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漢族農業文明的熏陶,走上漢化道路,是一個總的歷史趨勢。但如具體分析,它們各自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和疾緩,是大有差別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漢化道路與北魏、金、清等進入內地的北族王朝相比,顯得尤為艱難、尤為迂回曲折,可用“遲滯”二字概括。所謂“遲滯”,不是指停止不動,而是指進展遲緩(相對于其他北族王朝)。大蒙古國的草原本位政策,決定了蒙古大汗對漢地只采取間接統治,重搜刮而輕治理,造成“漢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張,推行漢法,將統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漢地,從而在漢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漢法的方針,從一開始就是不徹底的。隨著政權設置大體完備和儀文禮制初步告成,進一步推行漢法、彌合文化差異的工作趨于停滯。此后終元一代的漢化進程,雖在個別問題上還有發展,但總體來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畫的圈子。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因為牽涉到貴族特權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長期保存。統治者熱衷于對外擴張、對內斂財,使社會元氣在尚未充分恢復的情況下不斷受到新的打擊。凡此種種,都使得元朝成為一個沒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漢化的遲滯,是一個很復雜、值得探討的題目。它有多種表現,其中的一些史學界已作過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視政策的推行等等,茲不贅言。此處想首先就統治集團的文化素質這一側面來考察。在元朝,以皇帝為代表的蒙古貴族接受漢文化十分緩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始終對漢族地區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較隔膜。這應當是漢化遲滯的一項主要內容。
蒙古貴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薩滿滿教,后來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侶為帝師,對其狂熱崇拜,皇帝親自從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廣修帝師殿,祭祀第一任帝師八思巴,其規模制度超出孔廟。相形之下,儒學在蒙古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遜色得多。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他們對儒家學說的概念、體系感到難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對儒學產生一些興趣,但體會粗淺,后來在理財問題上與儒臣發生分歧,認為后者“不識事機” ,與其漸漸疏遠。直到元亡前夕,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北元昭宗)仍然“酷好佛法”,自稱“李先生(按指其師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義,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 。元朝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體-環境制約,都未能有很大作為。就整個朝廷而言,可以說儒家思想始終沒有被明確樹立為治國主導方針,失去了“獨尊”的地位。
語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類似情況。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創制“蒙古新字”,頒行天下,凡官方文書必用其書寫,再以當地文字(漢文、畏兀兒文等)附之。為推廣這種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廣設蒙古字學進行教授。大批漢人為獲進身之階,入蒙古字學讀書。精熟蒙古語、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傾向已成為漢族社會中并不鮮見的事例。蒙古語的語法、詞法還滲入漢語當中,形成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話”文體。遼、金、清諸朝都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但沒有哪種文字能對漢族地區產生這么大的作用力。而漢語文對蒙古貴族的影響,卻比對其他北族王朝的統治民族弱得多。宮廷中主要使用蒙語。史料記載忽必烈與儒臣許衡的對話情況說:“先生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上亦覺其非而正之。”可見忽必烈雖有一定程度的漢語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脫離翻譯。這種情況在元朝諸帝中應當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兩個皇帝――文宗和順帝,漢語文水平稍高,屬于例外。
元朝的儒臣們為了向皇帝灌輸儒家思想,不得不將經書、史書和有關講解用蒙文翻譯出來進講,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其間甘苦,可謂一言難盡。蒙古、色目大臣通漢文的,也是少數。清人趙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有的蒙古貴族到地方任官,執筆署事,寫“七”字之鉤不從右轉而從左轉,“見者為笑”。作為漢族地區的統治者,對漢語文如此生疏,其統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元朝漢化遲滯的原因究竟何在?很多中外學者從不同方面對此作過研究,概括起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蒙古在進入中原以前從事比較單純的游牧-狩獵經濟,對漢族農業文明幾乎全無接觸和了解。而拓跋鮮卑在南下前長期附塞居住,與農業社會有較多接觸(契丹情況亦然),女真(滿族)人則很早就開始進行粗放的農業生產。因此前者認識農業經濟的重要性、接受相關的一套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就要比后者困難得多。第二,北魏等朝代建國后,所接觸唯一成體系的先進文化就是漢文化。而蒙古建國后,除漢文化外,還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亞伊斯蘭文化乃至歐洲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對本土文化貧乏的蒙古統治者來說,漢文化并不是獨一無二的藥方。第三,盡管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在建立不久就陷于事實上的分裂,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大汗國,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元朝在名義上一直還只是蒙古世界帝國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國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著一個強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貴族集團。這就使得元朝統治集團仍不能擺脫草原本位政策的影響,長期難以做到完全從漢族地區的角度出發來看問題。這一情況,也是北魏等北族王朝所不具備的。因此,很難將元朝漢化遲滯的責任歸咎于忽必烈等某個帝王,它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因素。
網載 2013-09-10 20: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