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譯文]  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

  [出典]  南宋 鄭思肖  《畫菊》

  1、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注釋:

   抱:帶有,懷著,指堅持,不放棄
   香:菊花的香氣,指氣節,詩人崇尚的那種高潔品質,不與現實同流合污
   抱香:菊花寧在枝頭綻放、枯死,菊花的這種品性,寧愿在枝頭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風中,沾染骯臟。

  3、譯文1:

   菊花啊菊花,你從來也不跟百花一塊兒爭奇斗艷;你獨自挺起在疏疏落落的籬笆下,你高尚的情操永遠也不會改變,不會動搖。 哪怕天再冷,霜再重,你寧可在枝頭上保持芳香枯萎而死,從不讓北風吹落在塵埃里,受到沾污。

   譯文2:

   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

 

  4、鄭思肖,鄭思肖(1241—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又號一是居士,福建連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太學上舍, 曾應試博學宏詞科。

    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

    后來,鄭思肖回到家鄉福建,不久即從泉州出國,搭大帆船前往印尼,在爪哇島西北岸登陸,那里就是后來的巴達維亞埠。鄭思肖到達印尼之后,孑身一人,無立錐之地,想覓一塊地方辟為園林,但當年那里的土地均屬當地土酋所有。怎樣才能得到一塊土地墾植呢?鄭經過打聽,得悉酋長很喜歡品飲中國的茶葉,使用8個瓷罐裝滿茶葉作為見面禮,土酋一見是茶葉,大喜過望,當下生火泡飲,口感極佳,大加贊賞,加之聞悉鄭思肖乃赫赫有名人士,土酋就更加熱誠招待。言談之中,鄭思肖向土酋訴說起,初抵印尼,尚無棲身之地,酋長便動情在屬地中劃出縱橫一英里的土地相贈。從此,鄭思肖把這塊土地辟為園林,精耕細作,逐漸成為華僑的聚居地,并別出心裁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八茶罐”以作為紀念。因福建的閩南語“茶”音讀如“TEA”,外國人把它譯作“PETEAIBOAN”、至今600多年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如今“八茶罐”已成為名聞東南亞的華人市場,僑胞曾在此創辦“八茶罐學校。”這里的華僑華商喜歡品飲祖家的茶葉。也喜歡背誦鄭思肖的《感念詩》:“有懷長不釋,—語—辛酸。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生平“素不娶,孑然一身”。出售祖上房屋,周濟窮急之人,晚年將所有祖遺田產,施舍給寺院,只留數畝為衣食之資。并對佃客說:“我死則汝主之。”此后,行蹤無定,時常寄寓姑蘇萬壽、覺報二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他以77歲高齡孤單地病逝于蘇州古剎,臨終之際,曾囑咐守在身旁的好友唐東嶼說:“思肖死矣,煩書一位牌,當云‘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終’”。

 

    5、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只有用在"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才貼切。

 

    6、秋風蕭瑟,落葉繽紛,晚秋的各種雜花也在凌厲的寒風里枝葉飄零面色蒼白地瑟縮著,零零落落中也不經意地抖落了一地落英,放眼望去,點染深秋山間畦畔的只有各色各型的秋菊,無論是野生的還是家養的,無不高擎著壯碩的花朵,在有些寂寥有些落寞的日子里,傲然地挺立著,直至生命的枯萎也不凋零,就連那死去的花朵,也緊抱枝頭,似乎在向世人昭示著一縷香魂的不屈和不甘,昭示著一個未了的夢。年年月月,看著菊花這種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落葉舞西風的傲岸不群,每每唏噓感嘆,產生曠古幽寒的聯想,遐思中一批批愛菊之士就從那萬菊叢中飄飄然的浮現出來,成為霜天黃花那金燦燦的靈魂。

    菊花象征高潔的品性、堅貞的操守。每到深秋,天清氣爽,在眾花凋零,無景物可觀之時,人們就會在荒籬旁,野徑中,石壁里,寒潭邊看到黃澄澄的菊花,體瘦葉長,秋風吹來,體態婀娜,風姿綽約像一位美人。她雖然生在荒郊野外或斷壁殘垣之中,卻不頹敗,不荒蕪,不旁逸斜出,依然保持著冷艷和清逸,清氣四溢,讓人精神頓爽。生命力是那樣的頑強,不擇地而生,不避風刀霜劍,本色不改,令人仰羨。有許多菊花不落瓣,干枯了仍不離枝。

 

   7、 在百花之中,中國詩人最鐘愛的就是梅、蘭、菊。古代有九月九日賞菊、插菊、飲菊花酒的風俗。在物欲橫流、情感荒蕪的現代社會中,要想堅守住生命中一方純凈的天空和內心深處永恒閃爍的靈性,菊花的那種穿越名利的淡定與從容和在北風中寧可枝頭抱香死的亙古情懷是值得學習的。在修心養性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擁有菊花那樣的淡定與從容。心有雜念的人,即使歸隱,一看見風吹草動,就會心亂如麻;而心無塵埃的人,即使在四處充斥著靡靡之音的紅塵喧囂中,也會淡定自如,坐懷不亂。因為生命中有所堅守,心底才會有一片凈土和靈性的光澤。看到了菊花的清雅高潔,即使一生清貧,我也不會讓靈魂蒙塵;即使一生受盡磨難,我永遠也不會放棄內心深處的高貴。“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那就是我生命中永恒的堅守。

 

  8、中國詩詞的未來時,中國的詩歌要有自己詩魂,要有一根中國“芯”,要建立在中國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只有通過對中國古典韻律的了解,我們才能夠創作出真正屬于中國的詩歌!

