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

 [出典]  南宋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

 注:

 1、  《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2、注釋:

   霽(霽)jì雨雪停止,云霧散,天放晴朗。

  賣花聲,是臨安的本地風光。小樓深巷二句,化用陳興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詩句“杏花消息雨聲中”。

  矮紙,即短紙。草,草體字。

  細乳,指沏茶時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分,鑒別之意。此二句,寫春雨初晴,閑居無事,以寫字、分茶作為消遣。

 素衣猶及二句,化用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意謂京城里骯臟勢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3、譯文1: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只身住在小客樓上,夜里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譯文2:

  如今的世態人情薄如綢紗,可是誰讓我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住在小客樓上,一夜里聽到春雨的聲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會有人賣杏花了。短小的紙張,我斜著運筆無聊地寫寫草書,在小雨初睛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現的白色小泡沫,游戲般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因為風塵仆仆而感嘆,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譯文3: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4、 陸游的生平見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5、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在京城臨安所作。“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寫世情淡薄,悔不該出來做官。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陸游在江西做地方官時,因為開倉賑濟百姓,竟以“擅權”罪被革職返鄉。閑居六年后又被起用回朝,重新做官,客居京華。這兩句詩飽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渴望為祖國盡忠效力,而另一方面又著實厭倦仕世官場。“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寫作者在小樓上聽了一夜的春雨,清晨深巷里賣花女的叫賣聲又再次響起。此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把江南早春雨后清晨的美好氣象和民俗風情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但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徹夜未眠。春雨初霽,空氣清新,本是良辰美景,而詩人卻只以“閑作草”“戲分茶”來消遣,實際上是暗示自己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的無可奈何之情。末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說不要感嘆白衣在京城中會污染成黑衣,清明之前還可以趕回家呢。明是寫羈旅之苦,實際上是說官場的濁惡及歸鄉避世的愿望。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詩作先繪景后抒情的套路,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后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注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一體。

6、四月清明,桃紅柳綠,草木萌動,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為節日的節氣。清明節,人們一面凄凄切切懷念往事故人,一面從從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節日。

 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以清明為題,留下了無數寄托哀思的詩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稱唐代清明墓祭的經典:“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通過這首詩,不難體會掃墓時那種凄切悲涼的情景。除此之外,無論是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還是陸游的“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都道出了那份淡淡的哀婉和惆悵。

  不少清明詩還另有寄寓。“耕夫招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代張繼《閶門即事》)詩人通過描寫眼前田園荒蕪、人煙寥落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大量招募、窮兵黷武是造成農村凋敝的重要原因。而宋代黃庭堅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則由景物想到漫漫人生,由眼前想到悠悠千載,表達了詩人深刻的哲理思考。

 當我們真正地走進清明,就會明白它不僅僅是一個法定的節日,更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載體。無論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還是煙雨蒙蒙,青草萋萋;清明帶給我們的,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以及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7、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不同于杜牧的詩,陸游的這首詩是明志詩,想表達的是詩人對官場無意、對世事無期的淡泊之意。詩人客居京華,雖然聽雨、寫草書、煮茶賞茶,但內心仍是焦躁不安,只能一再安慰自己,莫急莫急,不到清明就能趕回家了。清明祭祖時也好告慰祖上,世味年來薄似紗,不求光宗耀祖,但求安安穩穩過日子。

  可見,清明時節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祭拜先人,在祖先的墳前進一炷香,叩上幾個頭,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諸事順利。坐下來跟祖先嘮叨嘮叨家常,向祖先匯報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狀況。在祖先的墳前靜下心來,清點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自己是否讓祖上蒙羞。在老家有一句罵人的話:]“羞先人”,意即讓先人蒙羞的意思,這對被罵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奇恥大辱。如果說中國人信奉神靈的話,中國人信奉的神靈就是自己的祖先。記得小時候,家里有一個很高大的堂屋,堂屋正對著門的山墻上高高懸著一道神龕,神龕上面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幾個大字,逢年過節的時候家人都要進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祖先在天之靈保佑的必然不是不肖兒孫,不說聞達于世、光宗耀祖,為人處事行得端正才是祖先最樂于看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明即做人清清明明。

