男耕女織的兩性分工上去理解它和農業文明的關系。《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一書沒有停留于此,而是進一步從中國古代農民冬窟夏廬的生活方式入手,探討中國文學有關秋季與相思懷歸母題的產生,挖掘出牛郎織女意象的深層底蘊。類似由尋根探幽而得出的真知灼見,在其他許多章節都可以見到。
  書名定為《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顯然是一個大課題,用流行術語來說,作者進行的是宏觀研究。就全書的結構框架和具體內容而論,確實具有宏闊的性質。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重大問題,雖然不是囊括無遺,但基本都有涉及。同時,在時間上的跨度也很大,從先秦而至明清,能夠一以貫之地進行論述,既探其源,又尋其流,形成完整的體系。既然是宏觀研究,就應該揭示出某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而不能滿足于得出幾個具體結論。由于書的作者將文學傳統置于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就使他超脫了常見的是非同異之辯,使文學傳統方面的許多問題從文化的普遍意義上得到確認。比如,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古代存在多種解釋。書的作者在列舉六種有代表性的說法之后指出:“桃花源理想在整個封建社會并不僅僅屬于哪一家,哪一派,它具有中國封建社會人們心中普遍的理想意義,它是屬于整個中國封建農業社會的。”這種概括是有說服力的,揭示了問題的本質,使歷史上許多爭論得以化解。再如,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古代兩個最基本的學派,任何古代文化和文學的研究者都無法回避它們。敏俐博士從中國文化對于人之本質的認識出發,準確而深刻地指出了儒、道兩家在文化史上所處的地位: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個體本質與群體本質,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儒、道兩家體現的就是二者對立的一面,是中國人文化主體意識中的最大困惑。由于把儒、道兩家的差異、對立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聯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就不再停留于評判孰是孰非,更多的是指出二者相反相成的性質,豐富和發展了學術界得到公認的儒道互補理論。
  《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這部著作以理論闡述見長,思辨色彩很濃,并且頗有深度和力度,然亦不乏精當的考證,對許多重要概念均有詳細的辨析。第三章論述文學傳統與道德倫理的關系,主要揭示孝、忠、義的內涵及其文學表現形態。其中釋忠一節,將忠分為公忠和私忠兩種類型,條分縷析,尤為精彩。出就是說,這部著作雖然以宏觀研究為主,但并沒有忽視概念的辨析、文字的考據,較好地體現了宏觀與微客相結合的原則。全書既有完整的體系,又有扎實的基礎,經得起推敲和檢驗。
  敏俐博士是站在當代文化的制高點上進行歷史的反思,因此,他努力發掘自己的研究對象在當代社會的價值。他認為,面對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現代人,人與自然相依相親、純凈優美的桃源勝境,已經成了人類新的美好理想。現代文明使人際關系逐漸疏遠冷漠,古代農業文明對于人與人之間濃重親情的謳歌,足以使當代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諸如此類的不刊之論,在書中俯拾即是。作者積極主動地闡釋傳統文化及文學在當代的存在意義,這種努力是很有價值的。從當代世界文學發展的總趨勢來看,西方傳統的基本觀念和文學理論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背離西方固有的軌道,出現向東方傳統接近的傾向。把《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這部著作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上考察,愈發顯示出它的重要意義,它必將有力促進中國文學在新的基礎上向傳統文化的復歸,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匯。
  按照作者的計劃,還將撰寫一部著作,從文化傳統方面專門探討中國文學的形式問題。我在祝賀《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一書出版的同時,期待它的姊妹篇盡快問世。  
                      〔責任編輯 張樹武〕
  
  
  
東北師大學報長春095-096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炳海19951995 作者:東北師大學報長春095-096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炳海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9:00

[新一篇] 論21世紀電視文化的責任與品格

[舊一篇] 評《文藝學新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