 

    9、“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每到深秋,天清氣爽,在眾花凋零,無景物可觀之時,你會在荒籬旁,野徑中,石壁里,寒潭邊尋到黃澄澄的菊花,體瘦葉長,秋風吹來,體態婀娜,風姿綽約像一位沒人,李清照就曾經以菊自況,“人比黃花瘦”,菊亦增光不少。“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里”,生在荒郊野外,斷壁殘垣里,卻不頹敗,不荒蕪,不旁逸斜出,依然保持冷艷,清逸,卓然獨立的樣子,清氣四溢,讓人精神頓爽。生命力是如此頑強,不擇地而生,不避風刀霜劍,本色不改,令人艷羨。

   至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悠然自得,閑情逸致,飄然出塵的高潔人格,更是非菊莫比了更何況還能挼(ruo清蕊浮新酒 ,擷英華煮香茗,除穢去惡清濁,讓人神清氣爽,超塵脫俗,更是仰賴菊的福澤了

 

 

 

  10、我的心是: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夜風的輕撫。點燃一支煙。卻不去抽,看著那淡淡的的煙火燃燒,心隨著在飄。

    朋友都說,不要抽那么多的煙,我總是淡淡的一笑了之。如果你聽過那一首歌“沒有煙抽的日子”。也許,你會多少明白,一個不喜歡抽煙的男人。卻在抽煙的無奈與那一份心情。不喜歡抽煙,卻喜歡抽煙的感覺,這就是我抽煙的理由

    夜,死一般的寂靜,抽完一支接著抽第二支、第三支、……。我突然淚流滿面。原來,老天,還是知道的。我的寂寞,我的無奈。打開自己喜歡的音樂,在微涼的風之中,讓那煙火在燃燒,所有的記憶仿佛一瞬間全部都回來了,那些快樂的,憂傷的,喜悅的,疼痛的,全回來了,所有的朋友,仿佛都在身邊陪這我。舉杯邀月的時候,原來,還是自己獨自在風之中,唯一給我溫暖的,只有那一支還在那燃燒的煙火。

    看著夜空之中,成雙成對的蟲兒,多么希望,有誰可以在我的身邊,不去奢望那無盡的溫柔,不期待那所謂的永恒的愛與永恒的家,可是我的心是孤零的,我需要一個她可以靜靜地陪在我的身邊,不需要,太多的語言,有的,是心靈的理解與情誼。

   想起自己曾經給朋友的一個定義,朋友,就是那個可以安靜的聽你訴說你的快樂與疼痛,與你一起開心的笑,流下傷心的淚水。你難過的時候,給你一個肩膀靠一靠的那個人,那個,不會喝酒,卻依然與你一起舉杯的人,那個,你可能不會天天記起,卻在傷心寂寞是,第一個想起的那個人。然而,在這樣的夜,誰與同呢?

 

 

   11、 從屈原詠頌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開始,菊花就作為和蘭花相提并論的香草被文人們推崇。當然,對菊花的“品格”塑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非陶淵明莫屬。菊花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植物,在野外可以頑強生長,特別是在其他花卉都凋謝的秋天獨自開放。也許正是這樣的特性使詩人覺得菊花超凡脫俗,有著自由不羈的靈魂。我們耳熟能詳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菊花成為花中的隱逸之宗,象征著回歸自然、物我無間的超然情懷。郭主簿寫的“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則強調菊花臨霜綻放、高遠獨立的德操。這兩種精神確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國歷史的基調——傲世獨立的風骨,淡遠灑脫的性情。這不正是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嗎?難怪英國學者李約瑟將菊花稱為花中的“學者之首、文人之君”(chief of the scholars and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從此,菊花借一瓣純黃纖弱的心香,保留了詩人的氣質和人格的獨立。菊花也由此與東籬、霜下杰成為等同的意象。

  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流淌,菊花不斷被人們闡發出新的文化含義。由于菊花是頭狀花序,大部分品種有枯而不落的特征。所以被賦予了具有晚節的象征。比如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文天祥“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這兩位南宋末年的詩人,在國破家亡之后,仍然堅守民族氣節,表現了忠于國家、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12、“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有人不喜歡菊花,很大部分卻是不喜歡看到,曾經嫣然盛開的花,在枝頭上,漸漸枯萎,變得那么丑陋。就像大家都不喜歡看到當年驚鴻一瞥的美人,到了老態龍鐘的暮年,還在舞臺上遲遲不肯離去。徒讓人生就一番感慨。

