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中學英語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過去一段時期內主要強調教授學生語法知識,讓學生掌握語言技能,至于與語言有關的文化知識,卻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現代的英語教學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認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如果不了解本族語所在地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習俗。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很難的。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目前人們普遍依照奧斯華爾特(Oswalt, 1970)的“大寫字母的文化”(廣義文化)和“小寫字母的文化”(狹義文化)來理解“文化”這一概念。廣義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方面的文化。狹義文化是指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由于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所以不同學科對它的概念和范疇的探索,都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側重性。就外語教學所涉及的文化而言,也是一種相對的有界定的文化。美國K.chastain 1976 年把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歸納為44個主題。語言作為文化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傳授這些文化的一個重要工具,受其影響,在使用上有很大差異。
  例如:中文中,西風一般指深秋肅煞的風或是冬天凜列的寒風,多用來描述凄涼清冷的背景,所以有“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之佳句。東風則指融融暖意的春風,多用來描述逢勃的生機和溫情,所以有“東風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無語怨東風”(《西廂記》之名言,而在西方卻相反,例如:“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John—Mase—field)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又如在實施“邀請”這一語言行為時,文化背景的不同對語言的使用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如果別人邀請你去他家作客,被邀請者通常都要比約定時間早一點兒到,以示對邀請者的尊重和禮貌;而在西方,被邀請者通常都要稍遲一點兒到,他們認為如果提前到達,邀請者勢必要抽時間陪著,這是浪費別人的時間,但商務宴會除外。賈玉新對這一文化的實施描述如下:在美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等于借用別人的時間,因此對別人的時間安排要充分尊重,所涉及的時間則是雙方協同的結果;而在中國文化中,邀請別人參加宴會,被邀請者認為是一種榮譽,時間通常由主人一方來確定,這一文化特征反映在語言使用上便是交談雙方盡量說一些程式化的客套語。
  由此可見,文化在語言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講授有關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況絕不僅是實用語言課的附加成分,不是與教學總目的全然無關的事情,不能因時間有無或方便與否來決定取舍,它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費賴斯)。如何讓文化與英語教學,尤其是英語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呢?這是一個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以下幾點是努力研討的方向。
  課堂教學包括詞匯、句型、語法、語篇等,這里主要說說詞匯、句型、語篇教學與文化背景的結合。
      一.詞匯教學
  在社會文化背景中教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很難找到意義完全相同的詞匯,即使有的詞匯表面意義完全相同,但在用法中也有明顯的差異。例如:“農民”這個詞,在漢語中,“農民”所指的概念是統一的,即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民;而在英語中,“農民”有兩個:farmer和peasant。farmer指那些擁有自己的農場或租賃農場的人;peasant通常指雇傭農。發達國家的農民通常在英語中稱為farmer,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則被稱為peasant,當然英國19世紀的農民也稱為peasant。對于這兩個詞,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了解其所指的民族文化范疇,即不僅僅是詞義詞的區分,這樣具體到交際中也不用再思考了。
  “謝謝”(Thank you)這個詞匯任何一種語言都有, 任何一位英語教師都會告訴學生:在西方對于各種贊美之詞、問候之語,盡可以用“Thank you”來作禮貌性的回答;而在中國遇到這種情況, 你應該說“我做的還不夠”,“這是我應該做的”等諸如此類的謙虛話。這是為什么?教師要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一般比較坦率,他們認為對方的稱贊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的,理所當然應該接受;而中國人比較含蓄,以謙虛為傳統美德,如果你像西方人那樣直接接受對方的贊美,人們會認為你很傲氣,或是缺乏教養。這樣,學生既習得了語言,又了解了與之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
