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柱著手杖,心氣和平地佇立在茅舍的門外,神情專注地臨風傾聽傍晚樹林中那秋蟬的吟唱聲。
[出典] 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注:
1、《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2、注釋:
輞川:王維在終南山下的別墅。
裴秀才迪:王維好友,同代詩人。
潺湲:水流聲。
墟里:村里。
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曾狂歌譏笑孔子。此指裴迪。
五柳:晉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王維自比。
3、譯文1:
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譯文2:
深秋時節,原本青翠濃郁的山色,漸漸地變得凄涼蒼茫了,山間的泉水,日復一日地慢慢向遠方流去。我柱著手杖,心氣和平地佇立在茅舍的門外,神情專注地臨風傾聽傍晚樹林中那秋蟬的吟唱聲。夕陽西下,渡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太陽的余輝;一縷炊煙,緩緩地在寧靜的村子里升起。仿佛我又碰到了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陸接輿,在我五柳先生的門前,放聲高唱。
譯文3:
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 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
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 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
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 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的飄。
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 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天寶元年(742),王維離開終南山,出為左補闕。由此年至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除一度丁母憂離職外,一直在長安為官,職位也從七品上的左補闕升遷到正五品上的給事中。然而,天寶時代,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朝政日趨腐敗,詩人的進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漸消減殆盡。 約在天寶三年(744),王維在陜西藍田輞川購得原屬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從此經常在公余游息其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寫的與輞川有關的詩歌皆作于此期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 寒秋時節,山色變得越來越蒼翠、暗綠;山間溪水卻日復一日地潺潺作響。 開篇以“寒山”、“秋水”點明時令,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聲響、動靜結合的畫面。“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用一“轉”字,寫出了色彩的流動,山活了起來。“日潺(截圖——)”,時時刻刻都在叮咚作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出一種始終如一的守恒。 秋日的山景本是有些蕭瑟的,但在詩人眼中,卻孕育著慣常守一的生機。閑居輞川的詩人,悠然自得,內心一片寧靜,已不再有平常人傷春悲秋的情懷。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日近黃昏,閑居的詩人不禁要出來走走。此時的他,人入暮年,拄杖立于柴門之外,側耳聆聽著暮蟬鳴叫,任由晚風習習吹過,意態是如此安詳。在常人聽來,蟬聲不免單調而聒噪,可詩人卻聽得饒有興致。所謂閑適,不正是如此嗎?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黃昏中,詩人享受著大自然給予他的平靜和安逸,將目光投向遠處。只見渡頭上,夕陽正要落入水中;村莊里,一股炊煙徐徐升起。 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玫瑰色的夕陽即將與清綠的水面相切,如絲的灰白色炊煙升入青色的天空——詩人“抓拍”的這兩個鏡頭,將短暫的一瞬化作了永恒。 “墟里上孤煙”,系從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點化而來。陶句中的炊煙,縈繞在村落上方,似乎依依不舍,不忍離去。王維筆下的“孤煙”,是黃昏中升起的第一縷炊煙,悠然直上,顯得輕松、灑脫。兩詩讀來,各有妙處。 寒山、秋水、落日、孤煙,加上臨風聽蟬的倚杖老人,構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圖。畫在人眼中,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了詩人主觀的過濾,透出寧靜、安逸、閑適的氣息。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接輿”,春秋時代楚國狂士,《論語》中說他曾當面作歌嘲笑孔子,并拒絕與孔子交談。“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宅邊有五柳,因以為號焉”,是一位忘懷得失,以詩酒自娛的隱士。詩人正欣賞著田園風光,醉酒的友人裴迪像接輿那樣,狂歌著來到他面前。 詩人把醉酒狂歌的裴迪與接輿相比,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而五柳先生實則是陶淵明的自我寫照,王維自比五柳,即是以陶淵明自況。王維一向仰慕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他自己也確實像五柳先生那樣,在輞川別墅周圍種滿了柳樹。陶淵明和接輿——王維和裴迪,個性雖不盡相同,超然世外、淡泊寧靜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 “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僅表示又一次見到裴迪,而且表示詩人欣喜的感情又加深了。秋日黃昏中,不但能欣賞到美景,更能遇到良朋,輞川閑居的樂趣就在于此。
評 解 王維是詩人、畫家,也是位音樂家。他曾被授予“太樂丞”之職,主管國家的音樂事宜。他將音樂的元素引入詩歌創作中,使他的許多作品成為了詩、畫、樂的完美結合。這首詩便是如此。寒山、秋水,一動一靜;落日、孤煙,一下一上;倚杖聽蟬的老人、醉酒狂歌的朋友,一個悠閑,一個不羈;再配上山澗溪流的潺(截圖——)聲,暮蟬的鳴叫聲,醉酒人的狂歌聲……這不僅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圖畫,更是一部有聲有色的電影。 從格律上看,律詩的首聯不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一二句卻對仗工整;頷聯要求對仗,這首詩三四句中的“柴門外”和“聽暮蟬”卻不成對。這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改變形式,突破了格律的束縛。這種對仗法,古人稱之為“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那樣偷了春色,開在百花之先。李白的《送友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也都是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的五言律詩名篇。
