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論及其現代價值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日益深化,人本身的問題也變得突出起來。在這樣一個人似乎可以主宰一切的時代,人如何來主宰自己?在現代社會,人的發展是否正常?有沒有帶有現代特征的病癥?這是每一個既關心自己也關心整個人類的人所不能不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以為,人類如何治理自身,如何使自己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是一件現代化過程中最為困難的事情。要干好這件事情,沒有歷史的經驗,沒有古代的智慧作為借鑒和指導是不行的。中國的道家學派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有批判精神的哲學派別。他們關于人的理論,對于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道家人論的主旨及缺點
  在許多人看來,道家是一個重天道、重玄思而不重人道、不重人際事務的思想派別。其實不然。我以為,道家也像儒家、墨家、法家等諸家一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思想派別。如何使人類避免走入歧途,是道家憂思的最大問題,也是道家理論的根本宗旨。
  道家的這一思想宗旨,包含于他們關于人的理論之中。在道家關于人的理論中,人性理論是重要的一個方面。
  道家是從自然出發去研究人之為人的本質的。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本原——“道”的產物。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老子認為,道是永恒的存在物,它能夠生出一切,就像女陰能生出小孩子一樣。因此,老子把“道”又叫做“玄牝”。道始于“一”,這個“一”可以理解為道自身,也可以理解為道氣不分的混沌。一氣判陰陽,是為“二”。陰陽交感而形成的沖和之氣,是為“三”。這種陰陽交感而形成的沖和之氣即是萬物所由生的根本。老子又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三十九章》)這里所說的“一”,是“道”的同義語。在老子看來,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那個事物,就在于它獲得了道,或者說是分有了道。
  人只不過是萬物之中的一物,當然也不能超脫這一根本的規律。人也是得道而生者。人所得之道,也就是人的“德”。在老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這種天然的“德”。在所有的人之中,嬰兒所保持的德是最厚的。他曾經屢次稱道嬰兒,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赤子之德最厚,故其最合于道,最具“柔”的特點,最具生命力,因而也最可愛。
  何以赤子的天然之德最厚?老子認為,因為赤子一切都是依自然本性行事,沒有絲毫的人為做作。當嬰兒長大成人以后,受外物的引誘,受欲望的驅使,便不再依自然之德而行,而是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強力勇武行事,人為地安排自己的一切。這樣,人世間就完全被人為的東西所充塞,人類所生活的環境也成為一種人造的環境。于是,人們便離自然大道越來越遠,越來越喪失自然之德,成為一種人為化的動物了。
  依照自然之德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絕對自足而不需外求的。天生的長者,不為有余;天生的短者,也不為不足。凡是天然的東西就是最好的。莊子說,野鴨的脖子短,你不必為它續長,否則它就憂愁了;白鶴的脖脛長,你也不必為它截斷一節,否則它就悲哀了。按其本來的樣子生活,不在天然本性之外強加任何東西,不用人為的東西來傷害人的本性,完全過一種自然的生活,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是一種幸事。
  在道家看來,人類的痛苦主要來自于人為,即來自于人類的不合本性的生活。道家所謂的人為,專指那種違背自然大道的人為造作。社會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大部分都屬于人為的范圍。儒家和墨家所講的仁義,也同樣是違反自然大道的。人們追求奇巧厚利,最容易喪失純樸天真的本質;人們追求仁義,以得名為榮,就會使人的天生自由得到約束。人類的人為的因素越多,由此帶來的痛苦也就越大。人類要想避免這種痛苦,就要廢棄人為,即“絕圣棄智”、“絕巧棄利”、“絕仁棄義”、“絕學無憂”,回到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
  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人呢?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理想的人應該是順從天道、自然無為、不受社會文明污染的人。在道家學派的思想家那里,這種人也被稱之為“真人”。莊子說:“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莊子·刻意》)這也就是說,真正的人是潔白無瑕的,沒有世俗所帶來的污染,能夠因順自然而杜絕人為;真正的人是精神飽滿和自足的,因而也是外在的功名利祿所不能引誘的。在其他的篇章中,莊子還特別強調真人是解除了世俗的一切規范和觀念的約束,達到了絕對自由的人,強調真人是與大道、天地精神相一致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獲得了至上幸福和快樂的人。
  道家關于人的思想有很大的缺點,這表現在:其一,它具有反人的社會性、反社會文明的性質;其二,它反對一切人類社會的必要規則,反對人們盡其應盡的社會義務。因此,我們可以說它關于人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極的。按照道家的這種思路,人也許能夠解除人給人帶來的苦難,但必然不能解除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苦難。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和文明的進步,是不依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注定了道家的思想不可能成為任何一個社會的占主導地位的思想。
