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衣食住行:饅頭是那時的一大發明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吃在三國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主要食物為米、麥、大豆,主要飲料是酒漿湯之類,漿是冷飲,湯是熱飲。但漿湯都不過是喝水的別稱,不如酒那么珍貴。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孫權、孫皓均是好酒之輩。

在飲食烹飪方面,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都帶到了中原腹地,從西域來的人傳入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制法;從東南來的人傳入了叉燒、臘味等制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則帶來了烤鵝、魚生的制法;從西南滇蜀的人民,傳入了紅油魚香等飲食。至北魏時,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又將胡食及西北的確的風味飲食大量傳入內地,使宮廷飲食也出現胡漢交融的特點。

面食在民間因發酵技術更加成熟有了進一步推廣。中國食面習俗形成與秦漢時期,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擴大和推廣。

饅頭。據宋人《事物紀原》中說:“諸葛公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殺人以其首祭,則神享為出兵。’公不從,因雜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神亦享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名饅頭。”由此而見,那時的饅頭不但夾有牛、羊、豬肉餡,而且個頭比較大,與頭相似。

乳制品。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大批西北游牧少數民族入居中原及中原畜牧業發展,乳制品成為經常性的食品。當時乳制品主要有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其食法主要是放入面點之中或作飲料之用,也可直接食用。

這一時期,筵席也出現了新特點。筵席場面更為宏大,禮儀復雜、菜肴豐富。例如,元旦向君王行朝賀之禮,君王大宴群臣。曹植在《元會》詩中寫道:“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朝賀赴宴的官員要“衣裳鮮潔,黼黻元黃”。宴席上“珍膳雜沓”,冷盤、熱菜,分層推上,君臣一堂,“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在三國時期之前的文獻中,“茶”字不見經傳,只有“荼”字。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曰:“荼,苦菜也。”由于茶樹種植的增加,茶葉在南方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通飲料,蜀人飲茶習俗已傳至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一時期流行的名菜有:魚鮓、五味脯、胡羹、胡炮肉、莼羹、蒸豚(就是蒸小豬)、跳丸炙、武昌魚。


網載 2013-09-10 20:54:53

[新一篇] 三國時代的異族力量

[舊一篇] 三國時期全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