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撰文|康斯坦丁 來源|天涯博客 這年頭,隨便一個產品,你要不帶“智能”倆字,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要發布新產品。從智能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汽車,到智能家居,甚至連拉桿箱、水杯、溫度計、床都被“智能”了。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再過幾年,你的女朋友都可以是智能的了。 作為代步的工具,自行車必然也未能幸免。斑馬、洛克菲勒、BICI(基本思維)、700Bike、小米、樂視(飛鴿)相繼扎堆推出智能自行車,除了飛鴿、洛克菲勒有行業經驗,其他廠商以前跟自行車一毛錢關系沒有,一夜之間,都開始走上了智能自行車的“不歸路”。 為何如此瘋狂跟風智能自行車? 一、賺錢。一個普通自行車也就是300-500塊錢,加上“智能”倆字可以翻幾倍的價格,這還是最低端的智能自行車,稍微好點的智能自行車動輒幾千、幾萬。現在已經有價值4.3萬的智能自行車面世了。 當然,不管多貴,肯定都有人買得起。真正有錢的人,不在乎花幾萬買個智能自行車玩。但,普通人不會,有那幾萬塊錢,早拿來買汽車了,誰還費那心思買智能自行車,還不如多掏幾百買個電動車騎。 所以,這注定是個小眾產品。適合那些對騎行要求比較高的有錢人。因為有錢有時間,也會經常玩一些越野賽、公路賽、探險什么的。你見過天天三點一線買菜的王大媽還需要什么地圖導航嗎?什么尾燈、示寬、頭燈、轉向、氛圍燈各種酷炫不實的東西也是為討好這撥人而準備的。雖然它也確實能夠讓黑夜中騎自行車的人更加安全,但也沒見過沒有這些的人會掉到溝里。對這些現代化科技過分依賴,讓自然感官能力喪失,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二、收集數據?當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賺錢。現在隨便一個智能玩意兒,都在收集各種各樣的數據,也真是夠了。這些數據也是為了打通用戶的一切關系網絡,真的產品推廣線下保養和升級,研發和推出其他周邊產品。其次是給用戶反饋一些建議。 什么脈搏,心率、血壓,都是扯淡。問題是用戶真的需要這些建議嗎?自行車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本身就是個單純的代步工具。每天各種網絡、朋友圈、微博的雞湯灌得還不夠多嗎,智能手機各種app還不夠復雜嗎,還需要自行車提供各種健康反饋嗎?你有時間去看嗎,即使看了,你會聽取建議執行嗎? 即便是真正喜歡騎行的人,也是因為喜歡和大自然近觸近距離的感覺,喜歡逃離都市、釋放激情的感覺,要的就是那份未知的探險的感覺。越是簡單純粹的東西,越是能體會到騎行的樂趣。你整那么復雜全面。什么記錄騎行數據、地圖導航、健康助手、音樂、急救功能……一切都像培養一個溫室的花朵,這跟騎行的初衷也是背道而馳。 三、入行門檻低。也只有谷歌和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會花大力氣投入在無人駕駛汽車和電動汽車上。因為這需要很多年的厚積薄發,還要狠狠砸錢,最終結果還未必能賺錢。相對來說,智能自行車進入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都要低很多,成效迅速,但是斂財度一點不低。這也是一些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公司跨行跟風的原因。 自行車發明至今,很多人用來做代步工具,就是圖個便宜方便啊。而智能自行車讓原本便民的產品變成貴族的玩物。小眾產品,必然是不會流行起來的。為小眾而生可以,就請不要打著環保的名義,“互聯網+”的噱頭,硬生生地為智能而智能。 且不說,根據現在的交通狀況,自行車道被嚴重擠占。空氣污染嚴重。騎自行車的能有多少。即使你有錢買,但也經不住被偷啊。所謂的智能防盜,說它是雞肋,已經很給面子了。道高一尺,但永遠魔高一丈。君不見,再牛逼的自行車環球旅行都會在某國終結。 如果真想“普度眾生”,讓普通自行車變智能,首先需要理解智能的含義。智能的目的是讓人生活更方便,而不是更復雜,更花錢。如果在不增加成本或增加少量成本的基礎上,研發相關的智能配件,也許這才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48: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