      二.句型教學
  句型教學要與具體的情景相結合,要讓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在設置的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中進行。
  e.g.SEFC.TB.L. 85 Dialog: "David and Zhou Lan are talkingabout Britain. David said: I'm British,but I'm not English.I'm Scottish."在Dialog中最后,Zhou Lan Said: "I'm puzzled." 為什么她“puzzled”?這里要向學生解釋英國的國情。 雖然English 和British通常都指英國人,但嚴格地說,English應指英格蘭人(peopleof England)。England只是Britain的一個部分,雖然它是其主要部分,但畢竟不能代表Scotland, Wales和Northern Ireland。 這三個地區的居民可以接受British(英國人),但是不愿接受English(英格蘭人)。這和我國國情有相似之處,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漢人占大多數,但是它不能代替其它55個民族。一個回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是他不可能認為自己是漢人。這里如果不向學生補充有關英國國情的文化背景知識,即使學生了解對話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但他們最終仍然會像Zhou Lan那樣Puzzled!
  電話用語是中學英語的一個重點,有的教師在處理這一內容時把所有的電話用語歸納一起讓學生記憶,并強調代詞it, this, that用來代替人稱代詞指人,這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這一語言技能。其實應該強調的是情景操練,每出現一次,可以為學生設置幾個不同的情景,讓學生身處這種特定的氛圍中進行電話對話。中學英語課本涉及此項目的對話有幾十處,隨著反復的出現和大量的操練,學生不需要刻意背誦就能掌握住這一語言技能,同時特定情景的對話又讓學生了解目的語所在地的文化。例如約定一個宴會涉及本族語的邀請文化,安排一個假期活動涉及其度假文化,尋找工作涉及職業文化,看電影涉及娛樂文化,買東西涉及金錢、經濟制度等。
      三.語篇教學
  大部分語篇的內容所涉及的還是目的語所在地的典型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習俗,生動有趣,豐富多樣,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不僅要訓練教材中出現的語言知識,而且要隨語隨文地挖掘教材中所含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外部世界知識。
  e.g.JEFC.SB.Christmas Day.在上課前可為學生作如下設置:
  T:Do you know Christmas Day?
  S:Yes.
  T:When?
  S:Dec.25th.
  T:Do you know Father Christmas?
  S:Yes.He's a rich old man.He gives each child a presenton Christmas Eve.
  T:Do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S:Yes.
  T:How do you know? How do Chinese people do on that day?
  S:圣誕節來臨之際,大街上有很多諸如“圣誕節××優惠大酬賓,××打折等廣告招牌,圣誕節那天很多娛樂場合門前都有裝飾過的圣誕樹(Christmas Trees),有不少人出去玩等等。 由此可見中國人過圣誕節。
    通過以上問題應和學生解釋兩點:其一, Father Christmasisn't a real man.這點通過閱讀全文學生會了解。其二, 中國人的圣誕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玩樂而已,并沒有真正融入它的文化。圣誕節是西方一個重要的節日,絲毫不遜于中國的春節,有法定的假期。親人們大都想方設法從四面八方趕來相聚,父輩們在圣誕節前夜以圣誕老人的身份在孩子們熟睡之際給他們禮物以示美好的祝愿。這很像中國的父輩們在除夕之夜給孩子們壓歲錢,這些傳統習俗在中國是沒有的,使學生們真正知識西方人的圣誕節和中國大街上看到的不一樣。
  再如:SEFC Book3 Unit 1.這個單元主要是介紹英語國家的姓名和漢語國家的姓名不同,如下所示:
  附圖g3810b04.JPG
  這一單元的語言技能非常容易,重點是讓學生知道漢語所在地和英語所在地姓名文化的差異。英語國家的名字(given name/first nameDavid)在前,姓(family name/last name Howe)在后, 漢語國家的姓(郝)在前,名(建國)在后,此為區別之一。
     區別之二, 英語國家的名和姓之間可能插入第二個名字(second/midlle name),形成全名(full name), 如David RichardHowe。這第二個名字也許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不過一般情況下可以省去。第一個名字通帶有昵稱,親朋好友之間和昵稱, 如稱David為Dave。而漢語的名字即使有兩個字,中間那個字一般也是不能和長輩們一樣的。
  區別之三,英語中一般對親戚長輩的稱呼都在稱呼之后加上長輩的名字 e.g. uncle Tom aunt Alice,而漢語中對親戚長輩的稱呼則不能帶名字,如:姑媽、姨媽、舅舅等。
  正確處理好文化與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既然英語教學并非僅僅要學生掌握多少語言技能,而是要通過它成功地走向世界,與人類、與世界交流,那么了解別國的文化就是其中一項相當重要的內容。
  
  
  
合肥教育學院學報G381中學外語教與學薛中華20002000 作者:合肥教育學院學報G381中學外語教與學薛中華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2:02

[新一篇] 文化·可持續發展·教育

[舊一篇] 文化品位:教學口語的靈魂——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