  當然,這只是每一個人的喜好而已,于花于人都不相涉。

    還有,菊花因品種不同,也并非全是抱香枝頭,有些菊花也會落滿一地金黃。

    相傳有一天,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沒在家。蘇軾閑坐無聊,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詩,剛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大為不然,菊花傲霜----“隨你老來焦干枯爛,并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樣灑落滿地?于是他便提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后來,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過重陽節時,連日大風,只見菊花紛紛落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

    這段故事出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戲說的成分居多,但菊花因品種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卻是事實。李清照的“滿地落花堆積”,想來也是落瓣的菊花。

 

    13、秋天,是一個蕭殺、蒼涼的季節。當淅淅瀝瀝的秋雨漸漸打落花紅,屋外的梧桐樹紛紛凋零,黃葉一片片地落下,那個“秋風瀟兮草木黃,秋雨寒兮蟬鳴愴”的景象,你會感到已不是“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了,突然發現秋天已經來臨,覺的秋風的涼,秋雨的寒,秋的蕭殺,秋的蒼涼。于是,我就會想起《秋聲賦》,想起歐陽修聽到秋風所寫的那斷話,“物過盛而當殺”,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喜愛張愛玲的小說也一定讀過她的《秋天的雨》,“園子里綠翳翳的古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筑的遺跡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著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憂郁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這就是秋天,一切都沒了生機,沒了希望,就像一位病人將要走到人生的盡頭,死亡就要來臨一樣。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產生傷秋與悲愴。登高極目,就會發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慨。聽到秋雨聲也會發出“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的凄涼嘆息聲。
  
  秋天,也是愁思與惆悵的季節。愁,心之秋也。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天帶來的是躁動,冬天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秋月秋花秋江水,秋風漫城秋葉飛。秋鴉哀啼冷秋意,秋夜憑欄我共誰?”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道出了愁斷腸的哀怨。
  
  其實,秋天的色彩在每個人的眼里都不盡相同,也許有著天壤之別,很多詩人贊美秋色,在他們的眼里,秋天是浪漫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吟出了秋的本色;“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道出了菊花的傲骨,還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煞。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把金秋描寫的淋漓盡致。
  
  秋天是美的,但它不比春的歡笑嬌艷,不比夏的熱烈飛揚,也不比冬的柔和沉醉。它只是天高地迥,風輕云淡,月明星稀。美的深沉,美的寂寞,美的蒼茫。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秋天是多彩的,銀杏的金黃,楓葉的鮮紅,碧空的透藍,浮云的皎白。秋天如同畫家手中非凡的神筆,把赤橙黃綠青藍紫隨意涂抹在秋的天空與大地上,在你面前展現多姿多彩的魅力。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現代文學家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道,他愿以三分之二的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秋,可想他對故都的秋有多么的留戀,多么的眷顧,畫出了故都秋的詩韻。
  
  我愛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天不僅是金色的,收獲的,更是對人們辛勤耕耘回報,勞動付出的肯定。
  
  我贊美秋天,它不是物極而衰的終結,在那枯萎野草的根部,隨風飄落的種子胚胎中,它時時刻刻都孕育著新的生命,就像胎兒已經著床在母體中的躁動,只要十月懷胎,冬去春來,新芽定會破土而出,我們一定能欣賞到“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的景象。
  
  秋天我贊美你,你是生命的起點。

 

    13、 菊花不僅有超然隱逸的情懷,她還具有君子的品性,安于貧窮、不慕榮華、堅貞執著、獨具風骨。詩人白居易曾贊曰:“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南宋遺民鄭思肖雖一介平民,在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危急中,仍關心國家興亡,上疏朝廷痛斥奸賊,獻計獻策,并賦詩詠菊以明志:“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中以菊自喻,抒發的是亡國的悲憤和忠貞的愛國的之情。

    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

    “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和執著、拒絕霸氣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執著。

     淡泊如菊,淡泊在榮辱之外,淡泊在名利之外,卻淡泊在風骨之內。這樣的淡泊,能夠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遠離喧囂,謝絕繁華,洞察世事,回歸素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境界。

     做一個淡泊如菊的人吧,像菊花一樣在世俗之外讓生命靜靜地開放,靜靜地燦爛!

 

   14、菊—一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傍晚,夕陽將天邊的云彩染得通紅,不遠處,孤零零地立著一棵枯萎的大樹,光禿禿的樹枝正拼命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將頭上的天空撕成碎片。一群大雁在空中哀鳴,雁陣下方便是刑場。

    一位狂狷之士坐于五弦琴前,輕輕揮動手臂撥動琴弦;便響起了一陣天籟之音。跪在刑場四周為他請命的三千大學生,無不被這樣的畫面所感動。當劊子手一橫刀,殷紅的鮮血滴落到地上……這時,云彩似乎越發鮮紅,雁鳴似乎越發悲戚……

    嵇康并不畏懼死亡,相反,他因為看不起那個“大道既晚,人情萬端,利之所在,若鳥之逐鸞”的時代,所以寧死也不愿意涉足司馬氏專權的官場。兀立于高山之巔,目送山中的歸鳥,才是他所向往的俯仰自得的生活。

    他并不知曉,正是那個秋天,刑場上,他的鮮血灑過的地方,盛開了一簇簇金黃的野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1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