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真是民族英雄嗎?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可是,歷史無情地跟中國人開了一個玩笑。

    接下來出現的明清兩個朝代卻是嚴厲拒絕海洋的時代,不只是消極地拒絕,更是殘酷地打壓。

    大家知道明清實行“海禁”政策,明代規定“片板不許入海”;清代有“遷海令”,令沿海居民從海岸后退30—50里。

    我認為這才是中國缺乏海洋文學的最主要原因。

    舉一個例證。西方文學中有一種海盜情結,海盜不僅是海洋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題材,更是創作靈感的來源。他們被賦予浪漫色彩,成為自由和勇敢的化身。

    中國本來是不乏這種有著自由和勇敢精神的海盜式人物的,但他們無法進入文學,因為他們被誣蔑為“倭寇”。

    如明代所謂的“倭寇”首領,安徽人王直。他的故事不用虛構,本身就如史詩般波瀾起伏。即使在那些后來殺害他的人寫的書里,也找不出他的罪名。他把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雙嶼島經營成了“16世紀的上海”。雙嶼島之戰后,王直逃往日本九州,被日本人尊為五島島主,浙江巡撫胡宗憲將王直的母親妻兒拘為人質,寫信誘降,謊稱同意他開海通商的要求。為了這信仰,王直來降,朝廷卻背信棄義,將他殺害……臨行前,王直仰天長嘆:“吾何罪?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難道這是一個倭寇首領說的話嗎?

    我不能理解,為何歷史的謊言能荒誕到這種程度?其次,在我們描寫歷史題材的小說、電視劇、電影里,充斥著宮廷內斗、皇帝私情,王直這等英雄的事跡為何卻無人問津?若將王直的故事直書下來,便有小說和戲劇的情節和魅力。

戚繼光真是民族英雄嗎?
海上建長城,大海總是被拒絕

如今仍存于臺州臨海的江南長城,雖然始建于晉代,但真正發揮作用,卻是在明代的“抗倭”斗爭中。有資料記載,戚繼光在臨海抗擊倭寇長達8年,“九戰九捷”。能取得如此“戰績”,與他對江南長城的鞏固和利用關系莫大。他在原有城墻基礎上加入新的設計,使其牢不可破,易守難攻。戚繼光隨后被調往薊州,他用修筑江南長城的經驗改造了明長城,所以有人稱江南長城為明長城的“藍本”。然而,明長城是因為北方有游牧民族威脅,又沒有天然屏障,不得不修筑長城以自衛。浙江有寬闊的海洋作為天然屏障,為何要在海上修建長城?更何況,“倭寇”并非外患,而是“內憂”。暮色里,蜿蜒于山脊上的江南長城無聲又無息,這條長達五六公里的巨龍,只向內陸開放,卻對大海說不。攝影/宋海風

 

    我知道無人書寫王直,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把這些海洋英雄都說成是來自日本的倭寇,又虛構了一場持續了近200年的中國人抗倭的民族戰爭,甚至塑造了戚繼光這樣的所謂的民族英雄。雖然戚繼光打過99次勝仗,殺過成千上萬的人,但我查遍了史書,卻沒有找到戚繼光殺過一個日本人的記錄。他殺的都是中國人,但他卻成了民族英雄,甚至有人說他比岳飛和文天祥還偉大。其實戚繼光殺的是中國沿海那些被海禁政策逼得走投無路而被迫起義的人,他們是海商、漁民,或者是從事與海上貿易相關產業的人。

    我們只要有點常識,就不會相信明代會有日本人跨海來搶劫。想想看,在帆船時代,遠隔千里之遙的大海彼岸的日本武士,怎么會用長達十幾天的時間航行到中國沿海來搶掠點生活品?

    風吹不動帆怎么辦?風向不對怎么辦?淡水沒有了怎么辦?當時的日本人若果真來中國搶劫,其實武士的武藝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精通海洋的船長和水手。即使是用黃金懸賞,那時的日本武士也沒有把握能到達中國。

    我們都知道鑒真和尚六渡日本,五次失敗,其中一次還被風吹到了海南島;元代蒙古大軍兩次攻打日本,因從中國出發幾乎不可能,只好從朝鮮半島的南端出發,最后還是因為臺風而失敗;新中國的第一艘萬噸巨輪首航日本就觸礁沉沒……日本船史著作《船的世界史》寫道:“自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64年間,雖計劃派出遣唐使計18次,然而實際成行的有15次,其中得以完成任務并安全返國的,只有8次。”

    航海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500多年前非國家行為的烏合之眾“倭寇”,卻可以在大海上來去自由、從不失誤,這可能嗎?

    關于海洋與人的關系,中國還處在“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的階段,離文學的真實和深刻還有遙遠的距離。

    如果所謂的倭寇不被鎮壓,他們倒有可能創造出中國的海洋文學來。《倭變事略》是一本記敘抗倭事跡的日記類書籍,我在書中讀到一個細節:40多個倭寇藏在一座廟里,后來他們全被剿滅,但他們在寺院的墻壁上留下了詩文:“海霧曉開合,海風春復寒。衰顏歡薄酒,老眼傲驚湍。叢市人家近,沙平客路寬,明朝晴更好,飛翠潑征鞍。”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海洋文學。

    戚繼光不走下神壇,成千上萬被殺害的、以海為生的冤魂就無法進入歷史,中國就不會有海洋文學。

戚繼光真是民族英雄嗎?
“民族英雄”退場,“海盜”方可登堂

這張拍自桃渚古鎮戚繼光紀念館的照片,使人心思復雜。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桃渚古鎮,幾乎全因“抗倭”而產生、興盛,并聲名遠播。明代浙江沿海建造了41個衛所用以“抗倭”,桃渚古城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鎮上不只有戚繼光紀念館,還有“抗倭亭”、“抗倭陳列館”等相關遺跡。戚繼光成為民族英雄的化身,并被推上神壇。如今,北至天津、山東,南至福建、廣東,甚至在遠離大海的江西、安徽,各處都建有戚繼光的紀念館或是雕像。“抗倭”是一場虛構的民族戰爭。但籠罩在戚繼光頭上的光環不被摘掉,謊言就會繼續,書寫“倭寇”故事的海洋文學也就難以產生。攝影/袁蓉蓀


單之薔 2012-01-28 10:10:45

[新一篇] 《傷寒論》三陰三陽

[舊一篇] 袁世凱和元宵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