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1)
  20世紀30年代的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1937年底,日軍占領南京前夕,黃埔軍校西遷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敗退大陸,校址再沒有離川,歷時長達12年。除短訓班外,有兩期學生畢業于四川銅梁,10期學生畢業于成都。一般說來,在四川銅梁招收入伍升學的學生,統一劃歸黃埔軍校成都時期。這一時期,是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生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生的最后一個時期。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成都設立軍校,最早是在1935年,稱謂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成立于10月1日。由黃埔軍校南京本校原教育處長李明灝為分校主任,彭武揚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開學,1938年1月改稱黃埔軍校第3分校。
  1937年底,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大撤退,黃埔軍校南京校本部也緊急撤離西遷。 11月初,黃埔軍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于廬山舉行升學典禮后,稱為第13期學生第1總隊。會同錄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兩期入伍生,經過幾個月的行軍,途經江西、湖南、湖北,進入四川,到達銅梁安居鎮,行程計有2000余公里。軍校在銅梁整訓將近1年,在校學生編為第13期第1總隊、第14期第1、第2總隊和第15期第1總隊。在銅梁,1938年9月第13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1月第14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939年9月第14期第2總隊學生畢業。由于此時處于戰爭時期,在校教育很難正規化,特別是學生員額萎縮,軍校撤銷了學生總隊。國民黨政府遷移重慶后,軍校曾有選校址在重慶的動議,但最終因為此時的重慶人滿為患,軍政機關太多,軍校這么多師生,實在難以找到一塊安身辦學的地皮,只能另外選擇地方。
  1939年初,軍校由銅梁遷至成都市區,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設第3分校于江西瑞金)。成都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軍事教育趨于完善。校址的調整:將原成都分校北校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生總隊則分駐西校場、南校場、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校務委員作了調整:除原有人選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潛、白崇禧、鄧錫侯、龍云、余漢謀、陳誠、張治中等8人。
  軍校自遷成都后,先后進行了一些比較大的行政機構調整和人事調整。將原撤銷的學生總隊分別又在第16、第17、第18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長陳繼承調走,由陸軍大學教育長萬耀煌繼任。1944年春,軍校曾代訓兩期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學生。1945年秋,又撤銷總隊制,軍校為方便管理,按照各總隊地址分為4個督練區,各設督練官1人,負責轉達校部命令及教學事宜。不久,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
  民黨軍隊裁員。各分校相繼合并裁減,所有在校學生依肄業時間分別結束
  或轉入各兵科學校,并選送一些優秀者進成都本校,前后達3000余人。
  1946年元旦,軍校由南京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為“陸軍軍官
  學校”,確定培養對象是國民黨基層干部。2月,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
  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長萬耀
  煌調往湖北,由關麟徵繼任教育長,關是黃埔一期生,在東征中負傷后仍
  成都北校場黃埔樓(1994年早春攝影)
  英勇奮戰,共產黨人主辦的《中國軍人》雜志曾為此事賦詩稱贊過,關因此傷而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軍校校長一直由蔣介石兼任,此后,由關麟徵繼任校長,并恢復總隊制。1949年9月7日,關麟徵調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20日,黃埔一期生張耀明繼任校長。
  軍校在成都時期,培訓學生計有第14至第23期,共10期。各期簡況如下:
