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譯文]  明年再次登高相聚的時候,又怎知誰還能平安健在呢?大家喝得醉醺醺的,忍不住醉眼模糊地把臂上的茱萸仔細看個清楚。

  [出典]  杜甫  《九日藍田崔氏莊》

  注:

  1、 《九日藍田崔氏莊》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請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2、注釋:

     藍田:即今陜西省藍田縣。

     強:勉強。

     倩:請人代替自己做。

     藍水:即藍溪,在藍田山下。

     玉山:即藍田山。

     茱萸:草名。古時重陽節,都要飲茱萸酒。


   3、譯文:

     人老了,又面對悲涼的秋色,看來只好勉強寬慰自己了。今日時逢重陽節,我的興致來了,要和大家盡情歡樂。慚愧的是我的頭發稀短怕帽子被風吹落,因此笑請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藍田的水遠從千條溪澗中流來,玉山高危冷俊兩峰并峙。明天再聚會時,哪個還健在呢?不如多飲幾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圖明年再相會。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人已老去,對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強寬慰自己。今日重九興致來了,一定要和你們盡歡而散。這里“老去”一層,“悲秋”一層,“強自寬”又一層;“興來”一層,“今日”一層,“盡君歡”又一層,真是層層變化,轉折翻騰。首聯即用對仗,讀來宛轉自如。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顯露出自己的蕭蕭短發,作者以此為“羞”,所以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參軍,此處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而杜甫此時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顯出別是一番滋味。說是“笑”倩,實是強顏歡笑,骨子里透出一縷傷感、悲涼的意緒。這一聯用典入化,傳神地寫出杜甫那幾分醉態。宋代楊萬里說:“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按照一般寫法,頸聯多半是順承前二聯而下,那此詩就仍應寫嘆老悲秋。詩人卻不同凡響,猛然推開一層,筆勢陡起,以壯語喚起一篇精神。這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并峙。山高水險,令人只能仰視,不由人不振奮。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人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杰挺峻,筆力拔山,真可嘆服。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當他抬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再一想,山水無恙,人事難料,自己已這樣衰老,又何能久長?所以他趁著幾分醉意,手把著茱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帶著你再來聚會呢?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拢,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蒙眬,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首詩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讀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讀之更覺慷慨曠放,凄楚悲涼。


    6、唐代詠茱萸句甚多。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詩中用茱萸字》條中說:“詩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予觀唐人七言用此者又十余家。”其實遠不至此,據統計約有近百首唐詩提到茱萸。同樣,唐詩人詠茱萸花的作品也很多。如裴迪《茱萸沜》:“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云日雖回照,森沉猶自寒。”遠遠地便聞到茱萸特異的芳香,心都醉了,以致分辨不出是茱萸還是胡椒、肉桂的氣味。劉瑤《古意曲》:“梧桐階下月團團,洞房如水秋夜闌。吳刀剪破機頭錦,茱萸花墜相思枕。綠窗寂寞背燈時,暗數寒更不成寢。”茱萸花又浸透了濃濃的相思。杜甫在《九日藍耕會飲》吟道:“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可見茱萸和詩人的感情。張諤《九日》:“秋來林下不知春,一種佳游事也均。絳葉從朝飛著夜,黃花開日未成旬。將曛陌樹頻驚鳥,半醉歸途數問人。城遠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幾年新。”萸葉紫,萸花黃,詩人懷著一瓣凈潔而透明的秋心。武元衡《秋燈對雨寄史近崔積》:“空庭綠草結離念,細雨黃花贈所思。蟋蟀已驚良節度,茱萸偏憶故人期。” 

     茱萸有吳茱萸和山茱萸之分,詩中所提到的茱萸,是指吳茱萸。山茱萸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芳香郁烈、幽深飄遠。茱萸花算不上十分美麗,卻是可愛有加的,雖無靚麗驚艷的外表,但那一副特有的俏黃,也會使人過目不忘。每年三四月間,酷似臘梅的花朵綻放出萬點金黃,天地一片奇香,幽郁濃烈,沁人心脾。及至九十月間,紅果綴掛枝頭,點染霜天,煞是可觀。在重陽節透明的晴朗之中,登上高巔,一股茱萸花濃烈的香氣彌漫開來。這香絕不是如絲如縷的嬌羞纏綿,而是氣勢洶涌。象燦爛的陽光,象明澈的溪流,象驟雨的磅礴那樣的酣暢淋漓!心情立即被包裹在快樂的澎湃之中。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清澈和舒展,心靈與目光所及,無疑是不言而喻的高遠了。


