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瞬》體驗魯迅3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理由是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好想弄死男主啊)

    自己的本領只是幸免。

    從幸免里又選出犧牲,供給暴君的臣民的喝血的**,但誰也不明白。

    死的說阿呀,活的高興著。

    (《熱風》一九一九年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文革中,我讀到這些話的時候,如遭雷擊。

    魯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先知,他的這些話不是特意為文化大革命寫的么!(妙就妙在四人幫也要大樹百特樹魯迅,玩拉大旗當虎皮的把戲!)預見不祥。

    秋瑾、譚嗣同、魯迅……都是不祥的預見者,秋瑾和譚嗣同都年為此丟掉了腦袋,唯魯迅活到56歲而得以善終,而且他那不祥的聲音永遠留在的歷史的鐵卷之中了。

    每每想一到這一點,我就覺得非常痛快!于無聲處聽驚雷!已經成為中國人生存空間里的氣象規律了。

    僅僅七個字,給了多少清醒的絕望者以希瞬望啊!比起前輩,我是晚生;比起后輩,我是老朽。

    虛度了一個甲子,也曾多次于無聲處沒有頹唐,而毅然走到夜空下,去傾聽驚雷。

    愈是萬馬齊喑,驚雷來得愈快、愈強。

    中國的順民并不都是順得失去了五官,大部分人都懂得裝聾作啞,至少還懂得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驚雷對于歷朝歷代制造過無聲中國的皇帝們,既是驚雷,又是迅雷。

    迅雷不及掩耳!關于愚民來源,歷來都有不同的見解。

    魯迅先生非常明確地斷言:愚民的生,是愚民政策的結果,秦始皇已經死了二千年,看看歷史,是沒有再用這種政策的了,然而,那效果的遺留,卻久遠得多么駭人呵!幸而魯迅先生沒有活到1966年,否則,他會駭然地看到舉國上下通力合作,大張旗鼓地再次啟用這種政策,長達十年,既非效果的遺留,又非看看歷史,而是眼睜睜地身受。(逆天仙尊)

    魯迅先生一生致力于以文學來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

    以作家而論,其影響之大,空前絕后。

    可是,與秦始皇愚民政策的結果相比,就微乎其微了。

    三體縱觀歷史,何止是老調子沒有唱完。

    故事不是也永遠在重演么?我在魯鎮種田的時候,古軒亭口還依稀當年秋瑾遇難時的樣子。

    每每從那里經過,都不自驗禁地駐足凝視良久。

    我想象著,背上插著高標,五花大綁的秋瑾,所面對的人群,即秋瑾為之獻身的鄉親們和魯同胞們,是些什么人呢?全都是一些理解她的奮斗目標,并敬佩她高尚人格的人么?或者退而次之,是些并迅不理解,但具有同心,敢怒而不敢言的人么?不!他們大都是阿q的生前友好,也許還有孔乙己,當然,去討人血饅頭的老拴一定在。

    還有康大叔、紅眼睛阿義、駝背五少爺等等。

    總之,絕非革命口號里的群眾,更不是今天的電影導演安排的群眾演員,而是清末暴政下的臣民。

    秋瑾之死,魯迅先生有過許多悲哀和憤懣的感嘆,以至把他的思考引向普遍的國民心靈的縱深。

    秋瑾是個有皇帝以來從未看見過的、不安份的女人。

    好好的賢妻良母不做,去留洋,去犯上作亂,去舞槍弄棍,拔刀佩劍。

    女強人!殺!——太輕!只有凌遲碎刮才能表達順民對皇上的忠心!即使要造反、要革命,也輪不到女人呀!我記得,當年在魯鎮,我和一些農民撐船從橋下過的時候,如果橋上站著女人,我們的同伙就會驚天動地地大聲吼叫:女人!女人走開!何況是在歷史大潮中搶風頭,哪輪得到女人!阿q的生前友好們準會為劊子手喝彩、鼓掌。(重生之嫡女不乖)

