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小浹江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小浹江源于鄞州莫枝東錢湖與天童太白山麓,流經五鄉碶,達渡頭董即入北侖界,其主河道主要在小港境內,最終流經小港開發區浹水大閘后出口歸海。小浹江集水面積達53.2平方公里,主流長28.4公里,寬約30至50米。小浹江不僅是條水利航運之江河,更是一條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河港。

  宋朝前的小浹江上無碶閘,海上咸潮可直達鄞州之五鄉,此江曾是古鄮縣海運航道,據明《寧波府簡要志》載:“小浹江,昔海舶由此入鄮山。”當時,江上檣帆云集,寶幢和五鄉碶邊上的同岙可見商賈互市的熱鬧場景。正如《輿地志》所云:“邑中以其海中物產,于山下貿易。”

  小浹江流經至東岡碶一帶風景尤佳,江依青山,屋傍水邊。清著名文學家、畫家姚燮先生曾于此筑室讀書著述,周圍廣植梅樹,名其書齋為大梅山館。慈溪文人童遜組(為光緒間諸生)在姚燮一幅早期《梅竹雙清圖》題長款記述其事。

  “浹水泱泱,蔚斗煌煌”。小浹江出海口前的小港鎮,現已成為繁華熱土。蔚斗小學舊址位于小港鎮直街45號,面臨小浹江,背負戚家山,現已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設蔚斗小學校史陳列室。蔚斗小學由唐愛陸先生創辦。1927年,他聯絡李善祥等地方人士籌措資金,創辦蔚斗小學。蔚斗小學在辦學中積極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學校創辦以來,培養了許多人才,如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核成功爆炸作出貢獻的核物理專家樂嘉禾、作家於梨華等等。

  小浹江上多碶閘古橋。對于“碶”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字典》注釋得十分簡單:“大碶頭,地名,在浙江。”這是字典中對“碶”字的全部解釋。大碶頭,即現今北侖之大碶鎮,因舊筑有大碶而得名。碶是指設置于靠海邊的河道上由閘板及壩橋組成,以利泄洪與蓄水之水利設施。而那些橫跨于小浹江上的古碶今閘不僅留住了靜靜的一江水,而且使兩岸的人們得避水患之害,得享水利之惠。

  小浹江的水利建設始于宋元時期,最初于五鄉回江設東西二碶以泄鄞東之水,后因海涂淤積而將碶閘外移,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東岡碶。時縣令宋繼祖于東岡山麓截小浹江筑碶堰,堰設五孔,碶以上乃為河,其下則為江,排澇蓄水灌溉農田達一萬多畝,且能防倭寇直入掠奪。至萬歷三十一年(1603),重筑新碶長28米,寬2.8米,共13孔,每孔控距約2.1米。以條石為梁,成排方石柱為墩,內鑿雙軌凹槽,用于插兩道木質碶板,以放便舟行與泄洪,南邊七孔則另加一道石質碶板固定。清康熙九年(1670),縣令王元士將又將碶板分成三塊,通過自由調節以控制水位。清朝謝兆昌《丁家山凈嚴寺永禁碑記》云:“版(板)分上中下,自下而上,以鎮海為首。蓋啟下版,湖水乃盡瀉,支渠畢達,田成膏腴,則放水之法備也。夫天下事安坐而享其逸,遂若川澤自然之利,振古如茲。”

  東岡碶以下有燕山碶、義成碶。燕山碶,又稱堰山碶,位于小港鎮長山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次年三月竣工。義成碶,位于小港鎮黃瓦跟村北,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至道光九年(1840)乃成,歷時達25年。該碶跨小浹江,全長32米,15孔,孔距約1.9米,以蛟山巖岸為基,以石柱并列為墩,上下游兩岸砌石引堤。舊時,碶橋柱上曾鐫聯云:“三邑通其水,五鄉碶、東岡碶、堰山碶,至此獨障狂瀾;萬灶樂為民,靈巖鄉、泰邱鄉、清泉鄉,惜不共沾美利。”此二碶建筑為以上鄉賢造福于民之義舉,自發起至工成,皆出于“義”字,現今這些古碶經加寬加固后已成為交通橋梁。

  清朝胡儋有《小浹雄潮》詩云:“潮音時入耳,帶水亦盈盈。夜月聲初寂,晨光勢早迎。巫山穿滟滪,海滄接蓬瀛。不羨匡廬頂,蓮花漏幾更。”而今的小浹雄潮已被建于1967年的浹水大閘擋于門外。此閘位于小港開發區海邊的笠山腳下,由人工鑿笠山為峽而建,閘壩高兩層,共有10孔,碶板由電動控制開啟與關閉。從山上俯視,兩崖筆立,險峻異常。一壩跨兩山,一勞而永逸。從此,小浹江全線變成內河,兩岸百姓得享無窮之利益。

  滄海變桑田,經歷了諸多的海陸變遷,現今小浹江上這些古碶遺跡猶存,它不僅是歷史與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記得小浹江邊的蛟山上有一石門坊,兩邊鐫有此聯:“幸此地山水無恙,比當年風景如何。”而到過此地一游的人恐怕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今勝昔矣。


史 波 2012-08-14 22:33:59

[新一篇] 滄桑瑞巖寺

[舊一篇] 話說柴樓謝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