      二、道家人論的批判性特征及現代價值
  道家關于人的理論,在人際倫理的建設性方面有其所短,然而,它對于人類社會中一切非人性的東西的揭露和批判則是其所長。道家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的理論,則包含著更大的真理性,對于人類的發展前景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道家人論的現代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道家強調人的自然特質、反對用后天的人為傷害天然本性的思想,具有防止人類異化的價值。
  在當今世界,人類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人類已經達到了幾乎無所不能的程度。現代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了一個幾乎是完全“人為化”的社會生活環境:人造的水泥一類的東西把人包圍起來,隔離了人與土地之間的聯系,也隔離了人與其他動物的交往;人把自己關在高樓大廈之內,應用了空調暖氣,已不再受一年四季氣溫變化的影響;人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則和規范,不再重視自然的生存法則;人借助于大自然增強了自己的力量,又反過來把自己的力量強加給整個大自然,任意地“改造”自然,自然的意志不再被人所尊重。人在不斷地喪失自己的自然本質。人正在越來越多地代替著“上帝”的角色,不斷地改變著原來本已美好的大自然,并把它搞得千瘡百孔。人與自然的對立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道家在2000多年以前就對人類的這種發展趨勢深感憂慮。他們認為,人是自然大道的產物,是自然的兒子;在其本質之中,自然的本質是主要的。人違背了自己的本質,就會變成一種怪物。人離自然越遠,就越是異化。老子曾經說:“不道早已。”意思是說,不遵循道是要早完蛋的。人類如此發展下去,其命運是未卜可知的。
  人是自然之子這一事實本身,決定了人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則。尊重自然,維護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把自然看成是自己的母親并聽命于她,而不是把自然當成敵人任意宰割,這是人之為人的一個根本原則。道家的以自然為法的思想,可以說是為人類確立了一個發展的根本法則。
  第二,道家關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對于人類個體的處事修身和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活,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在當今時代,人文因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大大地增加了。這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都表現得極其明顯:衣著方面的稀奇古怪,食物上的珍奇奢華,住室方面的雕梁畫棟,行走方面的安逸舒適,打扮上的奇特時髦,交往方面的虛情假意,合作相處方面的勾心斗角等等,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素樸、誠實、自然等美好的品質,越來越被世界上的人們所看不起,有人基本上是把它們與“土氣”、“邋遢”、“沒有教養”等貶義詞等量齊觀的。許許多多的人對于自然的品質、自然的美不屑一顧,而崇尚、追求矯糅造作的東西。人們有這樣一個認識的誤區:在個人的生活方式上,似乎離開自然愈遠,就意味著愈接近文明;在人際交往上,似乎愈是儀節周到,就意味著愈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
  道家看到了人的這種弊病,因此特別強調一個“真”字。什么叫做“真”?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漁父》)道家重視人所本來具有的東西,重視人的內在的東西,認為它遠遠比人為的東西、外在的東西要寶貴得多。莊子認為,內在的真有和樸實是人的真正的力量所在,只有具備了這種真有和質樸,人也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這顯然是正確的。它對于糾正社會中的浮靡之習具有積極的作用。
  人總是具有某種私欲的,但現代人的私欲似乎比任何時代都顯得旺盛。現代人們對于名利、權位、聲色、安逸、享受的追求幾乎是沒有止境的。這種追求可以說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杠桿,具有推進物質文明的積極作用。然而,如果任其自由地發展而沒有約束,勢必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際沖突,造成人們精神的頹廢。不僅如此,當一個時代的人對于欲望滿足的追求過分旺盛時,就必然要對自然資源進行過分地開采,并對未來人的生存條件造成極大的破壞。現在的情況不正是這樣嗎?
  道家從個體精神生活的角度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他們認為,私欲是妨害人體認大道、妨害人精神寧靜以及導致禍害的根本原因。不去掉人們的私欲,人的心就不能恢復正常,就不能保持一種空靈的狀態;不去掉私欲,人們必然就會被外在名利富貴所引誘而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主宰自己,失去人的尊嚴。少私寡欲,保持一種儉仆的生活方式,對于保持高尚的人格、清醒的頭腦、健全的精神和自由的生活,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少私寡欲、儉樸自然,是道家為個體生活所制定的一個根本法則。
  道家關于人的思想是很豐富的,其現實意義也是多方面的,但上述兩條則是其主要的方面。
  (本文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品德教育”中英國際學術交流論文)
高校理論戰線京53~55B8倫理學焦國成19981998夏偉東      中國人民大學道德科學研究院秘書長、教授 焦國成 作者:高校理論戰線京53~55B8倫理學焦國成19981998夏偉東      

網載 2013-09-10 20:47:14

[新一篇] 道家與禪宗的人生哲學

[舊一篇] 道家哲學對現代醫學的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