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山三器銘文的修辭藝術  (注:本文1998年4月5日收到。本文是作者在中山大學訪問學者期間,在博士生導師張振林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科研論文之一。特向張振林教授謹致謝忱。)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中山三器銘文簡介
  本文所談的中山三器銘文,是指中山王@①鼎銘文、中山王@①方壺銘文及@②@③壺銘文。此三器同是在1974年11月至1978年6月出土于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公社中七汲村西的中山王一號墓。中山王@①鼎有銘文77行,469字,重文10,合文2,全都刻鑿在鼎的外表上,每行從鼎蓋口沿刻起,一直沿至鼎腹,布滿鼎的全體。中山王@①方壺,又名中山王@①壺,有銘文40行,450字,重文3,合文1,全部刻鑿在壺的四周表面上,從右到左豎讀。@②@③壺腹外刻有銘文(正文)59行,182字,重文5,另有圈足文1行22字。以上三器現均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二、中山三器銘文的主要內容概述
  中山是古國名。中山國為春秋末年的鮮虞人所建,所轄范圍在現今河北省的定縣、唐縣及石家莊地區一帶,至戰國時被趙武靈王所滅。(注:參看《史記·趙世家》。)現將中山三器銘文的主要內容分述如下,以便為后面論述其修辭藝術作個引子。
  (一)中山王@①鼎銘文的主要內容
  中山王@①鼎銘文約刻于公元前314年。是迄今已發現的僅次于毛公@④鼎的第二長銘文(469字)。其主要內容:
  1.描述燕國國君子噲雖睿知博識,知曉天下世事,深為人所尊敬,尚且受子之(時任燕國相邦)的迷惑而國亡身死,貽笑天下這一很值得 后人借鑒的歷史事件。
  2.記載中山國君年少繼位,得到相邦@⑤的輔佐,相邦@⑤親率三軍之兵眾,征討燕國無道之人,使中山國“辟啟封疆,方數百里”,獲城池“數十”座等顯赫戰功。
  3.以“吳人并越,越人修教備信,五年覆吳”的歷史事實,來告誡繼位之君,切不可因國勢強大了就恣意胡作非為,切不可因富裕了就驕傲自大,切不可因人多勢眾了就放肆凌人。
  (二)中山王@①方壺銘文的主要內容
  中山王@①壺銘文也大約刻于公元前314年。是迄今發現的第三長(450字)的銘文。其主要內容:
  1.記錄了本壺的制作時間(中山王@①14年)、用料(擇燕吉金)、動機(節于@⑥@⑦,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等到情況。
  2.把先王值得贊美的功業和事跡刻在壺上,以顯揚先君光輝的德行。
  3.把燕國國君子噲仿效堯以國禪讓子之所造成的國亡身死,卒為天下恥笑的教訓也鐫刻在壺上,以告誡繼位的君王。
  4.表彰相邦@⑤“竭志盡忠”地輔佐中山王@①“協理國事”,早晚不懈地舉賢薦才,任用能人,并“身蒙甲胄,以誅伐不順之人(指燕國的子之“作人臣卻反使其君為臣”之事),為中山國開拓了疆界等輝煌功績。
  (三)@②@③壺銘文的主要內容
  @②@③壺的鐫刻時間不詳。@②@③是中山王@①太子之名。此銘文較短,正文59行182字。其主要內容:
  1.贊頌其先王的“慈愛百每,篤周無疆”,“日夜不忘大去于刑罚、以憂其民之罹不辜”的功績。
  2.記述司馬@⑤對燕相子之“大辟不義”,反以其為臣的做法極為憤怒,表彰司馬@⑤率領軍隊去討伐子之,從而拓寬了中山國方園數百里國土的功績。
  3.讓后世子孫永遠繼承先王的風范,追誦先王之功業。
      三、中山三器銘文修辭藝術舉要
  “先秦時代不僅修辭現象多姿多彩”。(注:胡性初:《論語排比初探》,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1期。)“而且修辭思想也由商周時代的萌芽期,進入了成熟期”(注:參看胡性初《實用修辭》(增訂本),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頁。)從本世紀70年代中后期出土的中山三器銘文的言語修辭實例中,又給予這一論斷增添了確鑿的證。中山三器的修辭藝術主要表現為:
  (一)強調發揮詞語的修辭功能 例如:
  (1)佳14年,中山王@①詐(作)鼎,于銘曰:“於(嗚)@⑧(呼)!語不@⑨(悖)哉!(中山王@①鼎)
  (2)故辭禮敬則賢人至。(中山王@①壺)
  (3)於呼,允哉若言!明刻之于壺而時觀焉。(同上)
  (4)胤@⑩(嗣)@②@③,敢明@(11)(揚)告……(@②@③壺)
