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在兩岸歷史教科書中,選定的歷史事件包括:夏商周三代,秦的滅亡,三國鼎立,黃巢之亂與唐的滅亡,明的滅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庚子拳亂,清帝宣布退位等。
一、夏商周三代
夏禹
臺灣版p12~15
堯和舜都是大公無私的人,他們都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這種傳賢不傳子的方式,很受后世的贊美,史稱禪讓政治。
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他不僅消除水患,而且大興水利,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
禹年老時,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禪讓給幫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后,四方諸侯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這是因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從此,君主成為世襲,開了傳子或傳弟的局面。夏朝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與后來的商、周,合稱三代。
大陸版p8~10
相傳堯、舜、禹先后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都是由部落推舉生的。這種公共推舉首領的制度,后人把它叫做禪讓制。
傳說的堯、舜、禹時期,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那時候部落首領逐漸取得了特殊地位,貧富分化明顯。傳說舜的家里有了儲藏糧食的倉庫,禹的父親曾筑城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
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建立和發展時期,共1300年左右。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第一階段。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部落共同推舉的首領,但已經擁有凌駕于各部落之上的權力。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自稱為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國家-夏朝。
異同比較
對于禪讓政治的解釋上,臺灣版與大陸版有很大的不同,臺灣版是說“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而大陸版卻強調“由部落推舉產生的”,由此可以感覺出大陸版認同這種共同推舉的方式。臺灣版則非常贊揚這一種政治概念。
臺灣版對于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敘述,并認為堯、舜、禹是歷代不可多得的明君,肯定他們的重要性,但大陸版卻說夏、商、周是我國奴隸制的王朝,其中對禹更是大肆批評,例如:臺灣版“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而大陸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
臺灣版認為啟的繼位是,因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但大陸版卻說啟是自稱為王,并在小字的部份說啟和益為王位相互戰爭,結果啟勝利了。
二、秦的滅亡
秦始皇
臺灣版p47
秦始皇在統一后的第十二年,死于東巡途中。于是,李斯和趙高擁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趙高,統治更為殘暴,人民更加痛苦,終于爆發了陳勝等的抗暴運動。
大陸p41、p42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萬世相傳,但他萬萬沒有料到,威勢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15年。首先高舉反秦大旗,點燃農民戰爭的烈火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從揭竿而起到失敗只有幾個月時間。但他們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統治,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異同比較
對于陳勝、吳廣的事件,臺灣版只是簡單的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這一類農民戰爭非常贊頌,花了二頁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陸強調農民起義。兩岸對于秦王朝的評價是一致的,都屬于負面的;對于陳勝等人的評價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陸特別強調“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三、三國鼎立
曹操
臺灣版p77、p78
圖片的說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權詐,為影響三國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
圖片的說明-劉備是漢景帝的后裔。他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最為后人所樂道。
大陸版p72~74
曹操統一北方以后,南方的軍閥孫權和劉備,成為他的主要對手。
小字的部分-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寫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但小說“三分史實,七分虛構”不能當真正的歷史書讀。例如:劉、關、張桃園結義、諸葛亮草船借箭,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都不是歷史事實……曹操原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但小說卻夸大了他奸詐狡猾的一面。
異同比較
臺灣版在課文中較為推崇劉備,而說曹操多權詐,但大陸版卻較推崇曹操,贊揚他重視農業發展,及政治、經濟上的改革。而稱孫權和劉備為軍閥,還對三國演義作了負面性的批判。大陸版特別提醒我們,不要誤將“三國演義”當成真正的歷史來讀。
四、黃巢之亂與唐的滅亡
黃巢之亂VS黃巢起義
臺灣版p11
唐朝后期,政治日益惡化,受害最深的還是一般人民,動亂因此時有所聞。僖宗時,水旱災加深人民的痛苦,終于爆發黃巢之亂。大亂起自山東,大江南北繼之廣遭劫掠,東南富庶地區,在此次大亂中也慘遭破壞;洛陽、長安又先后淪陷,全國騷動。唐朝重用黃巢降將朱溫,勉強平定亂事,國力則從此衰竭。
大陸版p110
黃巢起義-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和官僚中,許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為流民,而統治階級卻過著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黃河中下游又發生了旱災,農民以草籽、槐樹汁充饑,而官府照舊催租逼稅,廣大農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這次起義歷時十年,行軍數萬里,席卷大半個中國,這在過去的農民起義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異同比較
臺灣版認為黃巢的事件是一場國家的內亂,稱為黃巢之亂,但大陸版卻稱它為黃巢起義,對于黃巢本人的介紹,起義的發生原因、戰爭、結果均有詳述,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大陸版肯定它對時代的影響、意義,而臺灣版并無敘述黃巢本人,對于過程也簡單說明。
五、明的滅亡
臺灣版p74
明末,陜西發生嚴重饑荒,邊防軍也因欠餉、欠糧而嘩變。災民與饑兵結合,四處劫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勢力最強,屠戮也最慘,張獻忠后來進入四川;李自成則攻陷北京。
大陸版p80~83
一六二七年,陜北澄城縣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稅,數百饑民沖進縣衙門,殺死縣官,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接著,各地紛紛響應,形成幾十支起義軍,其中勢力較大的有高迎祥、張獻忠等。高迎祥犧牲后,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繼續領導起義軍進行戰斗。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轉戰十幾個省區,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農民軍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把斗爭鋒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異同比較
張獻忠、李自成在臺灣版被視為流寇,但在大陸版卻被視為農民起義的英雄。對于兩岸敘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黃巢之亂,大陸版肯定此種抗爭改革,并詳細敘述事件發生的原因、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以及失敗的結果,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
注:文中教科書引用來源,臺灣方面是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中歷史”(民國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國史有三冊。大陸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國歷史共計四冊,初中使用。
....