  第14期:本期學生于1937年秋、冬分別入校,分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畢業于四川銅梁,計有669人。第2總隊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畢業于四川銅梁,計有1510人。第1、第2總隊學生累計有畢業生2179人。他們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沒有在南京學習,大多數時間是在戰火中的西遷征途和四川銅梁度過的。這批學子就學于歷史巨變關頭,其經歷與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歷練使他們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顯大于前后數期校友。本期學生除畢業于銅梁的兩個總隊外,第3總隊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學生。合并后,由本校實訓,1939年1月畢業,計有1520人。本期學生共計有3699人畢業。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2)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0年7月21日畢業,計有1559人。此期間,軍校代訓空軍學生272人,歸入本期畢業。本期畢業生共計1831人。
  第16期:本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38年8月入校,駐成都南較場,于1940年12月畢業,計有1597人。另代訓空軍學生97人,編為第16期步兵第7隊。第1總隊畢業生計有1694人。第2總隊學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訓于銅梁,為期10個月,于1939年10月畢業,計1629人。第3總隊駐北較場,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畢業,計有1165人。本期共計有畢業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學生分為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40年4月15日開學,駐成都西較場,計有1527人,畢業于1942年4月底。第2總隊于1940年5月6日開學,駐銅梁,計1374人,畢業于1941年11月20日。第3總隊于1940年7月13日開學,駐成都北較場,畢業于1942年2月15日,計有畢業生1030人。本期畢業生共計有3931人。
  成都北較場武担山(1989年夏攝影)
  第18期:本期學生分為兩個總隊。第1總隊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駐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宮。1942年,步、工兵大隊遷北較場,特科大隊遷西較場。畢業于1943年2月,計有1215人。第2總隊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駐南較場,畢業于1943年10月8日,計有1237人。本期畢業生共計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區招生,并派人去日偽敵占區招收優秀青年,學生陸續于1942年春來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總隊于草堂寺,12月25日開始入伍訓練。1943年3月分科,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特別班、輜重兵、通信兵7個科。復有本期第1總隊的產生,仍駐草堂寺,只有步科總隊后又因適應需要編為炮兵兩個隊,計有9個隊,有學生共998人。第2總隊為特科總隊,計有騎兵1個隊,炮兵3個隊,工兵兩個隊,輜重、通信各1個隊,有學生共902人,駐西校場,于同年12月升學。到1945年春反攻日軍前夕,因前線急需干部,本期學生均提前于4月初將全部課程考試完畢,10月4日舉行畢業典禮,全學期前后在校受訓時間兩年零4個月。本期共計有畢業生1900人。
  第20期:本期學生于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較場入伍,編為10個隊。8月30日分科,分駐西較場、南較場。合編為步兵第1大隊,轄3個中隊。1946年春,廣西南寧第6分校學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編入本期為步兵第4中隊。炮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通信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其余騎兵、輜重兵各1個獨立中隊。本期分為步兵、騎兵、炮兵、通信兵、輜重兵、工兵6個科,畢業于1946年12月25日,共計有畢業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學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陸續入伍,計編步兵11個大隊,轄38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原所轄17個中隊。騎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1個中隊。炮兵2個大隊,轄5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兩個中隊。工兵兩個大隊,轄5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3個中隊。輜重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1個中隊。通信兵2個大隊,轄4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2個中隊。戰車獨立1個中隊。本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戰車兵7個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隊入校時間較早,所轄6個中隊,計有學生550人,于1947年8月28日畢業。其余各大隊因為成立較晚,延長1學期,分別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畢業,計5488人(其中戰車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畢業2219人)。本期共計有畢業生6038人。