  (5)因載所美,邵友皇工,詆郾(燕)之訛,以@(12)嗣王。(中山王@①壺)
  例(1)是中山王@①在鼎上鐫刻的銘文開頭一段話。其中的“語不@⑨(悖)哉!”的“語”指下面所引的警句語詞——“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全句譯為現代漢語是“(銘文中的)這些話語是不可以違背的啊!”這是對銘文中的詞語修辭表達功能高度重視的典型言語修辭實例。句中的“@⑨”或釋“廢”。馬承源等釋為“從立@(13)聲”的形聲字,“此假借為悖,違背之意。”(注: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頁。)說可從。例(2)中的“辭”指言辭。“敬”,是謙恭得體的意思。全句譯為現代漢語是:所以,說話謙恭得體,行事注意禮節,那么,有賢德人就會來到你的身邊。這是談論用辭恰當才能產生好的表達效果的修辭思想實例。例(3)全句譯為現代漢語是:哎呀!這些話果真不錯啊!我清楚地把它鐫刻在壺上,以便時時觀看它。這是從辭的內容及辭語的表達效果論修辭的例子。例(4)的“敢明@(11)(揚)告”的“敢”是謙敬副詞,當“冒昧地”講。全句翻譯為現代漢語是“請允許我冒昧地明白宣告”。這段文字非常重要,它為下文所要宣告的內容起了“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陸機:《文賦》。)的修辭作用。從而使讀者對@②@③要明白宣告的內容更加注意去研讀和理解。例(5)是論述中山王@①擇堅好之銅鑄壺的又一重要的目的。全段譯為現代漢語是:于是記下值得頌揚的美事,明白地鐫刻上這一盛大的功業。用來怒斥燕國(禪讓)的謬誤,以此告誡繼位的君王。這是強調發揮詞語(此指銘文)的修辭功能的例子。它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讓人們更直觀地感知它跟“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注:《左傳·襄公25年》。)的修辭思想是同等的正確與重要。
  (二)形式多樣的排比
  中山三器對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真可謂是多姿多彩,而且已達到高妙的境界。不但有詞句的排比,而且還有段的排比。例如:
  (6)爾毋大而肆,毋富而喬(驕),毋眾而囂。(中山王@①鼎)
  (7)故辭禮敬則賢人至,愿愛深,則賢人親,作斂中則庶民附。(同上)
  例(6)翻譯為現代漢語其大意是:你不要強大了就恣意妄為,不要富裕了就驕傲自大,不要人多勢眾就囂張狂妄。是三個句子構成的排比,“毋”是排比的標志詞。例(7)也是由三個句子組成的排比。翻譯為現代漢語其大意是:所以,說話謙恭得體,行事注意禮節,那么有賢德的人就會來到你的身邊;思念慈愛深厚了,有賢德的人就會親近你;勞役稅賦適中,老百姓就會歸附你。除句的排比外,還有段的排比,例如:
  (8)昔者,燕君子噲……
  ……
  昔者,吾先考成王……
  ……
  昔者,吾先祖@(16)王……
  ……
  昔者,吳人并越……
  ……(中山王@①鼎)
  例(8)是段的排比。中山王@①鼎銘文全文可分為五個大段,除第一大段之外,第二至第五大段都是以“昔者”為開頭及排比標志來構成的段的排比,使全文語意連貫,氣勢雄渾,具有很高的概括力和很強的感染力。
  (三)設問的連用和設問與反復的兼用 例如:
  (9)非信與忠,其誰能之?其誰能之?唯吾老@⑤是先行之。(中山王@①鼎)
  (10)事少如長,事愚如智。(同上)
  (11)邵(昭)告后嗣,唯逆生禍,唯順生福。(中山王@①壺)
  例(9)以“其誰能之?其誰能之?”這一設問的連用和設問與反復的兼用,一下子就把“事少如長,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難行”的矛盾立即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再通過“唯吾老@⑤是克行之”的自譽聯系起來思考,相邦@⑤那既信且忠的高尚品質就非常突出地突現在讀者的眼前,使文章波瀾起伏,活潑生動。例(10)把“事少如長”兩個年齡截然相反和“事愚如智”兩種本質完全對立的人放在一起對比著說,借以突出說明“此易言而難行”的深刻哲理,為下文塑造相邦——@⑤既忠且信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鋪墊。例(11)把“逆生禍”和“順生福”這兩種不同的行為所導致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放在一起對比著說,這就把燕君子噲“不用禮義,不顧逆順”,燕相邦子之“上逆于天,下不順于人”故邦亡身死的具體的、生動的歷史教訓從感性的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銘文的“唯德附民,唯義可張”這一中心思想更加突出,使文章對照強烈,更富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疊字的出色運用
