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垂柳 多情最是泉城柳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泉城垂柳

  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的泉城濟南,實在夠幸運的。泉水已讓它名滿天下,垂柳更使它錦上添花。名泉垂柳,珠聯璧合,讓它在大千世界占盡風情。難怪人們說“濟南瀟灑似江南”呢。
  其實,濟南人愛柳,并不亞于愛泉,因而柳在濟南有著特殊的地位。由于濟南泉水多,“水皮子淺”,很適合垂柳生長,而垂柳又有著高雅的氣質和獨特的風姿,所以自古以來,濟南的土地上便廣植垂柳。垂柳得地利之先、人和之便,生長得也特別旺、特別美。
  在濟南,垂柳的分布非常廣泛。泉邊湖畔,河岸溪旁,大街小巷,居民庭院,到處都可以看見婀娜多姿的垂柳。它們長絲垂地,綠云團團,或蜿蜒成行,或簇擁成片,讓濟南到處撒滿綠意,充滿生機。尤其岸柳如煙的大明湖上,柳絲飄展,碧波瀲滟,一湖煙水,十里長屏,更是無處不美,無處不好,無處不銷魂……
  濟南的垂柳是美麗的,也是多情的。它仿佛善解人意,懂得人心。當人們正企盼春天到來時,它便悄悄地當起了“送春使者”。就在大地寒意未盡,冰雪尚未全消,萬木還鎖在嫩夢中的時候,一夜春風吹來,冬眠的垂柳便一骨碌醒來,原本枯瘦的柳絲立即冒出密密麻麻鵝黃色的柳芽。轉瞬間,嫩芽綻出翠葉,柳絲穿成珠簾,千樹萬樹枝葉紛披,匯成一片淡翠的輕云……于是,孩子們折來柳枝,擰成柳哨,一邊吹著悠揚的春聲,一邊跑著、跳著、高喊著:“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大人們則采下柳葉,做成佳肴,爭相嘗春、“吃春”,把那融融春意沁入肌膚,留在渴盼的心中……
  送走春天,迎來盛夏,垂柳越發風流倜儻。它的樹干更加挺拔,樹枝更加堅韌,柳絲也更加豐滿綿長。它用濃綠的生命底色,生動了濟南的整個夏秋。此時你看吧,垂柳歡快在田園,便舞起層層綠浪,引來鶯歌燕舞,帶出更多綠肥紅瘦;垂柳綿延在湖畔,便牽出艷荷映日,蓮葉田田,熏染得湖水更綠更藍;垂柳搖曳在泉邊,則映襯著雪浪噴涌,錦鱗片片,繪制出幅幅泉柳相依、綠浪相抱的風景大畫,誰人看了能不驚嘆!
  在群芳搖落、萬木蕭瑟的冬天,垂柳雖然脫下綠裝,但是風采依舊。它那堅挺的樹干,抵御著凜冽寒風,承載著雨雪冰霜,更顯得英勇堅強;它那疏朗的秀枝,任意向空中揮灑幾筆,便把藍天白云、亭臺樓閣攝入云霧潤蒸、平明如鏡的泉中,營造出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哪里有垂柳,哪里就有風景,哪里就美不勝收!
  垂柳的美麗多姿,讓人艷羨,更令文人墨客著迷。他們滿懷清興,寫出不少詠柳的詩文。曾任齊州知州的宋代文學家曾鞏有“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爭帶露花開”的佳句,寫的是大明湖中環波亭邊的柳色,美得恰如其分;明代詩人晏璧也在詩中寫道:“杏花開遍柳垂絲,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條留系馬,綠陰深處聽黃鸝。”他寫的是”柳泉”邊的柳色,美得呼之欲出;而清代詩人劉伍寬筆下的“明湖柳色”就更為新鮮別致,亮麗動人:“鵲橋兩岸近清明,點逗春光翠葉生。古寺樓臺時隱見,畫船簫鼓半陰晴。平鋪鴨綠和煙重,淡染鵝黃著雨輕。莫向人間綰離別,一枝留取待新鶯。”詩人們都用柳色象征美好,也把柳色當成向人炫耀的資本。有一次,一位外地朋友寫信給濟南詩人王蘋,詢問濟南有什么好看的風景。王蘋便寫詩答道:“湖干煙亂柳毿毿,是處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漲暖,可憐只說似江南。”他自豪地告訴朋友:大明湖邊到處柳絲披拂,如煙似霧;桃花帶雨,濃艷欲滴。諸泉歡快地噴涌著,泉水穿街過巷,縱橫交錯……這樣美好的景色,比杏花春雨的江南還要美呢!王蘋給朋友畫的這幅濟南風景大畫,為首的就是明湖柳色!

  然而對更多濟南人來說,對于垂柳的深情,多貫穿于日常生活中,融于民俗風情里。垂柳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濟南人熱愛垂柳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與柳為伴,傍柳而居。“山色四圍明月里,人家半住柳陰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就是濟南民居的真實寫照。至于那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居室也多有垂柳掩映。老家濟南的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在詞中寫道:“垂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清代詩人田雯則進一步解釋說:“跳波濺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這都足以證明,李清照的故居在“垂柳深處”。曾鞏在濟南任知州時,居住在府邸內(現珍珠泉大院)。他也在詩中說:“枕前聽盡小梅花,起見中庭月未斜。微破宿云猶度雁,欲深煙柳已藏鴉”。他明白地告訴人們,他住的地方綠柳成陰,樹上鴉鵲成群。他為此而感到自豪,也讓無數人歆羨不已!
  說到對垂柳的熱愛,我們自然會想到大畫家豐子愷先生。他在《楊柳》中說:“楊柳的主要美點,是其下垂……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然而別的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豐先生如此褒柳而貶低其他花木,未免有失公允。因為向上長的花木,同樣不曾忘記根本,“樹大根深”、“葉落歸根”嘛!我倒覺得,楊柳的低垂,體現的是一種低姿態的處世哲學和謙虛謹慎的美德。樹也好,人也罷,有了這種姿態,就能在狂風暴雨中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具備了這種美德,就能在成績面前不驕傲,有功于人不居功,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或許是濟南人熱愛垂柳的又一原因吧。  (作者:戴永夏  題目原名:多情最是泉城柳)http://hi.baidu.com/456123abcabc

 


戴永夏 2013-04-23 16:29:03

[新一篇] 只有自己知道,從生以來的習性!

[舊一篇] ​馮唐:大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