    7、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為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在此期間的詩作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而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時宴群僚于戲馬臺上,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

  重陽節佩茱萸,最早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已久逐漸稀見,至于今日,就已成絕跡。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8、1970年6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出席在臺北舉辦的亞洲作家會議,發表了頌贊東方詩意的講演《源氏物語與芭蕉》。在講演中,川端康成提到了中國詩人杜甫的詩句:“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川端康成在講演中說:“昨天晚上,在市長的歡迎宴會上,當我被安排在嘉賓座上時,杜甫的一首詩便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這首詩的大意是,雖然我們現在如此歡聚一堂,可是明年此時,又會有誰和誰能夠健在呢?盡管早已醉酒,仍然取過餐桌上茱萸小小的紅色果實仔細觀看......想象著詩歌作者從餐桌上取過茱萸,放在眼前仔細觀看時的情景,我感到自己的眼淚仿佛都要溢了出來.......”   

    和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樣,川端康成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在如此隆重的國際文學盛會上,他想到的卻是盛會之后生命的凄涼。不過,作為一名有著深厚東方文化素養的作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他輕而易舉地為他的這種傷感找到了詩意的對應,仿佛林黛玉在傷感的寫出美麗的詩句一樣。   

    佛學經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比喻人生的真相。一個被老虎追趕的人失足掉下山澗,情急之中抓住一根長藤,懸在那里。這個人向下一看,一條巨蟒張著血盆大口看著他;向上一看,那只老虎蹲在山崖上面盯著他。正當驚慌絕望的時候,偏偏跑來一黑一白兩只耗子,輪流啃噬他手中抓住的那根長藤。

    這就是佛祖告訴人們的生命的真相,那一黑一白的兩只耗子象征著時間的流逝,那深淵下的巨蟒象征著死亡以后的景象。人生如此絕望,毫無拯救的希望。佛祖告訴人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辦呢?那個人既不看巨蟒,也不看老虎和耗子,而是看看周邊有沒有野花和野果。有野果,權且品嘗;有野花,權且欣賞。   

    在東方文化中,佛學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和創作。在唐代的酒宴上,杜甫想到“明年此會知誰健”的時候,只能是“醉把茱萸仔細看”。作為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川端康成也把人生絕望中的美和詩意作為自己探索和尋覓的價值。在救贖缺失的前提下,這樣的美和詩意就像飄浮在陽光下的肥皂泡一樣,雖然也閃爍著美麗的光澤,但終究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在那次演講中,川端康成還講了他的一個終身之憾。川端康成喜歡美術,尤其喜歡中國宋元時期的作品。在日本戰后,一個大名之家要出讓梁楷的幾幅名作。川端康成“極為喜愛這些畫作......而我也不是買不起,卻還是留下了一個終身之憾。”就在川端康成發表這次演講兩年之后,他嘴里含著煤氣管,悄悄告別了人世。不管是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宋元名作,都無法挽留住他的生命。正像一位牧師所講的那樣,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人生只能是悲劇的結局。人生所做的種種努力,財富也好,地位也好,藝術也好,沒有一樣能夠阻擋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在去臺北參加亞洲作家會議之前,川端康成在給三島由紀夫的信中寫道:“上個月初,在京都病臥了一個星期,據東方醫學的大夫稱,我的身體已如底下進水的地板,還說這種身體竟然支撐到了今天云云,衰老已是千真萬確地纏住了我。”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川端康成面對死亡時內心所承受的苦苦掙扎。他之所以在兩年后選擇死亡,并非是對死亡的渴望,而恰恰由于對死亡的畏懼而產生的徹底絕望。

     川端康成不知道,在人類有限的肉體之外,還有一個無限的生命。我們此生所經歷的種種苦難,乃是為一個更高層次的生命做準備。我們并非不需要欣賞身邊的美麗事物,只是我們欣賞的目的不是出于對死亡恐懼的躲避,而是在獲得了永生的應許之后快樂從容地去欣賞,這樣的欣賞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體價值。   

