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史記: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1)

  多少年之后,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一定還記得當年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信授給自己的情景。那時的李廣還年輕,不知道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事件。
  還是從李廣的家世說起吧。
  毫無疑義,李廣是名門之后。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荊軻,知道荊軻就應該知道燕太子丹,李廣的高祖就是俘獲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將李信。只是到了李廣這一代,他們李家已經成為徹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廣生活在偉大的時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并有幸成為漢武帝的臣民。不僅如此,漢朝的這三代領導人都對李廣的名字耳熟能詳,并不時給予高度評價。
  在李廣還是青澀的毛頭小伙子之時,他沖鋒陷陣,手搏猛虎一類的英勇事跡已經廣為流傳,以至于漢文帝曾用惋惜的語氣說道:“可惜啊!李廣你生不逢時,若你能出生于高祖時代,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一語成讖!他已經為李廣蓋棺論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李廣不知。
  漢景帝時期,七王作亂,吳楚叛軍西進之時,梁國首當其沖。此時的李廣作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馳騁梁國,協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幾場勝仗,并且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廣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奪了敵方的主將之旗。無敵的李廣自然贏得了滿堂喝彩。雖然他僅僅是個都尉,李廣還是被前敵總指揮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將軍之印。這是破格的獎勵,不知深淺的李廣只顧著高興,哪知這次私下的破格獎勵將給自己以后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朝廷內部的事情李廣當然無緣知曉,他所知道的是,就因為梁王的這次獎勵,朝廷取消了對他的任何封賞。
  之后,李廣就成了邊將,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地都留下了他嘚嘚的馬蹄聲,只是一直在太守職位上徘徊,從來沒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梁王私下授受,豈能怪得別人?
  在這期間,李廣曾創造了一個經典戰例: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里,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廣于是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后,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于是匈奴騎兵終于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后接應。
  多年之后,漢武帝即位。此時的李廣已是舉國公認的名將之花。新皇帝,新氣象,李廣終于從地方來到了中央,被漢武帝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只是多年的邊地生涯之后,李廣已告別了中年。
  李廣有個參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誰都知道,李蔡才干遠在李廣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漢景帝時,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漢武帝時,李蔡更是一帆風順地升至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廣豈能不憂心如焚,總要有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啊!在親愛的漢朝,哪還會有比封侯封地更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呢?要知道,奮斗了半生,李廣還只是個年俸千石的廳局級干部啊。
  漢武帝一改文景之時的韜光養晦政策,時時表現出有所作為的政治姿態,使李廣再次看到希望之光。
  李廣躍躍欲試,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廣才正式由衛尉升任將軍,帶兵出雁門關進攻匈奴。這次遲來的機會卻讓李廣蒙受了恥辱。
  匈奴兵多勢眾,生擒了李廣。受俘的李廣被放在繩編的網兜里,被匈奴士兵的兩匹馬馱著走,好不狼狽!
  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于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最終逃脫,灰頭土臉地回到長安,被判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在偉大的時代,李廣只能在閑居中打發光陰。
  多年之后,匈奴再犯入遼西太守,李廣再次進入漢武帝的視野,被任為右北平太守。多年的威名,讓匈奴望而卻步。不久,李廣又被任為后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征伐匈奴,可惜這次李廣依然是無功而返。
  李廣自己知道,他太需要一個證明了。他自己常常自言自語: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么原因呢?
  兩年之后,命運之神再次敲門。
  漢朝將軍的后起之秀,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高調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準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2)

  出邊塞以后,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并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愿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愿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并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后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后。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后,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于是李廣拔刀自刎,一地鮮血如同梅花飄落。
  【個性點評】
  他們曾用詩句這樣緬懷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也有人將衛青和李廣放在一起來對比:“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些詩句不提也罷。
  司馬遷也曾意味深長地引用《論語》里的話語贊揚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說過之后,他依然意猶未盡,又深情地說:“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說完這句話,他依然感到意猶未盡,于是再次旁征博引地說:“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馬遷這樣一贊三嘆地表達敬意的漢朝人物實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來,李廣一生的悲劇都源于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亂”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驚弓之鳥的漢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諸侯。因此,皇帝對于任何僭越行為都有一種從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廣無意之中踩到了高壓線。從此,李廣在漢景帝心里就被打入了另冊。皇帝手里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卻沒有理由將這些賞賜給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誤從來就沒有改正的機會。因此,終漢景帝一朝,李廣一直在第一線疲于奔命,卻從來不見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時光不會因李廣“無功”而停留。
  當一個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萬夫,任你被各界譽為“飛將軍”,任你的白羽“沒入石棱中”……全都沒什么用途。


郭燦金 2013-08-23 11:08:35

[新一篇] 趣讀史記:黥布:我受刑,我成功,我滅亡

[舊一篇] 趣讀史記:李牧:讓我打仗?我就“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