  中山三器對疊字辭格的運用也很出色 例如:
  (12)憚憚@(17)@(17),恐隕社稷之光。(中山王@①鼎)
  (13)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中山王@①壺)
  (14)先王之德,弗可復得,潸潸流涕,不敢寧處。(同上)
  (15)子子孫孫,無有不敬。(同上)
  例(12)屬把相同的字(詞)放在一個句子里緊相連接使用的復疊。用“憚憚@(17)@(17)”的復疊來描寫中山王@①懼怕失去忠臣臣@⑤之后會“隕社稷之光”(即有損于國家的榮譽)的惴惴不安的心情,很是生動、形象,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例(13)用“穆穆濟濟”的復疊來描述中山王@①君臣饗上帝,祀先王時威儀端莊,內心虔敬的樣子,使文章節奏鮮明,富于節拍整齊之美。例(14)用“潸潸”的復疊來形容流淚的樣子,這就把@②@③對逝去的先王之思念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真切動人,具有很強的修辭魅力。例(15)用“子子孫孫”復疊來描述@②@③希望兒孫們世世代代都要繼承和發揚先王的功德,永遠歌頌和敬仰先王的德行。
  (五)謙敬辭格的運用
  謙敬也叫敬謙,是根據不同的語境與對象而選用帶謙虛或謙敬色彩的詞語來表情達意,傳遞思想感情的一種修辭手法(辭格)。中山三器對謙敬辭格的運用也很具體特色。對不同語境或不同的對象,均能選用不同的詞語來稱謂。如中山王@①對自己稱“寡人”以表示謙虛之情的就十處之多。例如:
  (16)寡人聞之,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中山王@①鼎)
  (17)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從。(同上)
  (18)有其忠臣@⑤,……以左右寡人。(同上)
  (19)寡人庸(頌)其德,嘉其力。(同上)
  例(16)“的寡人”,充當句子的主語,是中山王@①以非常謙虛的口吻稱自己是缺乏道德學識的人。它是整篇銘文的眼句中的文眼。是在全文中起“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以效績”(注:陸機:《文賦》。)的關鍵性作用的詞語。它為全文的言語風格定下了謙恭有禮之美的基調(全文總共用了九個“寡人”)。例(17)和(19)中的“寡人”也分別充當各該句的主語。例(17)以“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從”來陳述主語是寡德之人,就顯得十分貼切。例(19)以“庸(頌)其德,嘉其力”來陳述主語(“寡人”)——中山王@①謙恭尊賢,就顯得異常得體,這樣,就使明君愛賢臣,賢臣擁明君的魚水親情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了。例(18)的“寡人”充當本句的受事賓語。作者以極力描寫“忠臣@⑤克順克俾,亡不率仁……”等賢良品德輔佐自稱“寡人”(中山王@①)的反襯手法來突出表現中山王@①的謙虛形象,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修辭技巧的高超。
  (六)借代、引用、避諱辭格的巧用
  遇有不便直說的觸諱犯忌之事,而改用另外的話來表述的修辭手法,叫避諱。在一定的語境中,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和事,而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就叫借代。為使說寫的內容生動、簡潔、有說服力,在說寫時引用成語、典故、諺語、格言或別人的話語等,這種修辭手法,叫引用。中山三器中對上述的避諱、借代和引用辭格的運用也匠心獨運。例如:
  (20)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中山王@①鼎)
  (21)而退與諸侯齒長于會同。(中山王@①壺)