近代史歷史事件異同比較
在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于近代史選定的比較事件包括: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庚子拳亂;清帝宣布退位。以下分述之。
一、鴉片戰爭
臺灣版p2、3
道光二年,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徑自北上,占據定海。
大陸版p5
一八四○年二月英政府任命喬治;懿律為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和談判全權代表 ,義律為副,率兵1.5萬人侵略中國。
小字的部分-由于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轉而進攻廈門,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英軍便沿海北上,進攻定海。
異同比較
在鴉片戰爭中大陸版將英軍戰爭視為侵略中國的行為,在小字的部分也說明因為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可能是打不過),轉而進攻廈門,但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進攻定海。而臺灣版簡略說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徑自北上,占據定海。
二、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檄文
臺灣版p9、10
清朝自干隆中期以后,政風敗壞,軍備廢弛,國勢漸衰。鴉片戰爭挫敗,更使弱點暴露。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連年災荒,與種族歧視所激起的反清情緒,均促太平天國興起的主要原因。同治三年,曾國荃攻下南京,洪秀全已在城破前服毒自盡。
大陸版p16~22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終于釀成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在鴉片戰爭以前,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五口通商又使大批勞動人民失業,加劇社會動蕩 。
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湘軍挖地道炸塌天京城墻,蜂擁而入。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可能為中國尋找出一條出路,但農民英雄們可歌可泣的斗爭業績和他們建立的歷史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異同比較
臺灣版認為太平天國是起因于政風、軍備敗壞,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種族歧視,而大陸版卻強調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所謂舊的矛盾,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新的災難即是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
大陸版對于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而臺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
臺灣版認為洪秀全是城破前服毒自盡,而大陸版認為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就整事件來說大陸版還是不改其立場,對于農民戰爭贊揚有加,對于主要人物,將其形容如同英雄,且課文中多敘述其事件經過。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并在后段分思想、政治、軍事、外交來歸納,強調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
三、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臺灣版p.20、21
英國本來在我國的商業利益最大,各國畫定勢力范圍后,英國的商業活動反而大受限制,于是慫恿美國出面斡旋。……于光緒二十五年,分別照會各列強,主張開放中國門戶,使各國在華的經濟利益機會均等。這就是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
次年,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幸免于瓜分之禍;但是列強的經濟侵略,卻使我國國計民生愈陷困難。
大陸版p46、47
十九世紀末,美國加緊了對東亞的擴張和滲透。
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系。……一八九九年秋,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政府提出了所謂“門戶開放”的照會。……要求中國內地全部開放,使列強都享有投資的權利。英國首先支持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其它國家也先后表示同意。從此以后,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
異同比較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臺灣版是說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慫恿美國出面,大陸版認為是因為美國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動提出。
由文中可發現大陸版有強烈反美情結,“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系、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而臺灣版則略有贊揚之意“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 ,使我國幸免于瓜分之禍”。
四、庚子拳亂
臺灣版p23、24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盛行這些拳民各有神壇,自稱祈禱后神靈附體,口誦咒語,能御槍炮。后并入鄉團,改名義和國。于是高揭“扶清滅洋”的口號,勢力日益擴張,經常對外人滋事。
大陸版p55~58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戊戍變法失敗后一年,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 運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產物,也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的群眾反對外國傳教士和教會侵略的斗爭的總匯合。
義和團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反抗斗爭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和無畏的勇氣,使列強感到“瓜分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也進一步揭露清朝的極端腐朽,從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覺醒。
異同比較
臺灣版對義和團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稱為庚子拳亂。大陸版則視其為民族運動,在課文內容多強調其義行,并肯定它對中國的影響,民族的貢獻,對于怪力亂神的部分并未提起。
五、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凱稱帝標準像
臺灣版p33、34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袁世凱與臨時政府妥協,清帝遂于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
大陸版p74、75
由于帝國主義的干涉,同時封建勢力鉆入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施加壓力,革命黨內部也有人主張向袁世凱妥協,于是臨時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凱真正贊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后,一定保舉他為大總統。
異同比較
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兩岸敘述很大的不同,臺灣版認為是“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時“以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來突顯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大陸版則認為是受帝國主義的干涉、封建勢力鉆入,造成革命黨內部有人主張妥協。
注:文中教科書引用來源,臺灣方面是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中歷史”(民國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國史有三冊。大陸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國歷史共計四冊,初中使用。
(本文摘自《兩岸國初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
楊景堯 2015-05-16 15:42:4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