  如同清明之后的天氣,無論哪個時代,政治清明、社會清明一直是世人的企盼。而這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至少我們要清清明明做人,在清明祭祖時不至于在祖先面前羞愧難當,使祖先蒙羞。

 8、陸游曾經有詩云“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看來,清明不僅是一種節,也是一種濃濃的思念氛圍,一種揮之不去的緬懷情緒。清明,也是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到故地掃墓,未必所有人都大放悲聲,在吹鼓手低徊的哀樂聲中,躬行祭奠儀式。只要在藍天的曠野之下肅穆其間,或默默灑淚,或凝神動容,此時此刻,清明的含義,也就盡在其中了。

  9、“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親情一直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清明掃墓祭祖,緬懷先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當今已不是遠古的農耕時代,而是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都在不斷變化,來適應時代需求。同樣,面對PM2.5的困擾,燒紙、放鞭等傳統的祭奠儀式帶來的“迷霧”又會是我們的清明變得不那么“清明”,我們是否應該做些合情合理的適當改變呢?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對清明節的重視,對親人的祭祀的深意,其實就是對先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為子孫后代能過上幸福生活敢為孺子牛精神的致敬,更是提醒自己要不忘本,繼續保持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對先輩的尊重,不僅僅是看你搞多隆重的形式,也不僅僅是看是放多少鞭炮,燒多少紙錢,而是看你能否對先人奮斗精神、担當意識的傳承和發揚,看你能否向先輩那樣為自己的兒孫提供一個天藍水凈,地綠山青的生活環境。試想,祭祀祖先,不傳承他們的奮斗精神,而是搞形似神不似的浪費活動,不傳承他們為兒孫謀福的情懷,而是破壞兒孫的生存環境,這顯然不是對祖先的尊重。

  “佳節清明桃李笑”,“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經過漫長的嚴寒,清明前后,迎來了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的時節。我國自古就有清明節踏青的習俗,如今,我們各地的春季運動會,風箏比賽等也大多在清明前后舉行,這也正是告訴我們慎終追遠的感傷的同時,也要有歡樂賞春的氣氛;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更應該敬畏生命熱愛生活。

  正如《敬畏生命》寫到的“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面對清明,我們更應該傳承祖先們的精神和為兒孫謀福的情懷,少些形式的浪費,多些奮斗的情懷。

10、“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放翁雖置身紅塵,卻不為紅塵所染,在風塵忙碌間,借一盞清茶,品遍人間時事。我們雖沒有他的胸襟,但也能借聞香觀茶,品茶悟茶的過程,細細體味人生:人活在世,何嘗不是杯中茶?混沌間,歲月如水,人在水中沉浮,翻滾,漸漸的舒展,釋放,同時,一點點老去。
年少時的張揚,桀驁,在不斷奔波中,一再沉浮;成年以后,激情滿懷,為了名利,甘愿再次沉浮;光陰似箭,奔波追逐半世之后,歷經滄桑,也就看破紅塵,幡然通透,逐漸恢復平靜自然的心態了,同時也就讓生命散發出了特有的芳香。
人生若茶,意蘊悠長。屬于你我的茶,可曾細細品過評過?是否在時光的河流里蕩滌,洗盡鉛華后,仍能暗香盈袖?在感受茶香的同時是否也能修煉出心靜如禪的境界?