  (22)馭右和同,四@(18)(牡)@(19)@(19)。(@②@③壺)
  例(20)是謙敬與避諱的套用和連有用。“先考”在此指中山王@①尊稱其死去的父親。是謙敬與避諱的套用“早棄”是對中山成王早已死去避諱說法。全句譯為現代漢語則是:我先父成王,早已離開人世,拋棄了他的臣子們。銘文作者已充分注意到了“對話者乃至關涉者的情感,竭力避免犯忌觸諱的話頭,省得別人聽了不快。”(注: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例(21)是運用了以具體代抽象的借代修辭手法。例中“齒長”在銘中為排長幼尊卑。由于運用了以具體(牙齒)代抽象(年齡)的借代修辭手法,所以能給人以具體、生動與形象的感覺。例(22)的“四@(18)(牡)@(19)@(19)”是引自《詩經》的“四牡@(20)@(20)”(見《說文·馬部》第200頁,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19)@(19)”即“@(20)@(20)”也作“旁旁”或“彭彭”,形容馬多而且強壯的樣子。如“駟介旁旁”(《詩經·鄭風·清人》)“四牡彭彭”(《詩經·山雅·北山》)。本例屬暗引(又叫諧引),它能使所引的內容與被引的內容渾成一體,顯得文采斐然,深刻而又洗練。
  (七)煉詞、擇句與語音調配的巧用
  中山三器銘文的作者還十分注意巧用煉詞、擇句與語音調配等手段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1.代詞的錘煉與運用
  中山三器銘文的作者很注意在不同的語境中選用不同的代詞來準確表達其思想感情。比如在三器的銘文中,就反復選用第一人稱代詞“寡人”10次,其中在中山王@①鼎9次,中山王@①壺(以下簡稱鼎或壺)1次。“吾”6次,其中鼎5次,壺1次。“余”2次,其中鼎、壺各1次。現擇要舉例說明如下:
  (23)忠臣@⑤克順堯俾,……以佐佑寡人。(中山王@①鼎)
  (24)昔者吾先考成王,……。(同上)
  (25)佳朕先王,茅sōu@(21)田獵。(@②@③壺)
  (26)余知其忠信也。(中山王@①壺)
  例(23)用“寡人”而不用“朕”,這就與贊揚忠臣“克順克俾,無不率仁,敬順天德”這一語境顯得十分貼切。例(24)用“吾”例(25)用“朕”。若將“吾”或“朕”改用“余”或“寡人”,就不那么得體了。因為“吾”、“朕”在句中當“我的”講,“余”在上古則很少作“我的”講,大多數均作“我”講,多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而很少作定語(注: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3頁。)例(26)的“余”若改為“朕”;就不那么“恰到好處”了,因為“朕”“在甲骨文中多用于領位”(注: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7頁。),即作定語,少用作主語,但例(26)中的“余”卻充當該句的主語。
  2.句式的選擇
  句式的選擇,一般地講是屬于語法問題,而不屬于修辭問題;但語法又與修辭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系。因為話總得一句一句地說,文章總得一句一句地寫,人們在交際和交流思想時,也總是運用句子來進行的,因此,組詞造句,使詞句能恰到好處地表情達意,以便獲得交際和交流思想的最佳表達效果,這就成了語言運用的一項基本功。從中山三器銘文對句式的選擇所表現出來的修辭技巧來看,也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既有用短短的幾個字構成的短單句,又有用10個單句共47個字構成的長復句;既有感嘆句、疑問句、否定句,又有判斷句、排比句和選擇句等等。最難能可貴的是:那里該選用什么句式,銘文的作者都總是能根據適切語境與題旨的需要來考慮,而不僅僅從句子的是否通順來考慮。即從既通順又好的修辭原則的高度來選擇句式的。例如:
  (27)惟吾老@⑤是克行之。(中山王@①鼎)
  (28)嗚呼攸哉!(同上)
  (29)其誰能之?其誰能之?(同上)
  (30)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其忠臣@⑤,克順克俾,無不率仁,敬順天德,左右寡人,使智社稷之任,臣宗之宜(義),夙夜不懈,以善導寡人。(同上)
  (31)故辭禮敬則賢人至,@(15)(愿)愛深則賢人親,作斂中則庶民附。(中山王@①壺)
  (32)先王之德弗可復得。(@②@③壺)
