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在未來建筑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建筑類高等教育21世紀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建筑人才,使之能夠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人文科學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
  目前,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由新技術革命的出現而引起的。
  半個世紀以來,從原子能、人造地球衛星、重組DNA、微處理機到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和大規模的產業化的出現,新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五次大的革命;而目前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與建立,更為人們所注目。當我們深入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過程中就會明顯地看到,在科學的基礎理論上,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原子物理學等理論的出現,導致了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危機,人們由此更宏觀地和更微觀地觀察自然,從而使科學思想獲得了新的突破。在科學的方法論上,系統論、控制論、協同論、混沌論、突變論等的出現,導致了以往那種“從局部到整體,先分析后綜合”的分支研究的方法論的解體,把人們帶進了對科學、對自然更加完整的系統的把握和分析的新境地。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使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又一次走向融合。在這種大趨勢中,人文社會科學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其作用日趨明顯和突出。
  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曾經說過:“科學是內在的統一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質,而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人類學到社會學的連續鏈條。”正是基于此種思想,“通識教育”(intercollegiate education)才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和當今世界教育理論的命題之一。單一知識領域的局限或者說純專業化的知識結構,勢必將會使專門人才與真正的大科學家只差一步——這一步恰恰正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結構上所產生的人的思想深度與社會文化觀的理性實踐。
   二
  建筑類的高等教育是培養建筑類專門人才的。
  然而必須看到,僅僅是建筑專業的知識結構是無法培養出21世紀一流的建筑師的。自古至今,每一個優秀的經典的建筑及其設計都是一種時代人文精神的體現。從法老的金字塔到秦王陵,從雅典的衛城到唐大明宮,從帕賽玻里斯到紫禁城,從萬神廟到朗香教堂……。我們從建筑體上閱讀和理解到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和文化的凝聚與體現。對以往的無名氏建筑家我們無法去追溯他們的人文精神或宗教觀念,而這些建筑大師們,都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深深地打上了那個時代人文思想的烙印和人們自己的社會觀念。當我們將材料與力學計算凝聚為一個整體的建筑時,人們的評判又何曾脫離開時代與民族的審美趣味呢?建筑只有與人們的文化心理同構時,建筑才真正地成為人類文化的象征而得以保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筑師同時又是人文科學者,這決不是單憑土木材料、結構力學等專業知識所能完成的。在美國,許多大學規定了理工科學生要學習歷史學、社會學、法律學等。這些課程的學時一般占到總課時的百分之二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規定每個工科學生必須選修七門以上的人文科學課程。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的理工部,規定學生必須學習24個學分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法國提出了要培養“不受任何學科界限限制的人”。美國一教授曾說:“如果那些掌握高技術的人們,他們能夠摧毀整個世界,能污染我們的地球,能組合成新的基因來產生生命形式,但他們只懂得如何畫指數曲線,如何使用試管,而其它一無所知,試問這將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們懇求他們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給人文科學留下一席之地。”
   三
  從目前建筑類高等教育的課程看,人文科學的課程在其中的比例不大,甚至還在萎縮,此中有著人文科學自身的原因。例如,目前在建筑院校中人文科學的主體課程——政治課,人們對這種課的看法是認為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對教學效果的要求。我們認為,關鍵在于這門課程內容的本身。鄧小平同志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這的確應該成為我們學科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指導思想。毫無疑問,我們的政治課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宗旨的。但是目前的課程內容本身卻急需改進。一是過細過詳,二是過于死板,三是在內容上需要充實,教學方法需要改進。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政治課對于他們建立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起高尚的人生觀,是極為必要和重要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講得越多越長就越管用,關鍵是要把其中的深刻道理、內在思想與科學方法教給學生。
  又如,在建筑院校中,有關人文科學的課程太少,而與建筑專業相關的、互滲的交叉學科的課程更是少的可憐,甚至是空白。比如說,建筑心理學、建筑哲學、建筑社會學、建筑行為學等等。而西方文明史、西方藝術史、西方宗教史等課程就更談不上了。目前我國一些建筑院校正在開出一些人文科學類的或屬于文理交叉的課程或專業,諸如市場營銷、國際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學之類等等。但與此同時,高等建筑教育要注意不要走入只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而不注重理論型人才培養的誤區。
   四
  建筑類院校有著自身教育的特點,對于目前所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應從幾個方面入手:
  1.對于馬克思主義原理課,可以圍繞其思想、觀點、方法、道理將內容再精練一些。然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思想、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世界政治及經濟的發展,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貫穿于全部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想與方法分析和認識當今世界與中國。
  2.對于人生觀、道德觀的教育,應該緊密地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認識人自身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是什么,人應該如何生活、應該樹立什么道德觀念等等,這樣,對于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都是極有幫助的。
  3.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是一種修養。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具備這方面的修養,培養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以適應多變的社會生活,從而保證自己身心的健康成長。
  4.建筑類院校的法律課程,除了開設法律基礎課之外,應加大建筑類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的應開設選修課。掌握法律知識,對大學生將來從事工作會有很大的益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這是新一代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5.盡可能多地開設人文科學的選修課。選修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專業知識相交叉的課程,如建筑哲學、建筑心理學等等。另一類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如中國文化史、藝術審美、音樂鑒賞、科學技術史、西方文明史等,從而使大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升華他們的感情,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重慶18-19G4高等教育安康捷/楊波19971997新技術革命導致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建筑人才必須具有人文科學的素質。人文科學應改革與加強。人文科學 建筑 高等教育安康捷 楊波 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社會科學部。 作者:高等建筑教育重慶18-19G4高等教育安康捷/楊波19971997新技術革命導致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建筑人才必須具有人文科學的素質。人文科學應改革與加強。人文科學 建筑 高等教育

網載 2013-09-10 21:54:43

[新一篇]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與社會功能

[舊一篇] 人文精神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主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