  臺海兩岸黃埔同學等在成都北較場中正堂前留影(1984年夏)
  第22期:本期為抗戰勝利后招考的學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6個科,計有3個總隊。第1總隊,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雙流縣城入伍。炮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騎兵1個大隊,轄兩個中隊。通信兵1個大隊,轄兩個中隊。步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輜重兵1個獨立中隊。第1總隊于1949年2月12日畢業,計有1538人。第2總隊于1948年7月在雙流縣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滿升學,編為步兵科,分3個大隊,9個中隊,另有1個通信中隊,畢業于1949年7月,計974人。第3總隊,由預備班學生卒業升學編成,分為3個大隊,8個中隊和1個工兵獨立中隊,畢業于1949年7月,計865人。本期共計有畢業生3377人。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3)
  第23期:本期為軍校在大陸招訓的最后一期。第1總隊為特科,分為5個大隊14個中隊。其中炮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兩個中隊;騎兵1個大隊,轄兩個中隊;步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通信兵1個大隊,轄兩個中隊;另有1個輜重兵獨立中隊。該總隊于1948年8月入伍,計有畢業生1473人。第2總隊為步科,分為兩個大隊,轄7個中隊,于1949年10月升學,計有畢業生712人。第3總隊為步科,分為3個大隊,轄9個中隊,計有畢業生82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乘勝進軍大西南。11月下旬,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11月30日,重慶解放。同日,蔣介石退守成都,住北較場軍校校本部。這時,第23期學生還在學習期間,蔣介石為集聚力量,以圖反攻,強令第23期學生于12月4日畢業。本期共計有畢業生3005人。
  12月中上旬,北路人民解放軍由陜入川,進抵四川北部廣元。原國民黨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聯名在川西發表通電,宣布起義。蔣介石眾叛親離,再難支撐在大陸的國民黨政權,12月13日登機飛往臺灣。軍校第23期學生雖宣布畢業,但未離校,后留兩個大隊守衛成都校舍,其余所有2800余名畢業學生,加上“國立政治大學”遷到成都的學生以及軍校教職員工兵等,在蔣介石離開成都后,組成戰斗體制,由軍校第2總隊總隊長李邦藩指揮,沖出成都,計劃突圍到西昌,再作另策。當突至大邑附近時,正遇由南路入川作戰的人民解放軍主力,激戰中李邦藩等人陣亡,少數人退入川康邊境。第23期學生除臺灣籍77人,在蔣介石于12月初由重慶到成都后令空運臺灣外,其余大部臨陣宣布起義,少數外逃者也很快被搜捕。那些空運臺灣的第23期臺籍學生中,有30余人曾在1954年1月受國民黨特務機關派遣由南朝鮮潛返大陸,在做特務恐怖破壞活動時被新中國專政機關逮捕。
  至此,黃埔軍校結束了在大陸的歷史,成都時期則是其最后一頁,第23期學生為這一末頁圈上了一個重重的句號。
  葉劍英 黃埔軍校從1924年創辦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3年時間里,共招收6期學生,1萬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蔣介石公開叛變、大革命失敗后畢業的外,其余第1至第4期共4971人都是在大革命時期畢業的。這些學生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教育,特別是接受了革命理論的熏陶和戰斗的考驗,不少人成為創建和壯大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的骨干。
  據統計,出身于黃埔的國民黨軍兵團司令以上高級將領有100余人,近40人被授予上將軍銜,50余人被授予中將軍銜、担任過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以上職務。其中3人任“國防部長”:第1期的黃杰、陳大慶,第4期的高魁元。3人任參謀總長:第1期的桂永清、王叔銘,第5期的彭孟緝。4人任軍兵種司令:第1期的桂永清任海軍總司令;第1期的王叔銘任空軍總司令;第1期的關麟徵任陸軍總司令;第2期的沈發藻任裝甲兵司令。第7期的羅友倫任憲兵司令;第4期的戴笠任軍統局長;第4期的毛人鳳任保密局長;第2期的鄭介民任安全局長。還有國防大學、國防研究院、海軍軍官學校、中央警官學校、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等軍校校長均為黃埔畢業生。在反共內戰時期,最高軍事指揮官如各“剿總”司令、綏靖司令、兵團司令、軍團司令及各軍、師長,也多由黃埔師生担任。他們中的不少人,經歷了幾十年的戎馬生涯,又回到人民的懷抱,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李濟深、張治中、杜聿明、侯鏡如、鄭洞國、宋希濂、李默庵、黃維等。