  (33)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中山王@①鼎)
  例(27)由8個字構成的單句,不用判斷標志的詞語,而只用“是……之”式來表達作者對忠臣@⑤的充分肯定和贊美之情。例(28)由4個字組成的判斷句,用來表述中山王@①由于能得到忠信之臣@⑤的輔佐而發自內心的攸然自得之歡樂心情。句雖短,但與上下文語境及題旨十分融洽,所以能收到生動、傳神的修辭效果。例(29)是疑問句。銘文的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由兩個字數相等的疑問句構成的設問與復疊兼用的修辭手法來突出強調“非信與忠”的“老@⑤”,是不能完成“事少如長,事愚如智”這“易言難行”之大任的。從而使文章一波三折,收到引人入勝、強調觀點、啟迪思想的修辭效果。例(30)是由10個分句共47字組成的復句(長句),用來描繪上天在我的邦國降下美好的命運,使得忠臣@⑤有許多美好品德,并能日夜竭力、盡忠地輔佐和諄諄的誘導中山王@①本人等等非常復雜的內容,使文章結構嚴謹,表意暢達,信息量大,表意準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例(31)是排比句,由三個結構相同、字數基本相等的句子構成的排比辭格。由于巧用了這種修辭手法,所以這段話語不但氣勢磅礴,而且節奏整齊勻稱,聲音和諧流暢,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和重點都得到了突出的強調,能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印象。例(32)是個否定句。用否的形式來表達世世不忘追頌先王功業的感情。這肯定的內容,具有真摯感人的修辭魅力。例(33)既是選擇句,又是本銘文中的眼句兼博喻句。全句譯為現代漢語是:“與其被人情的海洋所沉溺,不如被水的海洋所沉溺”。因為“溺于淵猶可游,溺于人不可救”。(注:見《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盥盤之銘曰:‘與其溺于人也,寧可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全句充滿著智慧與哲理之光。其關鍵性詞語“溺于人”,“溺于淵”,既是統帥全文的靈魂,又是揭示全文的主旨。作者把燕君子噲和吳王夫差比喻為被人情的海洋所沉溺的典型。燕君子噲由于“迷惑于子之”,致使邦亡身死;吳王夫差也由于被越王勾踐所迷惑,因而導致國亡身死。可見,本例的修辭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修辭技巧之造詣,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3.語音的調配
  語音修辭的實質,就是自覺地對語音進行適當的調配,使之產生出抑揚頓挫、節奏分明、韻律和諧、鏗鏘悅耳,富于音樂美的表達效果。中山三器銘文對語音的調配藝術已臻嫻熟之境。比如銘文的作者,既注意選用結構整齊的四字格使文章收到節奏勻稱之妙,又注意使行文中的字詞之平仄錯綜相間,產生出韻律和諧之美。例如:
  (34)慈孝@(22)惠,舉賢使能。(中山王@①壺)
  (35)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同上)
  (36)奮桴振鐸,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中山王@①鼎)
  例(34)的前一句“慈孝@(22)惠”,是平仄平仄;后一句“舉賢使能”是仄平仄平。這樣就使這兩句中的平仄格局成為:本句的平仄是相間的,對句的平仄是對立的。這與唐代律詩要求的格律規則相一致,所以讀起來就能產生出抑揚頓挫的音樂之美來,這種高超嫻熟的語音修辭藝術是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真是難能而又可貴啊!例(35)由5個小句組成。第一、三、五句最末一字,即“尚”、“王”、“荒”三字的韻母相同,構成隔句句末押韻的形式,讀起來,瑯瑯上口,音調和諧,使人感到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之美。例(36)有5個分句,每個分句均由4個音節組成。使這段銘文現顯出句式整齊勻稱,節奏均齊分明的形式之美。
      四、研究中山三器銘文修辭藝術的意義
