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120年】清朝士兵打仗只為掙錢不為保家衛國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宣告了中華帝國歷史命運的終結。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帝國的失敗? 值甲午海戰120年之際,騰訊思享會專訪了海軍史專家陳悅,分析甲午戰爭中國之敗局。獨家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歡迎收聽“騰訊思享會”或“ThinkerBig”公眾帳號。


嘉賓_陳悅 采訪_楊超 整理_張寧 楊超


騰訊文化:參與甲午戰爭的中日將領,很多都有留學的經歷,特別是留學英國的經歷,甚至很多人在軍校是同學。同樣學成歸來,一個是服務于日本,一個是服務于北洋,但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北洋海軍一敗涂地,為什么?


清朝海軍軍官聽話 但應變能力弱


陳悅:這個現象主要出現在海軍上,清朝有一些海軍人員在英國留學,同時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等人也在英國留學過。但仔細來看,存在著兩種明確的區別,就是清朝海軍軍官功課很漂亮,但缺乏軍人氣質,太文氣了。我們現在看到船政學堂的很多照片,也感覺不到英武的狀態。日本的海軍軍官,本身武士出身,甲午戰爭前還在國內中打過仗,而清朝海軍軍官根本沒有戰場經驗。所以方伯謙一開戰就嚇破了膽,平時議論非常好,真槍實就不行了,這是發人深醒的問題。


另外清朝海軍軍官太聽話了,沒有發散性思維,靈活應變的能力也很差。北洋海軍從成軍之后一直練的是橫隊戰術,他們不會懷疑這個戰術,只是說老師讓我們這么做,做到最好就不錯了。日本海軍軍官起點跟一樣,也是學橫隊戰術,但他們會思索,既然中國人有橫隊,我們也有橫隊,將來打起仗來怎么分勝負,他們琢磨是否有一種陣形超越橫隊。在全世界還在用這樣的戰術時,日本海軍的軍官們已經開始反思了。


中國海軍軍官不學戰略戰術 只會開船


除了留學生之外,清朝海軍教育跟日本海軍教育相差很大。清朝辦的天津水師學堂、船政學堂,培訓出來的軍官只是大專水平。因為培訓目標是讓軍官自己操縱軍艦、航行,能夠自己操縱火炮,掌握這些能力就是一個好軍官,但戰術、戰略、海軍思想,根本沒學。


日本海軍一開始跟也如此,但1886年左右猛然警醒,開了海軍大學進修班,類似于培養研究生,而且必須是在軍艦上當過兩三年艦長的,才有資格進到海軍大學,雖然學習時間很短,一兩年,但其實一點就通。他們還聘請了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海軍戰術專家——英國的約翰·英格爾斯,之后立刻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看英格爾斯的講義,有一堂課他畫出了怎么打敗橫隊的想象,要用什么對策。這簡直就是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的預演。所以海戰時,清朝根本想象不到,日本軍官早在幾年前,在課堂上就已經分析過怎么應對了。


而且當時好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境比較好的,是堅決不會去報海軍學校,他們會走一條被社會認為正常孩子應該走的路,讀書考科舉,點翰林當狀元。軍人在清代被認為是低賤的,是下九流,所以海軍軍官的來源很可憐,要么家境不好,要么是被逼的。比如林泰曾,他是船政大臣沈葆楨家里的親戚,沈葆楨說,如果我們家里人都沒有人去學,更沒有會學了。


清朝士兵打仗為掙錢 不為保家衛國


騰訊文化:清朝實行的是雇傭兵制,很多士兵是窮人家孩子,當兵是為了拿軍餉,這種軍隊構成對戰爭結果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陳悅:用錢籠絡軍隊的方式,甲午戰爭時主要出現在陸軍,典型是勇營部隊,他們區別于八旗、綠營部隊。這些士兵要么圖錢,要么求名,偶爾打一個勝仗可以得功名。


甲午戰爭中有一個驚人的事實:陸軍幾乎每一戰都兵敗如山倒,出現了大量的逃兵。為什么?他們當兵不是為了保衛國家,而是了掙錢,當他發現這個職業要付出生命時,會衡量這筆買賣是否劃算。老將們為了防止逃兵出現,就扣押士兵三個月工資,如果跑掉,三個月的錢就沒了。甲午戰爭打得比較激烈時,三個月的銀子已經留不住人了,就扣半年工資。之所以出現清軍將領克扣軍餉,因為不這么干部隊就沒了。于是才出現幾萬人打幾百人就打不下來,日本人槍一響,清軍就潮水般潰逃的情況。


沒錢行賄地方官 前線士兵吃不上飯


騰訊文化: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雖說都裝上了洋槍洋炮,但一個軍艦可能裝了好幾門炮,各種炮還不一樣,有可能是法國的、德國的,這種雜亂的裝備方式造成什么影響?