    正像是那位為了傳播福音而辛勞一生的美國傳教士耶德遜臨終前所說的那樣:“對工作我沒有厭倦,對世界我也沒有厭倦;可是,神要召我回去時,我歡天喜地地接受,就像兒童放學后蹦蹦跳跳奔回家。”


    9、作家老舍在《四代同堂》里說:“飽經患難的人,只知道謹慎,而不知道害怕。”這種“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贏一天”的哲學不是害怕明天的苦難,是謹慎於今天可以把握的所有事,珍惜今天可以活的每一刻。

    忽然想到杜甫(西元七一二〜七七○)。他的〈九日藍田崔氏莊〉詩: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併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我已老去,面對秋景,更感悲涼,只有強顏歡笑,寬慰自己。今日重九,興致一來,各位,不歡不散!人老了,怕帽一落,露出稀疏短髮,所以風吹時,笑著請旁人幫我扶正。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并峙;山高水險,令人振奮。抬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細思:山水無恙,人事難料。自己已老,何能久長?趁著幾分醉意,手把主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戴著你再來聚會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天憫人,使杜甫寫出人民在殘酷官吏壓迫下的苦難:〈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然而,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生活歷練豐富而深刻: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他的人生體悟,廣度與深度兼具,悲涼與悲懷皆有;但是,當他漸漸老去,一生的苦難會漸漸昇華為對當下生命的絕對珍惜。

      對苦難的人,有時就算知道自己的狀況,還是選擇不做任何處置。他們當然相信絕望時刻就要使出絕招,那時必會驚訝於自己的生存能力。本能本來就會發揮,不用担心。

    欲望會給你失望,一直折磨你;矛盾的是,有時受苦最多的時候反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命運會給自己什么。恰似愛爾蘭詩人葉慈說的:“我知道我將在云端的某處,和我的命運相逢。”苦難環境會消磨一個人的心志,會讓一個人妥協,忘記自己的夢、放棄自己的理想;對苦難的人,只有當下,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贏一天,他們不是沒有明天,他們是不能想明天——今天就是明天,今天就是一切;今天的苦日子還在眼前,誰有心思想明天? 


    10、春三四月,櫻桃花早開,其后便是杏花粉,桃花紅,梨花帶雨白,花事一派繁榮,蜂蝶一場紛爭,春天從最初含蓄嬌羞的豆蔻,快速地變得豐腴和妖艷起來了。

    人們的目光也從最初盼春的清澈和新奇,變得更加趨向于獵艷、習慣于亮麗的色彩了。

    于是,一些花兒就淹沒在了萬紫千紅之中,失去了獨特的個性;于是,面對春花爛漫,人們也就看花了眼,慨嘆很難再找到讓自己怦然心動的那初戀般的感覺。

   看過珠山秀谷漫山遍野的紅杜鵑后,視覺在長期的刺激之下,下山后竟覺得些許疲倦。于是,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其他的色調,一切綠的都感覺是那些舒服。在目光游蕩的一路上,突然發現水庫下邊的一處田野里,躍動著一片燦爛的黃,那么柔嫩、那么溫暖。

    幾乎是用飛的姿勢撲向那片燦爛的黃。心中大喜,原來他竟是我尋了多年的茱萸,一個俊美的書卷氣的兄弟啊!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是他,我的山茱萸兄弟,能給予我辟邪去災神力的兄弟,讓我總是在九月九日思念著的兄弟。

     今日看遍了花枝嬌艷,有誰能比兄弟的神采飄逸?今日不必登高遙望,我自與兄弟相視傾訴。


    11、當酒與愁腸相結,造就了古典詩詞的輝煌。從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到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水調歌頭》,從陶淵明《飲酒》,到李白《將進酒》,從柳永“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到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酒這個東西,釋放了許多情懷,成就了許多詩名。

    男人喝酒,多半豪爽。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歡情,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殷殷惜別,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倡導及時行樂,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訴說萬般無奈……人生百態盡在其中。

    而古文人中,將酒飲得精致的,當屬那個叫李清照的女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當酒與一個蘭心慧質的女人相遇,便是與詩詞結緣,這是一個為自己飲酒,為后人留香的女人。讀多了這樣的詩詞,難免“沉醉不知歸路”。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