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來的語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學習語文的主渠道是讀寫,但是“聽”也是不可缺少的獲得“語文”的重要手段。想一想我們現在得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有意無意聽來的東西還真不少。
  當我們還睡在搖籃里的時候,我們開始聽祖母、外婆或其他人輕聲地講各種故事。在幼兒的精神世界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這些聽來的故事給它鋪染了各種各樣的底色,也為我們開啟了聯想想象之門。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下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不難想象,故事給少年魯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漸漸地我們在多次重復的聽中,學會了說“爸爸”“媽媽”“大小”“多少”……
  學習語文是在聽中起步的。
  記得一次在小學校外玩耍,偶爾聽到了從屋子里傳出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童聲齊誦,聲音整齊飽滿,響亮悅耳,當時雖然不懂得意思,但這不同于風嘯雷鳴、雞鳴犬吠的天外來聲,有著強大的磁力,我于是被這種聲音吸引進了學校。
  學校里,聽老師發音,學習識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聽出了平上去入,學習說普通話。聽老師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感覺是在聽老師說話,也是聽孔子講話,因為老師把躺著的文字演繹成立體的聲音,兩千年前的古人的話復活了,于是我似乎聽到了遠古的呼喚。
  在春風和煦,山花爛漫的季節,我曾沉迷于桑間圃上村夫村姑唱的山歌小曲,那歌聲或嘹亮粗獷,或纏綿低回,訴說著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樂。我把這些歌詞記在小本上,一遍遍的唱,一次次的想,細細咀嚼生活的辛酸,愛情的美好和甜蜜,把故事“翻譯”成帶著風聲花香的活生生的人物。后來把這些民歌和學過的《詩經》比照,從更深的層次了解了《詩經》“國風”的來源、含義和價值,體會到了重章迭句、回環復沓、賦比興的妙處。
  月黑風高的晚上,幾間草屋,一燈閃爍,聽一兩個鄉間藝人一把琵琶一張鼓,素裝清歌,演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穆桂英掛帥”的故事。一夜一夜地聽,一冬一冬的聽,直至唱詞韻白爛熟于胸。我就是通過聽,熟悉了三國、水滸、楊家將的故事。
  記得文藝開禁的時候,電影院里放越劇電影《紅樓夢》,凄婉的曲調,讓我們聽得如醉如癡。影院里一片漆黑,沒有紙就把唱詞“盲寫”在手上、腿上,再回家整理。我通過聽走進了“紅樓夢”。有了這些聽來的戲曲,后來再聽老師講“矛盾沖突”,“戲劇語言”,三言兩語,便心領神會。
  大街上,公共汽車里,商店里,聽到的話語鮮亮活潑,許多耐人尋味。一次聽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哪敢違章,因為“那幫警察夠孫子的,要是被他瞅見了,我可就蝦米了。”“孫子”“蝦米”都被他活用了,用“蝦米”生動地表現違章司機遇見警察一副臣服規矩的樣子,多貼切生動啊。我進而想,應該是先有了語言現象,后有語法規范,而人們總結出的所謂語法規律之類,總是包不住五彩繽紛的語言現實。在普通百姓的語言運用中,是不存在什么活用之類語法規范的,而不懂規范的人對語言的運用有時更自如,更有表現力。毛澤東說,要向古人、向外國人、向人民大眾學習語言。是啊,許多作家專門到一定場合傾聽大眾的語言,用聽來的話語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著名作家老舍、趙樹理等就是這樣。
  開會時聽有的人的演講,昏昏欲睡,而有的卻音韻鏗鏘,平仄起伏,清脆入耳,真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我在被折服的同時,會思考發言稿的寫法,發言的技巧,漢語的魅力,獲得在句式選擇、修辭潤色等方面的領悟。
  現在,課堂上同學們除了閱讀寫作外,很多時間在聽,聽寫難字難詞,聽讀矯正讀音、基調、節奏,聽講解記要點,聽同學們發言受啟發。在聽中感受,在聽中吸收,在聽中理解領悟,課堂上聽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讀寫。
  課下聽流行歌曲,聽輕音樂、交響樂,聽廣告,聽自然天籟……
  大自然賦予萬事萬物形、色、聲、味,也賦予我們眼、耳、口、鼻。
  語文可以讀來,也可以聽來。學校,教室里可以學語文,桑間圃上,劇場、影院、大街也是課堂。
  學習語文,聽和讀都是信息的輸入,聽說讀寫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在學習中自己的感官參加學習活動越多,所得的感性材料越豐富,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記憶越牢固。讀有讀的好處,通過對文字意義的聯想想象,產生共鳴,積淀營養。聽有聽的妙處,聽的是由文字變成的聲音,并且有的經過了樂曲的裝飾,在他人第二次創造的基礎上再創造,更容易理解感悟。聽來的東西,不依賴書面文字記憶,有助于通過聯想想象培養記憶能力。聽比讀更貼近生活,來得更方便,更快捷。廣播里、電視里、大路上、餐廳里、影院里處處可聽,聽來的東西,直接來自生活,來自應用,因而更鮮活、更實用。聽和說的轉換比讀與寫更直接靈活,聽之于耳,馬上可以訴之于口,尤其兒童少年時期,愛模仿、善模仿,吸收和應用轉換在眨眼之間。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語文本不限于書本。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頻繁,會聽、善聽、從聽中學習顯得更重要了,讓我們張開雙聰,學會傾聽。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現代語文曲阜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鄭曉龍20032003 作者:現代語文曲阜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鄭曉龍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56:22

[新一篇] 后革命時代的革命文化

[舊一篇] 啟動經濟要有新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