  黃埔師生在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中,担任正軍職以上領導職務的有近4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元帥中有一半曾在黃埔軍校求學或任教,10名大將中的3位、57名上將中的8位出身于黃埔。他們是:
  黃埔教官:葉劍英元帥、聶榮臻元帥、陳毅元帥、陳奇涵上將、袁也烈少將。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4)
  黃埔第1期:徐向前元帥、陳賡大將、周士第上將、陳明仁上將、閻揆要中將。
  黃埔第3期:常乾坤中將、徐介藩少將。
  黃埔軍校畢業時的徐向前黃埔第4期:林彪元帥、倪志亮中將、唐天際中將、郭化若中將、白天少將、洪水少將、李逸民少將、方之中少將、曹廣化少將(肄業)。
  黃埔第5期:許光達大將、楊至成上將、宋時輪上將、張宗遜上將、張開荊少將、周文在少將、廖運周少將。
  黃埔第6期:郭天民上將、譚希林中將、王諍中將。
  黃埔第8期:朱家璧少將。
  黃埔高級班:曾澤生中將。
  武漢分校:羅瑞卿大將、陳伯鈞上將。
  黃埔軍校軍士教導隊:彭明治中將。
  以上計有中國人民解放軍37位開國將帥在黃埔軍校工作、學習過,其中學生32人。還有在新中國成立后未授銜的,如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政治部宣傳科長雷經天,以及在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大批黃埔軍校師生,如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主任教官惲代英、第1期學生左權、許繼慎、蔡升熙等。
  黃埔軍校在大陸時期,從1924年6月創辦,到1949年12月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這25年半的時間里,共開辦23期。前6期為正宗的黃埔時期,畢業生共8107人,特別是前4期招生并畢業于黃埔本校的4971名學生,被視為“黃埔”的中堅;后17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開辦,畢業生4萬余人。黃埔軍校本校(總校)在大陸時期的正式畢業生共計有52438人。
  由于處在戰爭環境和蔣介石與地方軍閥爭權奪利等一些人為因素,黃埔軍校的組織機構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龐雜,枝蔓紛亂,盤根錯節,頭緒甚多。為使讀者對黃埔軍校在大陸各個歷史時期的概貌有一個全程了解,本書特用簡潔明了的表格形式,開列第1至第23期簡況如下:
  期數〖〗本校
  駐地〖〗入校
  時間〖〗升學
  時間〖〗畢業
  時間〖〗畢業
  人數〖〗重 大 事 件一〖〗廣州黃埔〖〗1924.5.5.〖〗1924.6.16.〖〗1925年初〖〗635〖〗校名“陸軍軍官學校”,國共合辦,采取蘇式教育。校長蔣中正。設步兵科。二〖〗廣州黃埔〖〗1924.8.〖〗1924.8.〖〗1925.9.〖〗449〖〗增設炮兵、工兵、輜重等科。教育長:鄧演達。三〖〗廣州黃埔〖〗1924年冬〖〗1924年冬〖〗1926.1.〖〗1225〖〗曾改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教育長:胡謙續表
  期數〖〗本校
  駐地〖〗入校
  時間〖〗升學
  時間〖〗畢業
  時間〖〗畢業
  人數〖〗重 大 事 件四〖〗廣州黃埔〖〗1925.7.〖〗1926.3.〖〗1926.10.〖〗2656〖〗1926年2月1日改校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增設政治、經濟等科。五〖〗廣州黃埔〖〗1926.1.〖〗1926.11.〖〗1927.8.〖〗2418〖〗由第4期未升學生編成。第1、第2、第6隊學生計1480人在南京參加畢業典禮,第3、第4、第5隊學生時在武漢執行警戒任務中,也宣布畢業。蔣介石清洗、屠殺共產黨人,軍校變質。六
  〖〗廣州黃埔
  南京〖〗1926.7.
  1928.3.〖〗1926.12.
  1928.4.13. 〖〗1929.2.
  1929.5.〖〗718
  3534〖〗原招生4400余名,因政變中途多退學。1928年5月改校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
  由杭州軍訓班合并而成。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七
  〖〗廣州黃埔
  南京〖〗1928年初
  1928年初〖〗1928年冬
  1928年冬〖〗1929.9.
  1929.12.〖〗666
  852〖〗為收容報考者而設。1929年9月改校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南京本校亦收容黃埔本校生及由杭州軍訓班等合并而編成。采取委員制。八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5)
  〖〗南京
  〖〗1930.5.
  〖〗1931.5.
  〖〗1933.5.
  1933.11.〖〗505
  1240〖〗改學制為3年,采取德國式教育。教育長:張治中九〖〗南京〖〗1931.3.〖〗1932.5.〖〗1934.5.〖〗654〖〗多在豫魯晉陜遼等省招生。1933年6月恢復校長制。十
  〖〗南京
  〖〗1933.9.
  〖〗1934.9.
  〖〗1936.6.
  1937.1.〖〗940
  621〖〗系入伍生團正取生。
  系入伍生團備取生。十一〖〗南京〖〗1934.9.〖〗1936.1.〖〗1937.8.