6、“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詩人自身的情態,倚仗柴門,見詩人神態之安閑,臨風聽蟬,可見詩人神情之專注,倚仗柴門,聽寒山泉水,聽晚樹鳴蟬,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專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態,不就是《歸去來兮辭》里的陶淵明嗎?這難道不是表現出了一絲清修的禪意嗎?詩人一直渴望和陶淵明一般的田園生活,詩人對陶淵明,其實是十分仰慕的,在尾聯中,詩人以五柳先生自比,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主人公五柳先生,是一位忘懷得失、以詩酒自娛的隱士,其實這就是陶淵明的自我寫照,而詩人又以五柳先生自況,由此可看出詩人是多么仰慕陶淵明了。
7、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文人騷客常以蟬的高潔來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托蟬言志,借蟬抒情。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以及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托詠蟬以寄意,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至今為人們所吟誦。王維是盛唐詩佛,他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借“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表達的卻是隱居時閑適自由的心境,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際上,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
8、“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很喜歡那種閑坐靜處看云卷云舒的泰然之氣。泰然自若如此,如春來無語秋來無言的大自然,如一花一草一樹一葉一藤一蔓,忽地,心生一念:何不仿效古人一回,也捧一卷西廂,對花讀之呢?于是,手拈書便匆匆出門了。行到花下,卻發現滿樹的杏梅不知何時謝去了,唯有片片嫩綠的新葉掛在枝頭。
9、策杖而行,自然離不開人的心境。不妨說是人生的一種韻致。有人“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也有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還有人“杖藜徐步轉斜陽”,但只要敢于策杖而行,最起碼他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信心,自信依杖能履險如夷,化坎坷為坦途。逍遙獷放的莊周,一生喜歡策杖優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的洞燭人生的理思,千載之下依然閃耀著睿智的光芒。辭去歸來的陶淵明,堅持躬耕田壟終老,“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表達了他不慕榮利,淡泊高潔的情懷。他的那根竹杖,正是他凜然不屈的傲骨。南宋詞人辛棄疾,是一位銳意抗金的志士,卻為一味茍安的朝臣所排擠,英雄無用武之地。淳熙八年十二月,他被彈劾罷官,由南昌來到上饒帶湖新居,開始了賦閑生涯。閑著無聊,不得不在帶湖之畔,“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從那秀美的湖光山色中傳來的得得杖聲,回蕩的即是“閑愁最苦”的嘆息,又是“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那忠貞報國卻無人理解的郁憤不平! 應該說,歷史上最能悟出策杖而行深刻內涵的,要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了。一生宦海浮沉,經歷了太多的憂患磨難,使蘇東坡具有了特殊的超曠和堅韌。在他的不朽詩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策杖”“倚杖”“杖藜”作為自己的心聲和外化形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寫于元豐五年的《定風波》,是“烏臺詩案”爆發,詞人被貶黃州后所作。春日出游,風雨驟至,同行皆狼狽不堪,惟詞人卻毫不在乎,竹杖芒鞋,步履輕快,吟嘯自若,迎擊著寒風狂雨,體現了一種坦然面對人生風雨的鎮定與自信。不妨說,一個人只有敢于正視磨難與不幸,又有曠達的胸襟和超越塵俗的目光,才可能在風雨人生路上,無所畏懼,策杖而行。“策杖而行”,或許正是蘇東坡瀟灑曠達、孤傲不羈的形象寫真! 由此看來,策杖而行,的確需要坦蕩的胸襟和堅韌的品格。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往往不得不向著權勢、金錢,甚至向著自己的靈魂卑躬屈膝,唯唯諾諾。這時候,不妨尋找一根精神的手杖,來支撐我們脆弱的骨骼與肢體。
10、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 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嚷。 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11、每個人的一生都將面對瑣碎的生活和艱辛的工作以及無法預知的其他,也要面對一條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相同的是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日常生活當中的不如意及偶爾的惆悵在所難免,適當的發泄自已也就無可厚非,自詡灑脫的我也不例外,時常無視我感受的煩惱擅自找上門來時,我就邀上三朋知已,海闊天空在不覺中讓笑聲將其驅趕,睡一覺醒來,迎來的又將是春光明媚,陽光燦爛的一天,若不然就遠離喧囂的都市走進大自然,觸摸燕園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鳥語花香,感受“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長鳴高枝的醉人旋律。所以煩惱一般是遍體鱗傷,跪地求饒。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超萬千世界,我時常引用一位朋友說過的這句話告誡自已凡事要以平常心去對待問題,灰色的情緒流露過多既對自已的身心不利又會給周圍的和諧氣氛帶來負面影響,人生不能給自已太多過高的期望和壓力,只要家人和自已以及親朋好友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那怕粗茶淡飯,同樣可以讓自已一生精神富足,人生短短數十載,轉眼將成過去,這樣耄耋暮年回想起一生的過程才不至于心存遺憾,美國一作家曾說過,經過如意與坎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人生,我想這句話對于經受過挫折者來說將會有更深的體會和認同。 愿所有朋友們天天好心情。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