陳悅:武備方面,海軍相對好一些。1875年開始買軍艦,1880年左右李鴻章開始轉型向英國人買軍艦,制式不一樣,有11英寸的炮,有9寸的炮,怎么給它配炮彈,最后提出一個主張,火炮一律用德國克虜伯式,所以海軍相對還好。


最熱鬧的是陸軍,以淮軍為例,各個軍頭的大帥自己決定給這支部隊裝備什么槍,裝備的時間又有差異,今年喜歡這種,明年喜歡那種。我們不完全統計了一下,淮軍在甲午戰爭的部隊里用過的步槍型號有16-18種之多。前線打仗的就兩三萬人,用了將近20種步槍。


這里面有100人用的是美國西部牛仔最喜歡用的短的馬槍,帶左輪,人家不是軍用的,是西部牛仔用的,我們居然買回來。這邊用的是毛瑟,那邊用雷明頓。更要命的是槍的口徑不一樣,這邊7點多毫米,那邊11毫米。平壤之戰最有代表性,后面子彈運上來了,士兵一看這是什么破子彈,我們7點幾毫米的槍,給我們11毫米的子彈,怎么裝得進去?所以清軍前線出現了各種荒唐的事,到最后各種槍玩不轉,很多新招募的士兵根本不會用。


到了1895年的時候,有一個“絕妙”的提議從前線反饋出來,士兵們說不要這些槍。毛瑟槍是連發的,一次能裝很多顆子彈,比日本人先進多了,但士兵說不好,因為要瞄準,還得拿標尺,非常麻煩,子彈還要一種槍對應一種子彈。他們認為槍不應該是這樣的,所有子彈都應該是通用的,這倒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他們改變不來,大帥門買回來的槍就是五花八門的。所以他們提議造抬槍,抬槍不用打子彈,往里面塞鐵沙,裝火藥,還不用瞄準,對著日軍轟一下子,打到幾個是幾個,總比步槍好,瞄半天也打不到一個。


清軍空有很多好武器,但沒有好好用,再加槍械雜亂,導致后勤供應非常復雜。


當時的供應模式簡直令人發指,以朝鮮戰爭為例。平壤的清軍,有的從沈陽來,有的從天津來,每一支軍隊都有自己的后勤系統,天津說前線快凍死了,組織棉衣、棉被運到朝鮮,這些東西只供給天津部隊,哪怕隔壁戰壕的都不給他們。


清軍后勤是各管一攤,甚至當時淮軍、盛軍出了一個段子。他們從天津老家好不容易籌措到糧食和物資,往平壤送,當時運輸方式是把所有物資從大沽口用輪船運到大連灣,因為黃海制海權喪失了,不敢直接運,到大連灣之后全部卸到碼頭上,然后雇老百姓的帆船偽裝成民船,再把這些物資沿著海岸線偷偷摸摸運到鴨綠江口,上岸之后雇朝鮮人的船過江,到了朝鮮的義州,再雇朝鮮人的牛,用牛車從義州運到平壤。這一個過程要用三個月,這三個月就不用打仗了。


盛軍在天津老家籌措的軍餉、輜重運到大連灣之后,管大連灣碼頭的官員索要賄賂,不給好處費就堆著,不給你運過去。盛軍管后勤的軍官又不曉得官場潛規則,而且盛軍很窮,在天津小站屯墾種大米,沒什么錢,不做買賣,根本送不起錢,最后平壤城的盛軍糧食快沒了,結果發現大連灣堆了很多,運不出去,居然是因為沒有錢給管船的官員行賄,就導致這個國家軍隊在這么一場關鍵的戰爭中沒有補給。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致力于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定遠號紀念艦策展總監,海軍史研究會會長,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委員會委員、北洋水師網站站長。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表專業文章近百篇,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清末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辛亥·海軍》、《中國近代軍艦圖鑒》等。曾參加中央電視臺“《解密甲午》”和“《走遍中國》再尋甲午魂”等專題片的拍攝。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9:02

[新一篇] 史上第一條禪師體視頻

[舊一篇] 【甲午海戰120年】陳悅:清軍軍紀敗壞 在朝鮮猶如土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