  1937.10.〖〗605
  664〖〗系入伍生團正取生。1937年春,教育長張治中辭職。
  系入伍生團備取生。1937年5月陳繼承繼任教育長。續表
  期數〖〗本校
  駐地〖〗入校
  時間〖〗升學
  時間〖〗畢業
  時間〖〗畢業
  人數〖〗重 大 事 件十二〖〗南京〖〗1935.9.28.〖〗1937.1.28.〖〗1938.1.20.〖〗740〖〗日軍占領南京,軍校西遷。本期畢業于武昌。十三〖〗南京〖〗1936.9.1.〖〗1937.11.1.〖〗1938.9.16.〖〗1412〖〗于廬山舉行升學典禮,軍校由湘入川。本期畢業于四川銅梁。十四〖〗四川銅梁〖〗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8.1.
  1939.9.
  1939.1.〖〗669
  1510
  1520〖〗系第1總隊。畢業于銅梁安居鎮,與成都分校合并。
  系第2總隊。畢業于銅梁。
  系第3總隊。是成都分校學生,畢業于成都。十五〖〗成都〖〗1938.1.〖〗1938.1.〖〗1940.7.21.〖〗1831〖〗招考于武昌,畢業于成都。內有代訓空軍生272人。十六〖〗成都
  銅梁
  成都〖〗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40.12.
  1939.10.
  1940.4.〖〗1694
  1629
  1165〖〗系第1總隊。內有代訓空軍生97人。駐成都南較場。
  系第2總隊。駐銅梁。
  系第3總隊。駐成都北較場。十七〖〗成都
  銅梁
  成都〖〗1940.4.15.
  1940.5.6.
  1940.7.13.〖〗1940.4.
  1940.5.
  1940.7.〖〗1942.4.
  1941.11.20
  1942.2.15.〖〗1527
  1374
  1030〖〗系第1總隊。駐成都西較場。
  系第2總隊。駐銅梁。
  系第3總隊。駐成都北較場。十八〖〗成都〖〗1941.4.1.
  1941.11.25〖〗1941.4.
  1941.11.〖〗1943.2.
  1943.10.8.〖〗1215
  1237〖〗系第1總隊。駐成都草堂寺、青羊宮等地。
  系第2總隊。1943年5月教育長陳繼承外調,萬耀煌繼任。駐南較場。十九〖〗成都〖〗1942.12.25〖〗1943.12.〖〗1945.4.14.〖〗1900〖〗本期學生多招收于被日軍占領區。續表
  期數〖〗本校
  駐地〖〗入校
  時間〖〗升學
  時間〖〗畢業
  時間〖〗畢業
  人數〖〗重 大 事 件二十〖〗成都〖〗1944.3.20.〖〗1944.8.20.〖〗1946.12.25〖〗1116〖〗并入昆明第5分校。1945年秋,撤總隊制。1946年元旦改校名“陸軍軍官學校”。二十一〖〗成都〖〗1944.5.
  后陸續入校〖〗1944.5.
  后陸續升學〖〗1947.8.28.
  1948.6.16.〖〗550
  5488〖〗系步兵第1、第2大隊。
  1946年4月,教育長萬耀煌外調,軍校第1期畢業生關麟徵繼任。本期內多含西安督訓處生。二十二〖〗成都〖〗1947.7.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6)
  1948.7.〖〗1947.12.
  1948.12.〖〗1949.3.