 11、所有的飲品里,你只愛茶,精巧的紫砂杯盞,注一泓沸水,水霧氤氳,你靜靜地看著瘦瘦的葉片浮沉,舒展、豐潤、凋落,淡淡的碧色慢慢蕩漾開來,輕輕吹開飄浮的葉片,輕啜慢品,說不盡的淡泊從容。

   因為你,我也愛上了茶。日久天長,竟品出幾分茶意來。風雨黃昏,憑窗執一卷宋詞,沖一杯茶,斗室里流淌著悠揚的古琴曲,一曲廣陵散,一盞佳茗,帶我消磨寂寥的時光。茶也是苦的,是另一種苦,清幽綿長,苦澀過后再回味,卻是唇齒留香,口舌生津,余韻裊裊。

  如果說,咖啡是一副油畫,富麗貴氣,那么,茶,該是江南的水粉畫,清雅脫俗。

  古來多少文人雅士都是愛茶之人,留下太多茶的佳作。最愛陸游的詩句:“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戲乳細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晴窗品茶,閑作草書,何等恬淡,何等消閑!于一盞茶里寫盡了人生滋味。

  因你愛茶,因茶思你。想從前我們相攜尋找可心的茶,尋找可心的茶具。燈光下璀璨晶瑩的杯子琳瑯滿目,卻從來沒有一只真正打動過我們,總是有太多花紋文飾,破壞了純凈的美麗,最后在一個小小的店鋪,你買了一只玻璃杯給我,盡管廉價,卻樸實無華,我愛之如同妙玉的綠玉斗。遠行前,原是要帶在身邊的,上火車前的一刻,意外的,杯子碎了。是天意嗎?我不知道。

  來到古城,再也沒有飲茶的情緒。飲茶原是要二三知己,或是一人獨坐,或家居,或茶室,慢慢品味的,要的是韻味,是閑適,是詩情,在我匆忙清苦的求學生活里,茶,似乎太奢侈了。

  茶遠去了,隨之而來的,是我和你的疏遠,無暇聯絡,沒有心緒聯絡,只剩了倉促的寒暄。年少的激情正在生活的長河里日日銷蝕,終有一日,這一段情愛會無疾而終,消逝無痕。

  三毛說,“飲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若微風。”我們,已到了第三道茶了,是嗎?

  別時你說,想我的時候,泡一杯茶,就當是我陪你。所以,深夜,收拾了繁多的功課,我依然會飲一杯茶,舌尖感受到茶的清澀,鼻端繚繞著淡淡茶香,看茶葉紛紛,一如見你。種種惦念、關心、牽掛洶涌如潮,卻再也不愿訴說。“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冬天還沒過去,可有一日,你會乘著夜風踏著夜露而來,含笑輕敲我的房門,陪我飲這一盞茶?

  今生的牽掛太多,生命短暫,我所追求的,你說雄心也好,說俗名也罷,總是已難拋舍了。但有來生,我愿棄置今生的種種俗務,為你做個種茶的女子,種出最好的茶來,系你的心,縱使你行至天涯,一縷幽香仍能讓你的腳步有短暫的停留,讓你回到我的身旁,長伴左右,不離不棄。

  你曾說,不能陪你天長地久,但愿能送你綠茶直到白頭。

  罷了,今生已然無緣廝守,我只守候這一縷茶香這一份茶緣,等待來生!

  11、茶,微苦而或淡淡然,馨香緲緲,閑來,心靜意暇,于一臨水軒榭,泡一壺清茗,品之,余韻悠悠,簾外,云飄飄,浮生碌碌。


  小小一片卷曲的葉,懵懂于世,似乎一切都是如此新奇,水沸沸騰騰,傾于壺中,懷著滿心好奇與些須慌亂,在水中翻滾,浮,沉。

  又浮,又沉……往復的浮沉中,難得掙扎著浮上水面,唯恐屈于他人之下,盡力的穩定身形。

  一點點,漸漸的舒展,釋放。歷經一番沉浮,葉展開來,傾于盞中,于霧霏縹緲,茶香馥馥之際,功德圓滿,便甘愿與水為融,置身于壺底,留清香陣陣,讓世人去品評。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瞻前塵,賢哲比比,陸放翁可謂其間一圣者。雖置身紅塵,卻不為所染,于風塵碌碌間,借一盞清茶,品遍世事。
  細細體味,人生于世,何嘗不是這壺中茶。混沌間,生于世,歲月如水,人于水中沉浮,翻滾,漸漸的舒展,釋放,同時,一點點老去。

