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最大瓶頸:如何定位中華民國是終極命題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來源:世界日報  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4日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提出「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等五項主張,被臺灣媒體形容為習近平「新五點」。習較受矚目談話,是雙方可積極探討建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可解讀為北京在臺灣去年太陽花學運浮現「反中」情緒、導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后,仍執意繼續往前走,朝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努力。此策略短期先「去臺獨化」,長期再尋求解決兩岸未來彼此關系的安排。「新節點」則是因應民進黨可能執政,避免日后臺灣再因政黨輪替,兩岸關系出現震盪。

  從宏觀上看習朱會,國共兩黨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應無疑義。但「九二共識」是默契,并無具體文件,其表述和精神,無論朱立倫的「求同尊異」,或習近平的「聚同化異」,背后蘊藏最關鍵的「異」,就在兩岸如何看待、對待和安排中華民國的問題上。

  .朱立倫大陸行,臺北政壇賦予「超越」或「深化」九二共識的期待。對「九二共識」,北京強調「一中原則」,但北京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臺灣藍綠和各黨派無法接受的內涵。雖然國民黨執政時也可表述「一中是中華民國」,但以兩岸如今國勢、政經實力或國際外交影響力懸殊,「一中」使臺灣陷入不利,正是民進黨嚴批國民黨,蔡英文迄今不接受「九二共識」的關鍵。當然,臺獨基本教義派自始想推翻中華民國,是另一回事。

  國民黨較強調九二共識后半段的「各自表述」。或許基于為客禮貌,朱立倫當習近平的面,說出「一中各表」是突破,但表述中華民國時選在閉門會議,而不是媒體在場時,固然是對大陸體制和主人習近平的尊重,但對朱立倫、臺灣卻是「失分」。朱借用「歷史」,說「回想到100年前,孫中山推翻帝制,創建中華民國」,用以「暗示」今天中華民國還存在于臺灣,自1911年建國迄今國祚從未中斷,今天雖只獲22邦交國承認,但仍屬人民、領土、主權、軍隊等國家要素樣樣不缺的國家。朱立倫理雖直,但氣不夠壯,表達方式過于溫良恭儉讓,與大陸說「中華民國已在1949年滅亡」,同樣用歷史來定位中華民國,更可商榷。

  其實,要超越和深化「九二共識」,便須從兩岸現今最大隔閡的障礙著手。大陸無法給中華民國符合現實、現況的定位,是支持中華民國的多數臺灣民眾,從統派變而為「現狀派」甚或「永久現狀(分離或獨臺)」的主因。國民黨政綱追求兩岸統一,但絕不是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讓中華民國消失。相反,是在「一中各表」下,找到合情合理安排PRC和ROC兩個政體相互關系的未來。

  從2008年兩岸加速交流迄今,北京該已體認「讓利」無法消除隔閡,臺灣多數民眾拒絕中華民國降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或特別行政區,也就是臺灣「香港化」,才是兩岸關系最大障礙。習近平主張建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成敗關鍵就系于找出一個讓臺灣多數民眾放心、接受、可信任的中華民國定位,兩岸和平協議才有締結的可能。習總找到病灶所在,可惜未提出藥方。

  追求和平,沒有政黨和國家可藉詞反對,包括美國、民進黨和臺獨派。臺灣很明顯無法承受「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代價,但想讓民進黨和獨派接受和平協議,也非國共有共識便能成事。習近平「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深意,其說詞看不出急統意圖,從「我們要大器一點」,歡迎臺灣入亞投行,正面看待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都顯示北京對國民黨和臺灣還存耐心。

  務實理解國際現勢者須承認,兩岸統一是漸進過程。習近平說「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只是期望,他對朱立倫釋出訊息,似期待蔡英文從「維持現狀」,進而默認或接受「九二共識」。如果因共民兩黨歧見,打翻兩岸現有交流架構,不明智且風險太高;因為東亞正因美日強化軍事同盟,劍指中國,情勢變得詭譎難料,臺海維持交流現狀更有利各方。

  身為中共30年來權力最集中的新強人領袖,習總相對更容易統一中共黨內意見,對臺決策也形成「兩面刃」效應:好的一面,臺灣參與亞投行和其他國際組織,給臺灣讓步空間彈性更大、更自信;壞的一面,臺灣如觸踏北京紅線,后果也可能更嚴重。這種取決不但擊于習一念之間,也在民進黨轉念之間。


世界日報 2015-05-06 20:09:25

[新一篇] 習朱會的瓶頸與突破——繞不過去的“中華民國”

[舊一篇] “習朱會”后再談兩岸 馬英九:一定可和平共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