  從歷史和漢字的角度來研究中山三器銘文的學者及論著迄今已有不少,但從修辭藝術的角度來研究中山三器銘文的學者及論著,卻迄今尚屬罕見。然而,無論在甲骨刻辭中,還是在吉金銘文里,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修辭資源,這資源正需要我們去重視、去開發、去研究。本人上面對中山三器銘文修辭藝術的研究,雖然只是管中窺豹,仍很粗疏,但這研究卻有其不可低估的意義。
  第一,發現了中山三器銘文的作者,已具有相當高的修辭藝術。銘文不僅文筆流暢,而且結構嚴謹;不僅有修辭思想的闡發,而且有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例見本文的第三部分,此不再贅述。
  第二,更充分地證明把中國修辭思想的萌芽斷定在先秦諸子時期,這是很不科學的、缺乏事實根據的錯斷。(注:請參看胡性初《漢語修辭思想萌芽探源》,載《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6期。)因為甲金文中的大量例證(包括中山三器銘文中豐富的修辭實例和爐火純青的修辭手法)都有力證明,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修辭思想的萌芽,而先秦諸子時期已是中國修辭思想的成熟期。
  第三,無論是歷時的修辭研究,還是商周及戰國時代的共時研究,甲骨刻辭和吉金銘文都是重要的資料和寶貴的遺產。我們應該積極去挖掘和整理蘊藏在甲金文中豐富而又極其重要的修辭資料,以補充和匡正中國修辭學史研究中的不足與失誤。
  第四,研究甲骨刻辭和吉金銘文的修辭藝術,雖然是一項既艱巨又重要的工作,但卻是中國修辭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從事這項工作的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64~71H1語言文字學胡性初19981998中山三器銘文,不僅文筆流暢,情文并茂,而且結構嚴謹,說服力強;不僅有修辭思想的闡發,而且有既大量又奇巧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其修辭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是把中國修辭思想的成熟期論定在先秦時代的又一批鐵證。中山三器銘文/修辭藝術/修辭思想/成熟期On the Rhetorical Art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Three Uten-sils of Zhonshan
Hu Xingchu
The inscription on the three utensils of Zhongshan reads sm-oothly and vividly,and its textual structure is well woven and convincing.The inscribed text not only expounds Chinese rheto-rical thought but also contains a lo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tself.The rhetorical art has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This is another proof that Chinese rhetorical thought was mature before the Qin Dynasty.胡性初 廣東教育學院中文系 副教授 廣州 510300 作者: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64~71H1語言文字學胡性初19981998中山三器銘文,不僅文筆流暢,情文并茂,而且結構嚴謹,說服力強;不僅有修辭思想的闡發,而且有既大量又奇巧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其修辭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是把中國修辭思想的成熟期論定在先秦時代的又一批鐵證。中山三器銘文/修辭藝術/修辭思想/成熟期

網載 2013-09-10 20:53:01

[新一篇]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定位問題

[舊一篇] 論人性及其教育的價值導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