  初于世間,年少輕狂的桀驁,目無萬物的狂放,不甘于命運而不斷奔波,于奔波中,一再沉浮。

  漸入而立,方才于浮沉中覓得一縷功名,浮于水面,豪情壯志滿懷,妄圖追逐駕于眾生之上的傲氣。

  光陰似箭,奔波,追逐一世,無論成敗與否。終于歷遍百味,如醍醐灌頂般,幡然通透。便放開昔日瀝盡心血拼創的一切,留于后輩子孫去追逐。心靜如禪,于茫茫世間,唯求一淡然安然,了卻余生。

  簾外,云飄飄,浮生碌碌,茶香氤氳,一盞將盡。
   浮生若茶,試問諸君,屬于你的茶,可曾嘗過,苦否?淡否?浮邪?沉邪?
   12、晉江小鎮的小巷很大,這家屋檐連著那家屋檐,深邃得一眼望不到頭。在這里踏上河埠,跨上班船,順著水流, 直駛大運河,通向大海。近年,一批批 “葉落歸根” 的海外游子,當年, 就是通過這條水流去漂泊五洲四海的。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走進小巷,迎接你的是一扇扇黑漆大門,大門開處,院落四周,形如四合院的樓房圍成一個 “口” 字形的天井。中間,一口古井邊,長滿了青苔,據傳,早在包龍圖那個年代,它就在世了,掐指算來,也有八、九百高齡。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那年,我又回故鄉小住。記憶中的小巷一點沒變,入夜后,又見到頭頂上久違了的眾星拱月。星光和月光灑滿清輝,讓遠處的路燈也暗然失色。微風從巷口灌進,帶著陣陣桂花幽香,沁我心脾!老輩傳下來的 “喊火燭” 習俗還在延續。 “篤篤篤” 的梆子聲,由遠及近,音節悠揚,梆聲清朗,字字入耳,聲聲警悚!足以使住在深深庭院內宅的人們清晰地聽到。

  時間改變了一切。改革開放將古鎮 “靠邊” ,一個現代化的新鎮, 把小巷擠得很遠。

  古鎮衰老了, 小巷前,早已“門前冷落車馬稀” 了。

  “幾處敗垣圍古井,向來一一是人家。”今天,我走進小巷,踏步青石板路上,心頭一陣悲涼,我好像失落了什么。是的, 梆子聲一去不返,舊時的風景已消失在時光的流失中,消失在夢中而難以檢拾。但另一個現實問題卻變得更為清晰,那就是關于古鎮、小巷,它的今天和明天?讓人一頭鉆進了思索的隧道!

   不遠處, 寬闊而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車流如織,物流如潮……

  14、夜間下起了陣雨,雨腳密而有力,穿枝打葉,頃刻間的地籟,也讓人有憶古之思。

  那春天,竟是真的來到,而故人,經年不遇,是否還熟稔,一如往昔。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年少時讀到這句,已覺得有些蕭索,直到在異鄉讀書時才幡然明白過來,花朝,驚蟄,寒食,清明,你登高懷遠,你臨水賦詩,我卻不能陪在你的身旁,每一個如詩的日子在一點點被忘卻,我也在一點點被你所淡忘。

  你是否還是一襲素衣不染風塵呢?

  以為年少時的顏色都模糊了,可是一切又都是如此明白如昔。那年的葉子下,是不是有一個綠色的精靈,她老是唱著歌,喚醒我關于春的記憶,一年,又一年。

  后來我離開,她還會不會在葉子下唱著歌,還會不會有人聽到她的歌,去描繪那一片綠,那一首歌,一年,又一年?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