    不管秋風秋雨愁煞人是不是秋瑾臨終的悲吟,我以為她站在軒亭口昂首等待刀鋒時的心緒,比秋風秋雨要凄慘萬倍。

    一個忘我的理想主義者,即使是最后一瞬,也不是為自己的命運;而是為那些高興著的活人們至為悲哀。

    每一次我背纖進城,航船總是滿載,而腳步卻是比較輕快百的。

    到了府城,同去的農民們紛紛去逛商店,當然是買的少、看的多。

    我則去軒亭口、秋瑾和魯迅故居,以及年徐文長先生(1521——1593)的青藤書屋,每每留連忘返。

    待到傍晚拉空船回程時,我的腳步反倒更加沉一重了。

    徐文長先生是明代文化領域里的一位通才大家。

    清代畫家陳老蓮為保護青藤書屋而將其置為私產。

    徐文長距魯迅先生的住處很近,我相信魯迅也曾去過。

    瞬袁宏道稱徐文長為有明一人,實在不算過分。

    而這顆璀璨星斗的有生之年都被云霧遮掩。

    太多的光芒在太多的黑暗中的痛苦,已經夠他承受的了!狂放無羈,不軌常轍而又敏感的徐文長,一生都在蹈死獄,負奇窮。

    憤而狂,以至殺妻入獄,長枷觸地。

    他最好過的日子也不過是寄人籬下,做高官顯貴的師爺,撰寫違心文字。www.rgstt.com

    個中辛酸,唯徐渭自知。

    至今在殘存的青藤書屋里,我仍然能感到一個被窒息的天才蟄居中的窘迫。

    小小一方積水,自題為天池。

    狹窄天井中,一枝徐文長自植的青藤,最終也沒能越過高墻。

    對于儒、釋、道學說,他都曾登堂入室。

    給自己找到了什么呢?只有桎梏和麻醉。

    問題是在他穿堂而過以后的清醒!啊!太可怕了!他在服刑的四年后,曾經在獄卒為他破枷時,高歌歡唱:……二木一金,昨日何重?今日何輕?其在今日也,栩栩然莊生之為蝴蝶。

    其在昨日也,遽遽然蝴蝶之為莊生。

    (徐文長:《前破枷賦》)可是,當他在獄外,一旦痛切地意識到:大明皇帝治下的生存空間,本來就是一座大監獄的時候!他就毫無輕松可言了。

    昔黔蒼,萬夫英,今視之,蠅所生。

    (徐文長:《六昔》)黎民百姓原來都是蛆蟲!向何處去?何處可去?比紹興人魯迅早三百六十年出生的另體一紹興人徐渭,即使在峭崖一般的四壁上撞破頭,也找不到出路,甚至想都無從想起。

    曠世奇才徐文長,只給我們留下許多詩、文、書、畫、戲曲和憤怒。

    明以后,驗在魯鎮,才思如徐文長者絕無僅有,生存狀態如徐文長者卻大有人在。

    一樣的皇天,一樣的后土,一樣的魯圣賢典籍。

    到了魯迅這一代文學家、思想家,才開始有了尋找出路的動機和勇氣。

    迅近年來,看到許多對魯迅先生的論述,認為魯迅先生由于過于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負,而未能寫出本來可能寫出的偉大巨著。

    首先,我們今天來談論這個問題是容易的,也比較輕松。

    當我們通讀了魯迅,讀懂了魯迅的時候,再談這樣的問題就不那么輕松了。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創造過偉大文明的民族。

    在世界上,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

    承受過任何民族都沒承受過的苦難。

    有才有識之士,璨若繁星。

    但,正如我在卷首詩里說到的:我們是多么的幸運,/中國有了一個魯迅。

    /我們又是多么的不幸,/中國只有一個魯迅。

    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文人傳統的理想追求,以往文人們幾乎全都是想通過仕途去影響皇帝。

    就像杜甫所幻想的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是一個古老的悲劇。

    而魯迅卻認為應當通過文學去影響億萬人們的心靈,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

    當然,這也是一個悲劇。

    在文盲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有多少人能讀魯迅?有多少人讀過魯迅?有多少人讀懂了魯迅?又有多少人讀懂了魯迅卻裝著讀不懂魯迅呢?讀懂了,是有識之士;可是,無膽之識又有什么用呢?連自己的命運都決定不了的人能實現魯迅先生的期待嗎?魯迅的出現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奇跡。

    他那不祥百的聲音在當時畢竟吶喊了出來,而且永遠地留下來了!關于魯迅沒有文學巨著的論斷,有人是出于遺憾,有人年是出于狂妄。

    巨著與非巨著,不是以篇幅的大小來界定的。

    屈原的《離騷》篇幅不大,我們能夠說它不是先秦一文學的扛鼎之作嗎?迄今為止,哪一篇小說的影響在中國超過了《阿q正傳》呢?我們不能妄自菲薄!無須諱言,魯迅先生從來都在為自己愛著、恨著的中國人寫瞬作,忙于戰斗而不能全力創作和精雕細刻,更沒有想到走向世界。

    一個把自己的民族的危機和病癥認識得如此深透的戰斗者,能靜靜地坐在血泊中描花繡朵嗎?魯迅給我們留下了那么豐富的精神遺產和啟示!我們讓他的在天之靈如愿以償了嗎?即使是以所謂純文學的角度而言,今天,許許多多已經拋棄了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們,在魯迅先生鋪好的臺階上跨出了一步嗎?美學的要求和精神的要求是能夠分開的嗎?偉大的作品的出現,原因種種。

    例如:前蘇聯斯大林時代居然還能容得下一部《靜靜的頓河》!難道不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嗎?可我們竟然連這樣一個偶然也沒有。

    精神的死亡源于窒息。

    我永遠不能承認:偉家的出現僅僅是文學家個人文學活動的結果,這是一個歷史現象。

    正如不能認為一棵參天大樹的形成,是一個與天地無關的孤立現象一樣。

    文學的悲劇,首先是一個精神的悲劇。

    歷來文化的苦難總是伴隨著民族的苦難,沒有繁花似錦,哪來的碩果累累!半個世紀以來,認真討論魯迅的文章并不多,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我們忽略了魯迅,被忽略的又往往是魯迅最鮮明的精神素質。

    由于在時間流程中的諸多干擾和局限,對魯迅的認識有很大的片面性。

    最值得慶幸的是:魯迅已是歷史的存在,任何權威都沒法在我們民族寶藏中焚毀魯迅的作品了!任何權威都沒體法在我們民族的心靈里,抹去他的影響了!魯迅就是魯迅!所有強加給他的一切都是實用主義的粘貼,一揭就驗掉。

    他是一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孩子,他是一個從魯鎮走向苦難中國的一個青年,他是一個不愿魯有片刻歇息而又過早長眠于地下的、力不從心的老人。

    他熱,他冷峻,他溫和,他嚴厲,他公正,他偏激,迅他隨和,他也固執……我沒有能力臧否歷史,也沒有能力褒貶魯迅。

    我只能以自己的身心去體驗魯迅!

網載 2015-09-08 22:43:13

[新一篇] 《百年一瞬》我所見到的胡耀邦1

[舊一篇] 《百年一瞬》體驗魯迅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