  1949.7.〖〗1538
  1839〖〗系第1總隊。恢復總隊制。1947年冬,蔣中正免兼校長,關麟徵繼任。
  系第2、第3總隊。其中第3總隊865人。二十三〖〗成都〖〗1948年8月后陸續入校〖〗1949年10月倉促升學〖〗1949年12月4日倉促畢業 〖〗1473
  712
  820〖〗系第1總隊。1949年9月7日關麟徵調任陸軍總司令。
  系第2總隊。1949年9月20日軍校第1期畢業生張耀明任校長。
  系第3總隊。
  本期為在大陸最后一期,12月中旬結束于四川大邑縣一帶地區。本期學生大部起義。
  洛陽分校漢中辦公地——古漢臺望江樓黃埔軍校在各地還開辦有10多處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陽分校、南寧分校、長沙分校、廣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當山分校等。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綱實施教學,共約有12.5萬余名畢業生。加上黃埔總校的52400多名畢業生,黃埔軍校在大陸時期共約有畢業生18萬余人。有資料統計,黃埔軍校畢業生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兩萬余人。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自從黃埔軍校創辦后不久,關于“黃埔軍校”一詞,就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的爭論,再加上國共兩黨的政治爭端,軍校遷往臺灣后的冠名問題,更使這一概念模糊不清,難以確定。一般說來,從狹義的地域概念上來講,1924年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創辦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及1926年改組的“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黃埔,故俗稱為“黃埔軍校”。在黃埔島上,軍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學生。北伐戰爭開始后招收的第5期學生,隨營訓練,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學生并不在黃埔島本校學習和生活,因此,有人認為狹義上的“黃埔軍校”不應包括這一期及此后的學生。“黃埔軍校學生”的內涵,僅限于在廣州黃埔招收并在此地學成畢業的學生。從軍校沿革體制上的廣義概念來講,則要寬泛得多。該校于1928年3月遷往南京,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招收第6期學生,廣東黃埔軍校雖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軍校。1937年軍校又遷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遷臺灣。這一階段,人們又通常把這所軍校簡稱為“中央軍校”或“軍校”。由于該校一直延續自1924年始于廣州黃埔招生時的期數,如到1949年大陸解放時畢業的學生為第23期,所以,人們把不同時期設在廣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臺灣的這所一脈相承的“軍校”,統稱為黃埔軍校。本書采用的即是這種廣義上的“黃埔軍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時代還有一個曾以正宗“黃埔軍校”自居,也冠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軍校,這就是漢奸汪精衛政權拼湊的偽中央軍校,是那個特殊時代產生的軍校怪胎。汪精衛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華門外工兵學校舊址,成立了一個“中央陸軍軍士教導團”。其成員多是從南京、北平等地騙來的無業游民,還有一批從各個戰場上潰敗下來的散兵游勇,人數有2000多人。這個“教導團”當然不能滿足汪精衛的胃口。不久,汪偽政權又在工兵學校舊址掛起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招牌。汪精衛依照蔣介石好為人師的樣子,也兼任了該校的校長。 學校的招牌是打出來了,而且機構很龐大,設立了校務委員會、教育長、教務處長、政訓處長、總務處長、入伍生團團長、教官等,幾乎和黃埔軍校類同。學校有了,卻沒有學生。按原設想,汪精衛要在淪陷區招收1000名高中畢業的男青年為他的開門弟子。為此,學校各部門在南京、北平等地紛紛設立招生處,各顯神通,然而報考的人還是寥寥無幾。眼看報名截止日期已到,萬般無奈下,汪精衛只好讓“軍干教導團”的學兵前來應試充數。放榜之時,考生的成績低得驚人,100分為滿分,而能達50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0分算及格的變通辦法,勉強湊夠人數。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7)
  1941年9月28日,南京偽政權的“黃埔軍校”開學。汪精衛儼然以國民黨及其政府的“正牌”自居,升青天白日旗,唱黃埔軍校校歌,只是改動了幾個字,所立校訓改為汪精衛親筆書寫的“智深勇沉”。課程設置和黃埔軍校一樣,有學科、術科等,教材多是黃埔軍校的老課本,也有從日本翻譯來的“新”課本。武器器材則由日本人提供,大多為日本明治年間的產品,這些即使在國民黨軍中,也大多屬于淘汰的武器。軍校第1期畢業,第2期的招生與其說招生,不如說是“抓生”,大部分學生都是招生委員們,分赴蘇、浙、皖3省通過拉壯丁的形式抓來的。后來的第3期也是如此。第3期還沒有畢業,日本宣布投降。汪精衛的偽中央“黃埔軍校”也就壽終正寢了。
 


網載 2013-08-27 16:05:03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國民黨一黨獨辦軍校的南京時期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廟堂尚在,神已走遠”的臺灣時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